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教育在线 门户 故事 学生成长 查看内容

思维的火花何时燃烧——记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

2012-7-25 15: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888| 评论: 0|原作者: 网师学员:觉悟的心灵

摘要:   他是一个很奇怪的孩子,关注他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他是老师的孩子。一个老师的孩子,怎么也有几成吧;二是因为我教了他两年,但是两年不是连起来了,中间相差三年的时间:三是他严重的偏科,数学好,语文差。 苏 ...

  他是一个很奇怪的孩子,关注他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他是老师的孩子。一个老师的孩子,怎么也有几成吧;二是因为我教了他两年,但是两年不是连起来了,中间相差三年的时间:三是他严重的偏科,数学好,语文差。

苏翁在96条建议中讲到:

为了查明学生智力不正常的原因,我调查了两多个家庭,了解儿童的遗传、日常生活、营养和精神生活。我终于看到,这些智力不正常的原因,在每一个个别的情况下,好像是一层一层的累积起来的。最初是一个原因在起作用,后来又加上第二个原因。最初的原因往往童在婴幼儿时期生过什么病:风湿病、软骨病等。但是,如果没有第二种不良的影响——儿童早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来加重这种状况的话,在许多情况下还不至于造成严重的后果。

苏翁在这段话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很多孩子的智力差,是因为儿童的早期教育不正确。早期教育的不正确,分为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家庭关系不和谐;二是家庭智力生活贫乏;三是在婴幼儿时期缺乏完整的母爱。

  一、小杨的婴幼儿时期

小杨的母亲是个裁缝。在他出生后,由于父亲要上班,母亲要做生意,因此,就把他交给外公外婆照顾。外公外婆岁数比较大,加之他的母亲是最小的,他也是最小,倍受家人宠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外公外婆住在一个地方,父母住在一个地方,每周回去看一次,有时甚至一个月回去一次。一回去,大包小包的零食随他吃过够。父母的心理得到补偿,觉得不在亏欠孩子。孩子从盼望父母变成了对物质的满足。因此,从半岁起,他就离开了母亲,没有受到完满的母亲教育。苏翁在96条中讲到:

如果儿童在出生后的最初的23年里,缺乏了母爱,那么这个儿童的智利生活就会跟有正确的母亲教育的儿童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因此,这个孩子跟他的父母关系都不好,很少跟他们交流。由于是外公外婆照顾,他的生活极其简单,经常在家里看电视,很少与其他孩子玩乐。外公外婆除了与他交流日常生活用语,从不给他讲故事,读儿歌。他的词汇量非常贫乏,这造成了他在与人交流时,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因此,这个孩子说话较晚,喜欢一个人闷作声的玩。苏翁在96条中讲到:

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小杨的出生到读幼儿园的成长经历来看,他智力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以上两个方面。

  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因为他父亲工作调动,来到了我们学校。小杨也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可是,此时的小杨已经是一个孤僻,不爱说话的孩子。可是,这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白天都不空,晚上父母忙着上网,同样没有人跟他交流。

  二、在他读一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教他。

  小杨读一年级的时候快7岁了,从外公外婆的身边回到了父母身边也快一年了。当我教他时,他的父亲居然对我说:“一切全靠老师了。”我感到无比惊讶,他是老师,居然也这么认为。而且,小杨有个坏习惯,每天上学来迟到。我告诉他的父亲,让他早点来,可是,从来没有变过。后来,我发现,原来他的父亲也不按时上班。这时,他的母亲在开麻将馆,常常半夜三更睡觉,父亲上网,谁也不管他的学习。在这样的坏境中,他能按时到校吗?再加之自己读的书基本上是关于名师上课的范例,自己想学的不是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而是照搬别人的例子,因此教学水平不见进步。自己当时被别人评价教的好,现在想起来真好笑。我当时教书,对字词的要求就为严格,必须当堂过关,学完之后,看着拼音写出字词。如果写不出,对不起,别上其他的“豆芽科”。

  一直要到记住为止。到了放学还记不住,那就留在学校,不能按时回家。小杨的记忆力很差,一节课学习五六个字,他最多记住一半,而且,好多字都是幼儿园学过的。于是,那时的我,跟巴甫里克的老师一样,竭尽全力的要把他“拉到”那个标志着平安无事的救命的分数线来。我是一分钟也不会放过他,让他坐在课桌前死扣书本。很多时候,他都记不住,于是,我就会愤怒的说:“为什么你不好好学习,这么几个字都记不住,上课在干什么?”

