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教育在线 门户 机构 新教育研究院 会议 查看内容

阅读,新教育在努力——2013国际论坛主报告

2013-11-12 11:30| 发布者: 杜涛| 查看: 5109| 评论: 0|原作者: 朱永新

摘要: 阅读,新教育在努力 2012年暑假,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举办了一个“我的一本课外书”特别活动,在全国寻找读书榜样。本来央视邀请我作为评委,考虑到有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孩子参加了评选活动,我选择了回避。但是没 ...

 

阅读,新教育在努力

     2012年暑假,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举办了一个“我的一本课外书”特别活动,在全国寻找读书榜样。本来央视邀请我作为评委,考虑到有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孩子参加了评选活动,我选择了回避。但是没有想到,30位获奖者中,有17位来自新教育学校;10位读书榜样中,有6位新教育的孩子!

      其中,编导把新疆奎屯市第八中学的塞甫丁•哈斯木拜同学带到我的面前,导演顺口让他猜猜我是谁。当然,我和他从来没有见过面。万万没想到,他看了我一会儿,说:“您是朱老师吧?!”大家很吃惊,我更是非常吃惊。他说,因为他们学校是新教育实验学校,他在学校里看见过我的照片。然后,这位塞甫丁同学说:“朱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想说,要用我的阅读史改变我的家族和民族!”

      这个让人惊叹的新疆孩子是哈族少年,他所在的班级叫丑小鸭班,班上的同学都来自偏远的农牧地区。在阅读上,他的语文老师陈煜不仅把父母卷入到亲子共读中,更是为班级生活提炼出了一个“六个一”工程,包括每天阅读报纸摘要、每天写一篇随笔、每周阅读一本励志类杂志、每月阅读3部经典等一系列内容。

      这样的阅读,为班上这群从小只用哈族语言交流的孩子,奠定了坚实的学习基础,而塞甫丁同学也成为央视活动中全国唯一的一名入围30强的新疆代表。

      我想,这个故事,正是对新教育这么多年来全力推动阅读的最好注解。

      今天我们在四川成都汇聚,以《阅读的力量》为主题,一起研讨关于阅读的问题,思考阅读在教育中的意义以及我们为阅读应该再做出哪些努力?研究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和老师能够在教育中,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成长。

      通过十年多来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新教育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果。下面,我与大家一起分享新教育实验在阅读上的理念、探索与行动。我的报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新教育在阅读理论上的探索;二是新教育在阅读实践上的行动。敬请指正。

      一、新教育在阅读理论上的探索

      关于阅读,新教育有五个基本的理论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和共同愿景。这些基本观点,在《我的阅读观》、《书香,也醉人》等书中已经全面介绍,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我就不再赘述了。这里,再就新教育在阅读理论上的探索,做一些介绍。

      1.对人类,阅读是一种生命本体的互相映照

      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邹进:《斯普朗格文化教育学思想概览》,《外国教育》,1988年第3期]。新教育认为: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童年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潜在着的美好与神奇。

      事实也证明:精神发育最重要的通道就是阅读。因为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拷贝和遗传,而是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经典书籍之中。阅读对于生命唤醒的独特价值在于:书籍在生命独自面对另外一种精神与情感的情境时,架设起了灵魂交流的场域,使阅读本身和人精神的汇通变得可能,从而充盈了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活世界,赋予了个体生命更多的意义,让人不断实践高尚的人生价值。这种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相映照反复出现,也就意味着自我教育的不断实施。

      2.对教育,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

      教育,其实是一种文化的“选编”。阅读,则是文化演进的重要路径。当书籍的出现(从毛皮布帛、竹简木简到纸张),使得阅读有了越来越便利的载体,教育便渐渐进入经院化的传授阶段。而且,早期的学院式教育还只是少数贵族阶层子弟的特权和福利。随着纸张和印刷技术的不断突破,书籍基本普及,才扩展了受教人群的范围,使纯粹少数人享有的文化教育如春天的燕子一般“飞入寻常百姓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书籍阅读的实现,教育才真正有了持续的进步;也正因为教育的发展,才促进了科学和文化的飞跃,才有了今天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当下社会功利化的大背景下,学校的应试教育有渐渐将阅读窄化为教材和教辅的趋势,丰富的大量阅读有渐渐从学校中消退的迹象,与世界新知从未像今天这样不断以几何级增长的现实恰恰背道而驰。应试教育这种片面重视分数、忽视阅读的做法,带来了许多的严重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学生如此,教师亦然。最该有文化的人越来越没文化,最该读书的人越来越远离图书。忽视阅读的教育越来越容易走进死胡同。缺少必要的阅读,使我们的学校异化为分数竞争的训练场,也使得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他们的教育生活中缺少生命的光彩和幸福。

