絮语:有人说,课题研究应该像一片森林,既有高耸云天的参天大树,也有匍匐大地的灌木草丛。这话讲得真是实在极了。我的中年级习作微型课题研究就属于纯正的“草根”一族,它在新教育实验理念的灌溉下,悠然成长着。 刚刚送完了一届毕业班,学校又安排了我接三年级。众所周知,小学三年级是语文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几次小练笔下来,不难发现,作文成为了学生的“老大难”问题。在他们的习作过程中常伴随有种种窘况:无东西可写,于是编假话;想说,不敢吐真言,于是说假话;顺理成章的也只不过是从一些“优秀”、“经典”的作文书上生硬地摘抄一些,或寥寥数语,或辞不达意。 当时我就想,若能让作文生活化,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体味生活,丰富语言的积累,以童心、童真、童趣、童言来享受习作的快乐,那必将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如何能有效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质量呢?这成了我最想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为了能有效地实施和研究这个课题,我首先要解决的是寻找学生习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俗话说得好,“对症下药”就是这个理。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同时查阅有关的文章资料,我总结出其两条最根本的原因:一是无话可写,即不会寻找写作素材;二是有话不会写,即不会准确表达。 找到了“病因”,还要开出合适的“药方”,而依托有效的载体,恰恰就能行之有效地来培养学生自主提高习作质量的兴趣与信心。 结合学校蓬勃开展的新教育实验课题研究,我萌发了创办班刊的念头。也因为一直以来对“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一诗句的情有独钟,故为班刊取名为《梅寒集》,同时盼望着能通过班刊建设,以文化来凝聚人心,以品味来涵养情操,提高班级同学的习作质量,以及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有了这番考量后,我就开始了具体的实施。 班刊的核心部分就是一篇篇的佳作。佳作来源于什么地方呢?有三条途径: 一是语文教学中的大小作文; 二是学校组织校内校外的征文; 三是“轮流日记本”上的星级作文。 佳作来源稳定了,班刊的核心就有了着落,接下来就是班刊的统筹设计了。 从封面到版块,从编排到装帧,我凭着一股子干劲和韧劲,一路摸索着,也一路尝试着。 从三年级到现在,一晃也快两年多了。但我依旧清晰地记得2007年9月第一期的《梅寒集》新鲜出炉时,学生的那份兴奋与激动。这期间,我又参考了不少的少儿读物以及自己个人很喜欢的一本杂志《读者》的编排,陆陆续续地出版了九期。从最初的写人、写事、写物三大板块,到如今的七彩童年、那人那物、游山玩水、童话王国、系列连载、征文专辑、诗情飞扬七大板块。从最初自己一人身兼“主编”“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的“单打独斗”,到现在有部分学生参与的编辑团队,我体味了编排过程中的纷繁与劳累,更和学生品尝到了收获的欣慰与喜悦。 这期间,班内涌现了一批爱写也能写的“小作家”,他们的文笔或朴实,或犀利,或俏皮,或优美,共有约800多篇习作发表在了《梅寒集》上。这些作文成为了同学们课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成为了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感言:虽然,现在他们已经步入高年级了,可是写轮流日记的传统依旧在延续。令人惊喜的是,从上学期开始,班里又欣然刮起了了一股“系列风”。在几位小小作家的影响下,孩子们正在尝试着有规划性地写一些系列篇。有生活写实的,有历史品评的,有侦探推理的,有校园小说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每次批阅到他们认真书写的“待续”二字,心中总有满满的欢欣与感动。孩子们会写了,而且爱写了,夫复何求? 现在,《梅寒集》的主办单位为整个班级,联合单位是学生家长团。我要特别感谢这群家长,没有他们的积极配合,这么大的工作量很有可能会使我中途就放弃了这份执着。事实证明,通过家校通力合作,我们的班刊建设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的作文有长足进步的。 在新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孩子们的习作质量有了真真实实的提高,而且作为老师的我也成为了受益者。通过研究,我更关注自己课堂魅力的提升,更注重加强自己的教学反思,夯实了习作教学质量。在此期间,我还应邀参与了学校《石梅苑》的编辑工作,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教材同步作文全解》四年级上下两册进行了编写等,现在都已出版。 是的,正如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从微小处开始改变起,我并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我所做的,就是让孩子们喜欢上文字,享受一个、一个文字在格子间爬滚的艰辛与幸福。 |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0-12 02:52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