  此时的小杨就是一个巴甫里克,他全愁眉苦脸的站在那里。我把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为他的学习态度。我当时真的不明白,很简单的几个字,他怎么就记不住呢?而且,我要求每篇课文都必须背诵,还美其名曰“锻炼记忆力”。当然背不到跟写不到字一样的惩罚。因此,这个孩子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更加胆小。

  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心怀愧疚,在对他的教育中,我犯了很多错误。

  首先是进入学校以前,没有分析过他的思维特点。这个孩子因为小时候家庭智力生活的贫乏,造成了情感的贫乏。他很少笑,

  即使笑,也是一种傻笑。他面对一切,显得非常冷淡。周围的人事物很少能激起他的感受。但是,他有一个绰号叫“陈木匠”。他特别喜欢玩弄木匠的工具。可是,因为很多老师这样叫,他的父亲觉得丢脸,常常吼他,到了一年级下期,他便不再玩弄了。从这可以看出,他的形象思维差些,逻辑思维强些。这从他偏科的现象可以得到证明。我没有让他在喜欢的领域中得到发展,更没有以此为契机,让他进入良性的教育循环。

  其二:在知识的掌握上,我的目的是把知识变成了“货物”。

让学生掌握知识,不是为了获取的新的知识,重要的是应付考试。因此,作业的设计上主要是为了再现考试的内容。比如生字的掌握在一二年级是最关键的,我的做法是反复的抄写。记得在第三次的讨论中,飘动的心绪说了她让学生牢固掌握生字的办法,一是家长每天听写三个,二是把重要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天天读。不贪多,求牢固,不留下“后遗症”。苏翁在第四条建议中,也讲了如何掌握最重要的词汇表。我那时贪多求快,一节课掌握所有的生字,特别是一年级下期,有时一篇课文要掌握十个左右的生字,常常是昨天的没记好,今天又开始了。苏翁在第7条建议中讲到:

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

而且,我在词的教学上,特别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基本上是脱离了学生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小杨就基本上每篇课文都有记不住的字,因此,包袱越来越大,最终成了我们所谓的“差生”。

其三:没有区分清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关系。要求的是死记硬背,而且犯了“记忆肥大症”。字词要背,课文也要背。铁皮鼓在第五次讨论中讲到:

一是对加以识记的东西死记硬背,结果知识不能被理解和运用,只是堆砌在学生的大脑中,造成负担;二是有些不应该应用随意识记而应该运用不随意识记的东西,被老师加以随意识记,从而造成负担。

我要求所有的生字和课文都背诵,自以为做的好,哪知道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当然,也更加加重了小杨的负担。小杨基本上每天都会被我留下,在“背诵”的苦海中“慢游”。

  其四:我的评价存在严重的问题。把小杨留下来补课,不是为了他,真正的说来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学生考不好,预示着老师没教好。可是,把小杨留下来。自己的心情就很不好,把怒气撒在了他的身上。因此,我那时的语言可想而知。我想,那时的小杨肯定也不想留下来,迫于我的恐吓,不得不留。

  一个早期教育失败的孩子,当他来到学校时,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帮助,帮他找到自己的擅长的领域,树立他的自尊心。可是,我没有,而且加入了讽刺、挖苦的队列,带着“爱的面具”无情的扼杀学生的自尊心。没做到干国祥老师在教育学循环中讲到的:在这里首先不是爱与不爱,而是有没有遵循一条在苏氏看来是绝对的规律与原则。(教育学循环)我加入了把他推进恶性循环的行列。在读了一年级之后,他留级了。

