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小康又把本子撕了”,“刘老师,刘康又把铅笔盒摔了”……时不时就有孩子到办公室打“小报告”。这个孩子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呢?于是我便悄悄地盯上了这个“问题孩子”。
小康是我们班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与他的亲人交流,他很有礼貌,小嘴很甜,只是不喜欢学习。在他的其他科任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聪明、不愿努力、喜欢偷懒耍滑的学生。在父母眼中,他是一个既让父母放心又让父母操心的孩子。
在课堂上、在集体活动中、在课间活动中,我会利用一切的机会偷偷地观察着小康的活动:他不喜欢集体活动,愿意自己玩,或者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玩耍;他平时很大度,能够和同学和平相处,甚至帮助同学,但是他生气时的发泄方式却是撕、砸、摔等方式;课下与他交谈,他是一个能够完整流利的表达自己的孩子,很懂道理,可是学习能力和解压、发泄的方式尚有欠缺。到底他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再和他奶奶交流后,我了解到他的父母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在外地,他便经常一个人在家,安静的小康便学会了自己玩,就算只有一个小纸片、一只小蚂蚁也能玩一下午,这是一个很懂事但是缺乏关爱、很自我的孩子。
“润物细无声”,我想对于小康这类的孩子,不能暴风骤雨式的管理,他们需要的是母亲般的、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来慢慢的改变他的心境和行为。
发现了他的问题所在,我就找到了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其一,发现他的优点,树立起他自信的风帆。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的原因,让小康形成了自立的性格,什么事情喜欢做个“小大哥”,于是我在课堂上、活动中有意的要求他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表现自己,渐渐地他有了自信。他逐渐喜欢和同学们玩耍了。
其二,鼓励他多与老师交谈,释放心理的压力。他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可是他的心灵毕竟是幼小、脆弱的,如何让他正确时释放心里的压力呢?于是我把偷偷注意他变成了公开关注他,主动找他谈心、交流。慢慢的,我们变成了朋友,这个原来喜欢把自己的心事藏起来的孩子愿意和我进行交流了,当他遇到不能解决的时候、心情低落的时候,他可以找他的老师说说话,其他的事情小康似乎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了。
渐渐地,班里的孩子们也发现了小康的变化,孩子们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他也就没有了撕本子、摔铅笔的习惯,灿烂的笑容重新挂在脸上。他偷偷的告诉我,老师你好像“妈妈”。 一句“妈妈”,也滋润了我的心。学生就是娇嫩的未来之花,我们教师要用妈妈般的爱走进他们的心田,为孩子的成长插上知识与能力的翅膀,伴随着他们成长,让他们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