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教育在线 门户 机构 新教育研究院 查看内容

新教育研究院:变革不是一张蓝图

2012-8-14 11: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91| 评论: 0

摘要: 新教育作为一场变革,不是一个按图施工建设大厦的过程。新教育的变革和探索就是一种“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不仅“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并且也完全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迷途,或走入泥沼。 ...

 

《校长》:面对这个庞大的团队,新教育如何建设自己的团队文化?

 

卢志文:随着新教育实验的进一步推进,新教育共同体成员数量急剧增加,加强新教育团队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刻不容缓。这个命题,早在2007年运城年会上就已提出,这些年也在进步,刚刚破题,亟待加强。

世界上任何一个由组织体系组成的集体,它的生命力都是有限的。要想使集体拥有无限生命力,我们必须在组织体系之上,建立另一个体系——文化。

文化是一种精神期待,更是一种精神纽带。它虽是无形的,但也是无限的,它超越时间和地域,超越制度和规范,超越个人和团体。

新教育团队文化,应该是新教育共同体全体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共同愿景、价值观和使命。它代表了团队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新教育团队文化,反映了一种“提升民族教育的理想追求”,一种“教育NGO的生存哲学”和一种“个体不断超越的生命态度”。

新教育团队首先要梳理自己的价值链。新教育的价值链条应该包含“发起人”、“资助者”、“社会”、“政府”、“实验学校及其师生”和“新教育团队成员”。

我们必须“一手托六家”。新教育团队的存在必须对每一方都有价值和意义,如果对其中的任何一方失去价值和意义,那么,新教育团队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团队以行动、服务和创造去实现这些价值,并努力追求价值的最大化。

新教育团队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归属,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新教育团队应该倡导并践行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助人成功,对人负责。

新教育团队宗旨:致力于民族教育的振兴与发展,致力于团队目标达成的最大化,致力于发起人和资助者意愿的充分实现,致力于共同体成员的一道成长。

朱永新老师亲自拟定了新教育团队的四种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和“公益情怀”。

“以理想汇聚人才,以行动落实理念,以服务践履使命,以创造提升价值,以实绩赢得支持”是新教育的团队发展观。

“社会性组织,志愿者行动,参与式发展,跟踪式服务,项目制运作”是新教育团队特定的生存方式。

新教育团队“永远寻找最优秀的人”,推行“赛马机制”,而非“相马机制”,并坚持:选人不拘一格,育人不遗余力,用人不法常可。

新教育人重视团队文化的积累和继承光大:认真总结、提炼团队的优良文化基因,使之成为团队发展的底蕴;吐故纳新,对团队文化进行滋养、丰润和淘洗,永葆团队文化的青春活力和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防范和消除不良因素对团队发展的制约。

每位共同体成员都有认同、培育、维护、发展和传递新教育团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新教育以统一的团队文化给各系统的内部子文化提供背景和支持;同时,允许并鼓励内部子文化的培育、创造和个性发展。内部子文化的成熟、健康发展是新教育团队文化向纵深发展的坚实基础。

 

《校长》:您如何看待人们对新教育理论建构不足、新教育过于依赖关键人物的质疑?

 

卢志文:新教育是一个孩子,一个需要成长和完善的孩子。新教育在被鼓励、被期待、被传播、被弘扬的过程中,同样经历着被置疑、被批评,甚至被贬低、被谩骂。然而,我们永远应该对这一切心怀感激,因为,它使新教育变得更加成熟。

新教育不是书斋里的学术研究,而是一项行动,一场发自民间的教育改革运动。面对亟待改变的教育现实,有时候需要我们先投入战斗,再考虑胜负。因为,立即投入未必取胜,但不立即投入,肯定失败。

教育进步包括三种力量:“教育内涵和价值的提升”、“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以及“教育内外技术的进步”。新教育,致力的是“教育内涵和与价值的提升”。新对应旧,新教育变革、超越和优化旧教育,绝不是要叛逆那些不以时间为改变的、不为时代而转移的、不朽的教育真理!教育有诸多真理很久以前就被证明,却在不同阶段的功利现实面前被抛弃,我们要做的也许只是回归和坚守,纠偏也是生产力。传播先进理念,提升内涵价值,回归原点的教育,就是真教育,也是新教育。