      在约两百年前,雨果曾这样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由此,学校的重要性便显示出来了……书籍的朝代开始了,学校为它准备条件。”[ 维克多·雨果:《莎士比亚论》,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讲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大家对学校教育与阅读寄予了多么大的期待。

      的确,学校教育在这两百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书似乎已经成为学校的代名词,学校已然成为“书籍的朝代”的主要殿堂。因此,在学校中,书籍是最不可缺少的材料和财富。在新教育看来,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学校教育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育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我们的孩子,其作用就相当于母乳。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喂养母乳,那么,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营养不全的孩子。我们新教育认为,教科书不能全部容纳真正意义上原生态的思想。教科书的阅读和我们新教育所倡导的阅读范式不具有通约性。教科书把人类的知识无限可能压缩,知识的营养要素流失是必然的,难以真正给人带去生命的丰盈。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学生就不可能走得很远。由此可见,学校的教科书学习不能代替阅读,阅读才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举措。同时,新教育的学校绝不是将阅读作为形式热闹的活动而开展,而是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不再是以往的教师监督学生去阅读,而是通过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将教师、父母与学生一起卷入到主动的阅读中来。

      3.对社会,阅读是一种消弭不公的改良工具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世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不平衡,教育也是如此。那些源于不同区域、学校和家庭各种现实差距和不平等造成的遗憾,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穷人无法在资源上和富人匹敌,但是,相对低廉的书籍和便捷的阅读,却会最大可能地弥补他们之间存在的差距。

      正如狄金森在诗歌中说的那样:“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籍是促进社会公平最好的礼物。阅读能够让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得到改善,让人自身变得丰盈,逐渐成为优质教育群体,进而改变命运。

      斯蒂芬·克拉生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说:“虽然贫穷家庭的孩子接触书籍的机会比较少是事实,但若是将贫穷孩子分成两组,被提供较多读书机会的那一组孩子将会发展出较高的语文能力。”[(美)斯蒂芬·克拉生:《阅读的力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版]在这本书中,斯蒂芬·克拉生用大量的数据对比发现,学校和家庭阅读环境好坏、图书馆有无和多少、藏书多寡、父母教师读书与否、学生阅读量大小等因素与学生成绩的好坏密切相关。

      对于学校而言,硬件设施是教育的基础,但决定教育水平的是软件水平,决定软件水平的关键是阅读水平。只有在宁静的阅读氛围中,孩子们才不会感到边缘化、差异化。因为阅读能带来精神的宁静和丰盈,消弭物质的匮乏和贫困。重视阅读的学校,即使校舍很蔽陋,它也完全有可能是一所优秀的学校。 “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南海出版社2009年版。]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相信,阅读是一种让社会改变的强大力量。

      4.对个体,阅读是一种弥补差距的向上之力

      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智慧和最美好的价值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之中。尤其是那些经过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儿童经典,更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形象生动的人物命运、精妙设计的故事情节,把真善美的价值送达孩子的心中。阅读尤其是儿童阅读,对影响人的志向、人生观、品格情操和生命状态的重要作用,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共识。