  三、他读四年级的时候,我第二次教他。

  512大地震后,在八一帐篷小学遇见了干老师、马玲老师以及其他的一些老师。听了他们的课后,觉得好羡慕他们,自己就随时上网看看。

  20099月,我们搬进了新学校。学校又做了大的调整。于是,我又一次教到了他。此时的他,长高了,可是,脸上的神情没有变,眼神更加迷茫,语言更少。问了半天,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看着我傻笑。因为有过一年的共同经历,我俩都互相小心的接触着。此时,我也变了,不在是一个只为分数打转的老师,至少觉得在我教这个班的孩子时,应该可以为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一点值得回忆的东西。

  一、开始晨诵和午读,并且在学校借了很多的图书,大部分都是新教育推荐的书籍。如《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夏洛的网》、彩乌鸦系列等书籍。我的晨诵是无目的,一般是根据

  教材中的古诗来教。如学到了《渔歌子》,我就教几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教到送别的诗《别董大》,就接着在教几首关于这样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把这几首诗放在一起比较比较。有时,根据班上的情况,教一些其他的诗歌。如《跳水板》、《这样的女孩》《我心中的男孩》等。班上的孩子大部分觉得有趣,可是小杨依然没有变化,反而觉得是负担。他常常无法完成晨诵作业,最多把诗歌抄在本子上,没有配图。我只要看到他抄好了,字写得不错。我就认为他做的很好了,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夸夸他。有一次,他居然给《桃花溪》配图,而且画出了“桃花流水杳然去,洞在清溪何处边”的感觉。我非常高兴,就奖励了他一个绘本故事。这个故事是他选的《我叫霸王龙》。当我在午读课上说这个故事是奖励给她时。他笑了,不是傻笑,是一种高兴的笑。

  我的午读开始准备讲《绿野仙踪》,可是怎样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思考再三,决定从绘本故事开始。因为我教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家中基本上没有书籍,当然,对于幼儿期的浪漫感知几乎没有。我的第一个绘本故事是《犟龟》。学生的兴趣很高,小杨也非常高兴,坐在座位上听的十分专心。从那以后,他把书柜中的所有绘本都读完了,(从借书登记表上看出来的)。可是,对于其他以文字为主的书籍,他基本上是一本未看。他借了一本《笨狼》,当他来还得时候,居然连看都没有看。(我当时随意问了他一个问题:笨狼喜欢数学课吗?他不知道。)小杨对阅读毫无兴趣,只喜欢听我讲绘本故事。他还在弥补幼儿期的遗憾。

二、干老师在苏翁的教育学循环中讲到:

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

就是说:没有从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就,就不可能拥有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和对劳动/学习的渴望。没有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和对劳动/学习的渴望,就不可能从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就。

  每次读到这时,我都在想:怎样让小杨拥有成就感?我仔细的观察着,寻找着机会。学校开运动会,平时走路慢吞吞的小杨,居然在四年级中的男子400米比赛中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全班的同学都为他欢呼,小杨那时的眼神闪闪发亮。我也激动万分,他终于证明了自己。我想借这次的事件,告诉他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可是,开始几天还行,以后又归为原样了。

又有一天,学生激动的告诉我,小杨在数学测试中得了一百分。(四年级关于方向的问题)我表扬了小杨,夸奖他方向感强,将来到哪儿都不会迷路。从那以后,小杨的学习数学的劲头十足,做数学作业是真的是全神贯注,甚至发展到无论什么时间都先做数学,再做语文。他一做语文,眉头紧锁,笔在手中半天也写不出几个字,很多时候写字看一笔写一笔。干老师在分析教育学循环时讲到:

.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核心因素是儿童内在的尊严感(也可以称为道德感),责任心、意志力、动机都根源于这种生命内在的感受。我们可以相信,一个儿童如果能够在某些正当领域中获得成就,赢得存在的尊严,那么他纵然无法在所有领域都获得同样的成就,也一定不会允许自己在主要领域出现恶劣的情况。为了保持自己的自尊,他既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又要在共同体认为主要的领域中克服困难,不至于成为笑柄。