“理念一句话,理论一本书,学究一辈子”——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是从“理念”起步的,成功以后,人们把这些“理念”,演绎成“理论”。新教育从“五大理念”出发通过“六大行动”,实现“四个改变”。这种“用理想感召,以课题引领,由教师生发,从教室开始,在课堂极力,靠课程积累,于校园展开,有家长参与,依区域推进”的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已经彰显出其强大的内生力和成长性,我们要坚持。不断提炼、总结、反思并完善理论建构,我们也要进一步加强。

人,永远是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制度要靠人去设计和执行,结构也要靠人去搭建和维护。新教育没有必要回避“关键人物”的作用。每一份伟大的事业都会有一个领袖和一批关键人物。这很正常。重要的是,每一个新教育人,都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把自己变成“关键人物”,有所作为;每一个新教育人,都要有“百年基业”的胸怀,把自己设定成“重要过客”,做好接力。

 

《校长》:新教育还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您对新教育的前景怎么看?

 

卢志文:没有问题和困难的事业,是不存在的。没有了问题和困难,我们也就没有了价值和意义。我们都是为解决问题和困难而生。我对新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份事业不可能没有坎坷,但当你看到这个团队中的那些痴者、智者、行者,默默奉献者、甘受委屈者,甚至追名逐利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份理想的事业,夜以继日地奔忙,你会对这份事业没有信心么?

 

《校长》:你能给正在参加新教育实验的个人和学校一些建议吗?

 

卢志文:不是建议,我说一些零散的感想,供大家参考吧。

◆相信,是一种力量——深刻认同是开展实验的前提。

◆新教育不是教育教学项目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教育的整体变革。过新教育生活,而不是增加一个新教育节日。新教育可以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但新教育绝不仅仅是一个课题,而是一个在具体实践中体现生命价值的行动研究。

◆人影响人,而不是文字影响人。让榜样言说,用故事书写。新教育是由鲜活的实践和生动的教育叙事组成的。

◆新教育是有待生成的,不是预设的;它是一种过程,是不断完善的,逐步深入的,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固步自封,一成不变,拿来主义,生搬硬套,都不是新教育。

◆新教育是草根的,民间的,自发的,主动的,是通过感召引领激发的,是“我要做”的;新教育不是官方的,靠行政推动的,强制执行的,被动的,“要我做”的。民间的、自发的,也不意味着是无组织的,自由散漫的,没有标准和要求的。

◆新教育实验的生命力在民间,但推广新教育,我们会借助于行政力量。但我们深知,如果实验不能吸引并走入教师内心深处,仅仅靠外部力量推动,必然会浮于表面,以失败告终。

◆新教育不是贴标签,不是赶时髦,新教育是唤醒,是编织,是仪式,是刻写,是穿越,是成长。新教育能够记入历史的,绝不会是概念和口号,而是榜样和故事。

◆新教育实验扎根大地,依赖一线老师的实践。我们每个人生来卑微,但我们不能自视贫贱,应如同美国的雷夫老师在普通的教室里、在每一节课堂上书写教育的奇迹。只要我们胸怀新教育的理想,把微小的个人放在新教育的大业里,就能够获得从事教育的意义,每个人短暂的人生也因此获得历史存在的价值。

◆坚守日常的新教育课程,就是逐步走向卓越的过程。坚守日常的教室,就是书写卓越故事的开始。坚守,让我们有了从容的心静和坚韧的实验勇气。

◆对于这个世界,或许我们真的改变不了什么,每一个人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然而,唤醒一个教师,就唤醒了几十个孩子,唤醒一个校长就唤醒了几百个孩子,唤醒一个局长就唤醒了成千上万的孩子。这就是新教育人的生命价值之所在。
12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3 18:40 , Processed in 0.19202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