      新教育认为,阅读首先是一种活动,是一种人的意识、思维、心智、认知、情感等全部参与的向上活动,其次是一种需要渐进培养能力的活动,最后是人建构其精神意义和文化生活过程的活动。尽管每个生命体都先天存在不同和差异,但阅读却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人人掌握的能力。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内并没有专门负责阅读的脑区,基因尚未将阅读融入编码结构中,人类的大脑所建立的基因图谱还是来自于以狩猎采集为生的远祖们,人类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形成专门的阅读神经回路。阅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正因为没有特定的基因组直接负责阅读功能,我们的大脑只好在负责视觉和语言的原有结构间建立联接(阅读的神经回路)去学习阅读这项新的技能。科学家们沮丧地说,正因此每一代的每一个儿童都需要重复大量的阅读工作。儿童天生就会辨认声音,而文字是额外的需求,他们需要努力学习才会读懂。而为了获得这项非天赋的技能,儿童需要一个全面的阅读教育环境。[ 参见:〔美〕David A. sousa,《脑与学习》;〔法〕斯坦尼斯拉斯·迪昂,《脑的阅读》;(美)玛丽安娜·沃尔夫,《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因此,应该为孩子提供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他们与书触手可及,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慢慢地让他们在那些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故事和最美妙的知识书籍世界里健康而快乐地成长。所以,教会孩子阅读,让孩子拥有阅读的能力,他便会通过与书本的对话,拥有积极的人生观;会通过所阅读到的正能量的内容,不断修正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态度看法,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养成向上的高尚品格。如此一来,千千万万个个体的阅读就必然汇聚成推动社会伦理进步的强大力量,进而弥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阅读的需要好像一堆火药,一旦点燃起来,便再也不可收拾。” (雨果)

      5.对生命,阅读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

      心理学告诉我们:阅读是通向内心安宁的一条通道,它除了能解决人的生存之外,还能给心灵以慰藉,让人真正地拥有幸福。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人们都会有舒缓情绪、忘却烦恼的深切感受。

      好的书籍,就是一位最好的心理医生。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大量的阅读时间,有大批热爱阅读的孩子,校园的管理将变得容易,挠头的教学问题也会得以改善。当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时,班级会非常安静,一般不会有秩序问题。

      “一位中学校长说自从他们学校开始营造阅读环境以后,发生的纪律问题降低了50%”。[(美)斯蒂芬·克拉生:《阅读的力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版。]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通过科学的阅读指导,孩子在与那些最美妙的故事和最美好的知识遭遇后,会渐渐发生改变。

      事实上,在我们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里,有很多问题学生和发育弱势的学生通过阅读得到成长的案例:很多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每年都有明显的新变化。如新教育实验在内蒙古罕台的乡镇学校小学里的案例,前后对比发生的变化之大,让人惊讶之余,也让人非常感动和感慨。

      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时,新教育实验团队给灾区的孩子们带去了新教育的儿童阅读课程。令人欣喜的是,聆听故事和阅读那些最美好的书籍,对于抚慰和舒缓儿童心理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我们应该坚信,每个班级、每个家庭、每个单位充满阅读的氛围,很多社会问题病和生活苦恼都会得到抑制和疗治。阅读的行为通过书籍这样美妙的载体,它将人类积蓄的正能量带到我们的身边,融入我们的心中。当一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得以实现,我们面对的才能是健康和谐的世界。

      教育,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这是教育应该恪守的宗教教义般的信条。只有阅读成为在我们的学校里最日常的行为,成为教育最神圣的教育使命,我们才能够让学校真正成为教育在场、生命在场的地方。

      在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为民间教育行动的新教育实验,我们将阅读作为改变教育生态的切入点,将营造书香校园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行动,力图在校园、教室乃至家庭,将阅读放在最基础的位置上加以观照,使教育回归本真。

      近年来,新教育实验在阅读理论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除了前面提到的《我的阅读观》、《书香,也醉人》外,分别还出版了《阅读,让城市更美丽》(朱永新主编,人民出版社)、《学习,让城市更精彩》(朱永新主编,人民出版社)、《读书论:“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丁林兴,苏州大学出版社)、《阅读的价值、危机与出路——新教育实验“营造书香校园”的哲学思考》(卢峰,博士论文)。新阅读研究所策划的《新阅读文库》和《新阅读译丛》的十余本图书,也正在翻译出版之中。
 
      二、新教育在阅读实践上的行动

      新教育有一个重要的主张: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人在积极探索阅读理论的同时,自觉地开展了许多阅读的实践与行动,为推进中国的书香校园建设和书香社会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营造书香校园:阅读立校

      营造书香校园,就是通过创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言:“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准备提供的图书,那就是学校了”。的确,学校,首先意味着阅读,因此,怎么样评价阅读对于一个学校的意义都不为过。我曾经说过,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基于此,新教育实验从最初的“六大行动”到如今的“十大行动”,都将“营造书香校园”作为各大行动之首。这是因为新教育作为一项基于教育行动的实验,将阅读作为撬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和行动源头。