他在体育、数学中已经获得了尊严感,可是为什么语文中没有呢?也就是说,他对语文厌学,跟我们老师的关系极大,我常用强制手段,要求他死记硬背,甚至罚抄,做着枯燥反复的作业,没有思考,没有困难,当然就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愿望。

  三、在今年的期末测试中,他的数学成绩考了88分,达到了全班的平均分,而语文只考了51分,全班倒数第二。他的偏科现象告诉我,他本身的智力才智并不差。语文差在哪儿?除了早期教育的失误,最重要的是他不会学习。比如记生字,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他都是一笔一画的记,写的时候看一笔写一笔。一年级如此,到了四年级仍然如此,所以他经常混淆形近字。再比如概括课文内容,告诉他用“谁干什么”来概括。文章写一个人一件事的还行,如果写两个人以上或两件事以上,他又会糊涂。当然,他的不会学习除了自身的原因,老师的方法不对也是重要的原因。我自身的专业知识欠缺,无法准确把握每篇课文应该传授的关键知识,更别说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整体把握。其实,在学习语文的方法上,我也很糊涂。基本上是停留在感性阅读的层次上,教的时候基本上教的文本所指之物,而不是文本本身的内容或形式。我对教什么的糊涂,就造成学生对学什么的糊涂。可是观察他的数学,数学的教材内容是老师传授的知识点。而且他的数学老师教的方法也非常好,在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运用该知识。如学习了乘法分配率,老师是通过大量的练习,从中得到结论。得到之后,不是让学生记住公式(a+b)c=ac+bc,而是让学生独立练习,做很多关于乘法分配率的习题,在运用中理解掌握这个知识。而且做错了,不仅仅是改正,而是要根据错误自己创编类似的题目。这样掌握知识,是知识具有了动态性,不是死记硬背。因此,他的学习兴趣高,反之,语文的学习恰恰相反。所以,他严重的偏科。

他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哪,思维的火花何时才燃烧呢?

附:

  在苏氏的著作中多次谈到学习评价的问题,他甚至认为教师的评价(打分)是上述循环步向良性还是恶性的第一推动力。而苏氏对于学习困难生基于上述循环的科学做法,国内许多老师则简单理解为是“对学生的爱”,这真可谓是买椟还珠的又一例。

  也就是说基于上述教育学循环,既然所有学生都必须在智力活动中获得成就,因为在这一领域能否获得成就感,将决定着他是否热爱这一领域(具体的某门学科),决定着他对自己的智力和道德上的期许,决定着他进入的将是一个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那么老师何种做法是科学的,而相反的做法将首先是不科学进而是不人道的,这几乎就成了一条教育上的高压线。也就是说,在这里首先不是爱与不爱,而是有没有遵循一条在苏氏看来是绝对的规律与原则。

  

讲师总评:

这篇作业,等级为“良好”。

判定“良好”的理由之一,是“觉悟的心灵”老师的批注以及小论文显示,她完整而深入地经历了《给教师的建议》的学习历程,并时时以《给教师的建议》观照自己的教育教学。(判断作业等级时,批注占60%,小论文占40%

判定“良好”的理由之二,是小论文比较好地体现了《给教师的建议》的学习成果。一方面,小论文中体现了“觉悟的心灵”老师对于课程的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另一方面,从课程中获取到的知识又是活生生地体现于日常教育教学中的。

“觉悟的心灵”老师只讲了她与一个孩子的故事,但这个故事中,除了体现出老师本人对孩子热烈的爱之外,还从许多细节上体现了一个老师真正的专业思考,这些思考,涉及到诸如教育学循环等与《给教师的建议》有关的广泛的话题。虽然小论文以问题收束,但我以为这正体现了一个老师经由课程学习而来的反思精神。毕竟,真正地解决一个孩子的问题,远不是一门课程的任务。

将这篇作业公诸于众,希望能够给予更多的学员以启发:如果课程学习不立足于自己的土壤,不带有“思”,以及伴随着知识而来的热烈的情感,那么,是不是说明我们离苏霍姆林斯基还有相当的距离呢?

讲师:魏智渊

201088日星期日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4-24 14:07 ,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