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的推进是在大家共同的探索中不断完善的,从这个角度说,实验区每位管理者也是新教育叙事的主角。关于新教育实验区的组织管理工作以及实践经验,虽然每个实验区有不同的做法,但考量其实质,还是有规律可循、有章法有依的。 在这里,我愿意把海门实验区的实践与大家共享。自从2009年新教育年会后,海门教育人在思考“海门新教育再出发”的命题,如何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创新我们的工作?首先,用愿景引领。重新定位目标,重新梳理使命。需要我们的组织管理者站在一个教育高位来审视我们的工作。海门提出了四个价值维度的要求:创建理想学校、缔造完美教室、开发卓越课程、书写生命叙事。这四个方面的立足点都是在校园生活,力争把学校、教室、课程融为一体,把实验的根基有机和教师的教育生活联系。其次,用组织保障。通过系列载体让理念落地,其中特别注重团队的建设。我们成立了海门新教育研究中心,建立了海门市教育学会新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了“缔造完美教室”工作室、“学程导航﹒理想课堂”工作室,完善了区域新教育共同体运作体系,建立了“相约星期五”学习研修制度。“缔造完美教室”是我们今年非常重视的一项举措,我们力争推出海门的“常丽华”式老师,其实在海门不缺少这样扎根于教室的老师,我们不是生硬的再造,而是通过资源的整合,进行有目的的引领和发现,让优秀实验老师脱颖而出,并向新教育的榜样教师靠拢。“相约星期五”学习研修,今年我们组织核心团队重点学习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进行知性阅读。 昨晚的实验区交流会议,我非常赞成绛县陈东强局长的经验介绍,他们有非常多的亮点和创新之处,绛县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实验区管理模式:实验项目、教学研究与日常生活三位一体,实验项目、重点工作和常规管理三位一体,实验项目、校本研修、课堂教学三位一体,创新及学习提升、相互交流和传播服务三位一体,追求学校、师生和家长三位一体共同成长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生活方式。 第三,海门用项目支撑实验发展。比如:用“缔造完美教室”来整合书香校园等六大行动、每月一事、班级文化建设、培育新教育榜样教师等。用“晨诵午读暮省”的共读共写、共练共演的方式诠释师生家长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新教育生活方式。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新教育需要不断拓展项目的现实问题,如科学阅读、数学课程的开发。第四,用制度保证。遵循新教育管理铁律“底线+榜样”的原则,建立开放周制度,建立新教育学校仪式,建立新教育阅读节制度(包含诵读展示、书本剧展演、表彰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教室、书香家庭等),还有课题申报与管理制度。第五,用活动推动实验的开展。海门实验区充分利用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平台,与多家媒体合作举办专题论坛,为江苏及周边省市提供开放活动,展示与分享了海门新教育实验区的研究成果。今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初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坛(与《初中生世界》联合举办)、面向儿童的阅读与习作论坛(与《江苏教育》《阅读》联合举办)、全国小学数学海门论坛(揭开儿童数学学习的密码)(与《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联合举办)、全国“阳光教育”论坛(与《江苏教育研究》联合举办)、新教育儿童习作课程研究正式启动。第六,用阵地开展宣传,充分发挥教育媒体的宣传、引领功能。把海门一年一期的新教育专刊改为一月一期的新教育月报,及时、专题、深度报道区域新教育实验进展情况。海门教育频道、海门教育周刊,周周快速传递新教育实验的典型人物与事件。《海门教育研究》杂志每期开辟专家引领、案例解读、教师展台等,为新教育实验导航。开发海门教师研修网,建立新教育在线论坛,充分发挥论坛的交流、研讨、分享的作用( http://www.hmjs.org)。 关于实验区的建设,我提出几条基本的建议:(1)组织建设:有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保障。(2)阵地建设:有多样化的资源平台进行实验的展示。(3)项目推进:围绕六大行动、每月一事、教师发展等专题项目进行深度推进。(4)抓好课题管理:重视申报、过程管理与课题结题的过程规范管理。(5)制度建设:包括新教育的节日、仪式、学习、评估等,都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6)活动开展:让实验成果在展示、研讨、开放周等活动中体现。(7)团队文化:新教育精神的体现应该在本区域的团队建设中体现,并呈现出文化追求的特征。 最后,建立与完善以下几个重要的实验区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全国新教育实验区信息年报制度:主要指实验区负责人、联络人、联系方式、实验区学校名称、校长、学生数、教师数,以及开展的主要项目等。统计截止时间为每年的 在我们的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发展战略中,面临很多的挑战和工作,这些都需要我们逐一去落实,比如成立多个专题性新教育研究中心、加速研发新教育课程、如何推广成熟的实验区研究成果、怎样搭建多种展示与研讨平台等,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一条道路,我们就有信心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围绕着新教育生命叙事主体的理念,以主人的姿态,创造性的开展实验管理和实验实践。 |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0-12 03:03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