      在全国参加新教育实验的上千所学校中,营造书香校园往往成为他们参与新教育项目的首选,他们会将学校图书馆、年级图书广场和班级图书角建设作为首先予以重视和投入的方面。这一方面源于新教育重视将阅读作为实验的起点,另一方面他们认识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阅读是孩子们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问题,是孩子们不可规避的第一道门槛,也是使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在图书室,还是在教室,乃至学校的走廊,书籍都能触手可及。试想一下:老师和学生徜徉在充满书籍的校园,漫步在书香浓郁的校园,与圣贤对话,和雅士交流,这该是一所多么令人期待和神往的校园!

      在新教育学校,阅读活动的开展更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从9月28日的校园阅读节,到形形色色的阅读主题月;从图书漂流到图书跳蚤市场;从阅读之星评比到阅读班级竞赛;从自制图书展示到撰写图书评论;从图书戏剧表演到名著影视欣赏。。。

       新教育人坚信,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校园,教育只是一个训练的场所。我们希望,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为学校打下精神底色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

      (二)倡导共读理念:共同生活

       共读的传统,也许可以上溯到文字尚未产生的远古口耳相传的时代,可以设想在一堆篝火旁,一群人在听一位老者讲述先人讲给他的那些故事。如果老者的记忆是一本书的话,他的讲述便是朗读者的角色,将种族和人类中那些最重要的最值得流传的故事传给后人。这种共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文化生活。

      早在2007年的新教育年会上,我们就提出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新教育所倡导的“共读”理念,是基于教育与学习是建立在一种有效对话基础上的理解。最好的学习应该是充满着魅力的知识与学习者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过程,是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习本身就理该是一个共读共写的过程,是一个共同生活的过程。阅读作为这种对话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共读便是教育过程中的较好的选择。

      在共读的实践中,新教育强调父母与老师应该成为孩子的阅读榜样与伙伴。

      格雷厄姆·格林说:“一个人日后会成为怎么样一种人,端看他父亲书架上放着哪几本书来决定。”[唐诺:《阅读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让孩子喜欢阅读,父母的引导和榜样示范非常重要。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不读书甚至也痴迷电子游戏,难免让人对孩子的家庭生活而感到忧虑。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或文本环境的家庭,与没有或无法提供这种环境的家庭,形成了社会的两种阶层。[ (美)玛丽安娜·沃尔夫:《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现代研究同样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取决于对业余时间的支配。基于上述逻辑,我们认为,童年的阅读,决定儿童之间的差距。新教育主张家校互动、亲子共读,让学生和老师、家长都卷入到共读中来,每一段时间大家共读一本书,一起交流和讨论,共同编织阅读分享的生活。通过共同的阅读,老师、父母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从而避免成为“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新教育不仅倡导家庭阅读中的亲子共读,而且倡导校园里的师生共读,包括教师之间的专业共读,甚至是学校行政、教学、后勤人员的教育共读。在新教育的学校里,教师、学生、父母之间每天的共读活动,以及共读以后的共同交流,使得亲子、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得以实现,相互的认同接纳感增加,从而并且使得教育教学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通过共读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形成坚持阅读下去的动力,不断地共同分享讨论和深入触摸经典带来的愉悦与思考,从而建构每个人生命中必要的智力背景和基本的思维能力。这种必要的共读,让人能够得以真正窥得阅读的光芒,让人从对冰冷书本的疏离中渐渐喜欢上阅读,从而养成阅读习惯,使专业阅读成为师生的重要生活方式。

      总之,通过有效的共读,那些最重要的语言密码和价值得以传递,无论是父母与孩子,还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就不再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而能够真正实现成为一个有着共同生命谱系的生活共同体。新教育相信,人类集体阅读的高亢之音是天底下最美的和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么进步,我们都需要夜晚灯下亲子共读的时光,需要教室里共同浸润于书籍的快乐,需要教育者在教研共同体的研读中不断领略教育的魅力。

      同时,新教育呼吁把阅读作为国家战略。新教育认为,阅读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文化战略。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阅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更离不开阅读。共同的阅读,是促使我们这个民族形成共同语言和共同精神密码的关键,是构建我们这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呼吁制定《国家阅读大纲》、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建立国家阅读基金,将阅读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从而有效地推动全民阅读,大兴阅读之风,建设书香四溢的文明和谐社会。

     (三)探索儿童课程:幸福童年

      新教育一直主张,把最美好的童书给最美丽的童年。

      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儿童的躯体发育,而忽视了关心儿童的精神成长,以致于我们现在的很多儿童成了躯体上的“巨人”,精神思想上的“矮子”。事实上,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童书的价值远远没有被认识。儿童时期的阅读,是刻骨铭心的,是历久弥新的,更是深入骨髓的。童年的阅读,是人生的底板。童年时的阅读,决定着人生的未来。让孩子们亲近书、喜欢书、阅读书,这就是打通了他们走进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的通道。我们新教育团队重视给孩子们选择最美好、最适合、最生动的书籍,在他们心田播撒这些美丽的种子,并且希望这些美丽的种子,经过无数岁月,最终在他们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怒放出美丽的花儿来。

      多年来,新教育实验团队一直在探索将阅读课程化,努力使阅读不再仅仅成为语文课的补充,而是学生各科学习和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晨诵、午读、暮省”,就是我们的探寻成果之一。

       晨诵,就是每天清晨用一首诗开启孩子生命中的每一个黎明。我们给晨诵取了一个非常诗意的名称:与黎明共舞。希望孩子们在每天的黎明时分与经典诗歌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灵动,师生共同传达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并以此开启一天的学习。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现代诗歌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晨诵的主要形式有:晨间诵诗、日常诵诗、生日赠诗和情境诵诗,等等。新教育的晨诵,已经不是语文老师的单兵作战,而是数学、英语、自然、美术、音乐等各个学科老师都参与的团队合作。

      午读,就是在每天中午(不仅是中午时分,也包括每个白天的某些教育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阅读那些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书籍。新教育认为: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二年级和四年级,不是相近的两个教室,而是隔了几重天地的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每一年的阅读也就应该是符合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新教育的“毛虫与蝴蝶”儿童阅读项目的研究,通过对低段读写绘一体实验、中段的大量阅读实验、高段的整本书共读实验的研究,越来越使得这种有针对性的阅读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教育治疗”效果。许多孩子都自觉地开始远离电视、远离游戏,整个精神面貌,有了非常明显的改观,也改善了无数亲子、师生、家校关系。

      暮省,指的是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梳理、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并且用随笔、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同时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日记、书信、批注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教师与学生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

      新教育以阅读为主导内容的儿童课程,通过多年的实验,产生了大量感人的故事,也激励了参与实验的教师和学校,也让那些父母亲们感动不已,让人们真正地感受到了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四)重视教师阅读:专业成长

      与其它教育实验不同的是,从开展新教育实验之初,我们就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实验的逻辑起点。从新教育实验草创时期的“教育在线”网站开始,就不断汇集了全国一批又一批中青年教师,通过互相交流获得成长,从而奠定了新教育实验开展的基础。

       新教育对于专业阅读有这样的两点基本共识:第一,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通过这些年的探索,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如果说专业写作是教师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那么,教师的专业阅读则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第二,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都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个“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在特定发展阶段中的具体的教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最需要他阅读的书籍。新教育实验强调应关注根本书籍,即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能够成为一个教师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他能深刻理解这本书,而这本书也能成为他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本书籍的原点。新教育实验强调知性阅读,希望教师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自己的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

       新教育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凝聚了一群拥有教育理想和激情,渴望成长与发展的优秀教师。新教育的教师培训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成立了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网师”),完备了“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正在研制了“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几年来,有上千名学员通过网师的各个课程QQ群,接受教师专业阅读培训。以新教育研究中心团队专家为首的网师讲师们,不但通过网络进行共读和讨论授课,而且还通过线下的暑期集中共读等活动,对基于教育实践问题思考的教育学、哲学、心理学、文学文本共读等课程,进行较为深入地学习和研讨,开发出一系列的教师培训课程。如魏智渊老师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等网师培训教材已经正式出版。

     (五)研制推荐书目:精神配餐

      我们认为,倡导阅读的重要性是解决让人们重视阅读并开始阅读,而精心研制适合各领域各人群阅读的书目,则是解决引导人们该“读什么”的问题,基本书目的推荐对阅读推广是重建民族共同的核心价值和文化认同、提高全民族阅读水平的一项基础性的文化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利国利民、功在未来的战略性基础工程。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书目的国家,开列推荐阅读书目亦古已有之。比如,孔子亲自为学生整理删定“六经”即是推荐阅读书目,唐代即有“士子读书目”,宋代到清代历代都有很多大学者为后学开列书目,特别是清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更是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颇大。在国外,推荐书目也是比较通行的做法。时至今日,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图书累积越来越令人目不暇接,如今仅我国每年就有近40万种中文图书出版。

      早在上世纪末新教育发轫之前,我在苏州大学就组织教授和全国知名学者进行中小学生和教师阅读书目的研究与推广,曾组织陆续出版过《新世纪教育文库》,文库的编选分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四个系列,每个系列一百种(其中重点推荐书目二十种),在全国各地的学校以及网上有较大影响,成为许多中小学开展阅读的重要参考书目。新教育实验开始进行之初,我们又对这四个书目进行了修订,也成为最初的新教育学校的参考书目。

      2006年起,新教育实验研究团队研制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的童书书包(分低、中、高段三个书包共计36种图书),受到了老师、家长特别是孩子们的普遍欢迎。2010年8月,我们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并立即组织研究团队进行“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等项目的研制工作。2011年4月和2012年5月分别发布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我们正在研制“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分初中、高中两个书目)、“中国企业家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大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正在紧张地研制过程中。我们还将启动研制“中国公务员基础阅读书目”,最后再研制出一套“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自己作为中国人应该去阅读哪些最基本的图书。

       在真、善、美的价值观照下,新教育实验在书目研制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三大文本类型(科学、人文、文学)和阅读参照维度。具体可展开为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横向维度从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维度来看,主要有八个价值领域,分别是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历史、人与未来。这些关系分别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家庭观、群己观、国族观、自然观、国际观、历史观和宗教观。纵向维度包括人应该追求的品质与美德,人应该具有的态度与作风,人应该遵循的准则与秩序,人应该了解的科学知识及应具备的科学精神等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新教育阅读的坐标谱系。

       在研制书目的过程中,新教育尤其注重价值引领,强调阅读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根本精神和人类的基本价值。

      (六)开展公益活动:阅读推广

       新教育实验启动时就强调其自身的公益性特质,明确提出把将公益情怀作为新教育的基本精神理念。而在新教育的阅读研究和推广实践中,也一直秉承着这样的公益精神。

      与其它公益慈善组织不同的是,一直以来,新教育公益慈善秉持“助人自助、授人以渔”的理念,强调精神文化生活于人的重要意义,旨在增强受助者的独立性而非依赖性,使受助者最终能够自我帮助、自我实现。

      阅读是信息获取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是知识积累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是心灵抚慰的最快速、最深层的方式。我们认为,阅读由于其自身的无功利性和纯粹性,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公益性。因此,推广阅读,就是推行慈善,阅读推广应该成为公益慈善的基本模式。通过阅读能够帮助受助者获取资讯、增长知识、舒缓情绪,从而促进受助者自我调节、克服困难、摆脱困境、实现自我,这也是一种慈善。由此可见,阅读推广是实现公益慈善的有效途径,也是公益慈善活动一种的新的生发点和探索。这一点,对于教育公益尤其如此。

       从最初的关于读书的西部农村支教活动开始,到2007年研制“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的童书文学书包(书包分低、中、高三段,每段精选10本文学图书,获得台湾慈济基金会200万元资助,购买童书书包15000套发放给了甘肃、内蒙、青海、山西、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以及新教育部分实验区学校等几百所学校的班级中,让孩子们读到了最好的文学经典图书),再到新教育移动图书馆项目(由新教育筹资为西部农村学校购买书籍,以一所学校为中心,建移动图书馆,然后在周边方圆几十里内的5-7所学校能够定期集中到图书馆借书,供教师和学生阅读。在移动图书馆里,儿童36本必读书籍每项配备80本,可以确保每个班学生同时借阅,方便教师和学生开展阅读课),一直到新教育基金会,将募得的善款很多用于阅读援助项目(新教育基金会的“新教育童书馆”项目近年来接受一些贫困地区学校申请,按照小型(村级单独学校式)、中型(乡级漂流移动式)、大型(县级互动链合式)三种类型童书馆给予资助援建),经过多年的良好运作,新教育逐渐形成了学校申请、社会公示募集、定向资助、阅读教师培训、图书捐赠、经典阅读课程提供等方式,形成了比较好的阅读公益模式。截至2013年初,新教育基金会在山西、贵州、江苏等地,共资助建设了48间童书馆。

      新阅读研究所作为公益阅读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力量,近几年也做了自己的探索。拍摄了小学生基础书目光盘,为扶贫基金会、静新教育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天图教育基金会等提供书目和专家支持。开展了“新阅读大讲堂”公益活动和读书会活动,组织了400多场专家讲座及老师家长自发进行的阅读分享活动。新阅读研究所建立的十四个千人阅读QQ群,已经拥有一万名左右的会员。60多位义工每天进行群务管理。在2011年中国书业年度评选上获得“年度阅读推广机构”大奖,获得了2012年腾讯网“教育年度致敬机构”大奖,是获奖中惟一的一家阅读机构。目前,新阅读研究所正在策划“中国年度童书榜”评选、城市社区“阅读领跑者计划”等重要项目。

       2012年,新父母研究所成立。这支由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牵头组织的团队,开展了“新教育萤火虫”家校共建、亲子共读公益项目,是一个为推进亲子共读、为广大中国父母服务的公益项目。他们通过在网上进行交流,在论坛中、QQ群里,让父母亲们与优秀阅读推广人、经验丰富的父母们共同探讨孩子阅读中的各种问题。通过萤火虫亲子共读讲座,为父母们和萤火虫义工们进行阅读指导。还通过萤火虫在各地的几十个分站开展阅读活动。2012年到2013年,新父母研究所团队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上百场阅读公益讲座,几万名家长聆听了他们精彩的阅读报告。“点亮自己,照亮他人”,这是新教育萤火虫公益项目团队一以贯之的宗旨。

      2013年9月教师节,新教育基金会还创设了“感恩乡师图书馆计划”,呼吁那些从乡村走出来的人,拿起笔书写自己乡村老师的故事,为至少81位通过高考,告别乡村走向城市的“60后”和“70后”,建设至少81所以他们老师的名字命名的乡村学校图书馆。每个图书馆成本约1-8万元不等。此外,新教育基金会还资助新教育的书目研制工作。

      时至今日,新教育的阅读公益行动,仍在各个团队中不断地开展着。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特别是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也能沐浴到更多的阅读之光。

      我们新教育人的努力,对中国教育的变革,对中国学校的生态,吹皱起了一江春水。就如同央视的评选出的读书榜样少年中有大量新教育孩子一样,从2005年开始,《中国教育报》评选的“推动阅读十大人物”中,每年都有新教育人的身影。在拥有1500万教师的中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2012年底,《中国新闻出版报》评选了四个推动阅读的年度机构和年度人物。我担任名誉所长的新阅读研究所和我本人都榜上有名。其中,给我的致敬词这样写道:“从央视全民阅读晚会现场到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到以一己之力推动新阅读的朱永新怀着激情、循着理想行走在新教育实验和阅读推广的道路上。通过倡导‘晨诵、午读、暮醒’的阅读生活方式,他使中国教育充满活力。毋庸置疑的是,在过去的10年里,朱永新一直站立在中国阅读推广的精神之巅。”

      报社没有举行任何形式的颁奖活动,甚至也没有通知我们本人。我是事后多天偶然翻检那张报纸,才得知这个消息。对于他们的鼓励,我心存感激。但是,说我以“一己之力”或者说我个人“站立在中国阅读推广的精神之巅”,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如果没有全体新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个人难有真正的作为。真正推动阅读的,是我的身旁和我面前的你们,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新教育人!是因为大家,新教育在阅读上的探索和行动,才如此孜孜不倦,如此卓有成效。

      亲爱的新教育同仁,在这条带我们去往远方的阅读长路上,让我们且歌且行!谢谢大家!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0-12 01:17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