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教育在线 返回首页

SGxx-丁婷的个人空间 http://bbs.eduol.cn/?615131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

已有 1186 次阅读2013-12-2 19:58 |个人分类:转载文章| 苏州市, 口才训练, 关键词, 发展史, 共同体

“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

朱永新

苏州市人民政府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作为一项综合性、整体性、长期性的改革实验,新教育实验追求这样四重教育境界: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其基本观点是: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新教育实验的探索和实施可口刁纳为“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立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

关键词】新教育实验;理念;实践

一、“新教育实验”的时代背景

新的时代总是要呼唤新的教育,一个时代理应有一个时代的教育特征。进入2l世纪,中国的教育如何发展,如何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教育”,已成为众多有识之士深切关注的重大论题。

对“新教育”一词大家并不陌生。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中,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的便是新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以及巴德利、怀德海、沛西。能等,此外还有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摩林、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瑞典教育家爱伦·凯。他们主张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在各自的国家建立“新学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雷迪创建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雷迪认为,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

在我国,陶行知先生也曾明确提出“新教育”的概念,他在1919年发表的《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则视其发明能力耳。”和他同时代的很多人,对新教育和旧教育也都有他们的认识。蔡元培先生就曾经写过《论新教育和旧教育之起点》一文;陈鹤琴先生把活教育作为旧教育的对立面,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新教育的概念,但是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新教育;黄炎培先生也在他的很多论著中多次使用新教育的概念。到了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阐述我国的教育方针以及一系列教育问题时,也明确指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东西。

纵观中国教育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肯定教育获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理想主义的色彩还是较少,缺乏应有的对现实目标的批判和超越;中国教育片面追求与现实的适应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引领时代、提升社会的功能。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命题。“必要的乌托邦”意味着教育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波兰教育哲学家苏科多斯基说得好:“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目前的现实不是唯一的现实,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唯一要求。着眼未来的教育精神超越了目前的范围,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必要的乌托邦”还意味着在人们越来越受现实功利羁绊,越来越被实利主义限制了生命意义的拓展之时,由于教育体现着对人类生活最高境界的诉求,保留了对于超越实利的、非功利的价值的追求,至少还可以寄希望于教育,以便使人对人在现实中的病态和畸形保持警觉,对人的纯功利冲动起到平衡和矫正作用。

人们对“乌托邦”是有偏见的,大抵是因了米兰·昆德拉的这句话:“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呼然关上时,却发现自己在地狱里。”但是,人们忘了可以赋予它新的内涵:去掉空想,留下理想;追逐梦想,成为现实。人们忘了,“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理想中的乐园;最终,当他们无法找到的时候,就亲手创造了它”(乔治·肖伯内)

正是从这样的思考出发,我在2000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发表了《我心中的理想学校》《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我心中的理想校长》《我心中的理想学生》《我心中的理想父母》系列文章,算是用远大的教育理想去拥抱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紧接着,在200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的《新教育之梦》中,除了保留并充实前面的五个“理想”之外,新增了“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等章节。我有这样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不可能走得多远。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

但是,仅有理想是不够的。1950年的元旦,约瑟夫·熊彼特在弥留之际,曾对前去探望他的彼得·德鲁克和彼得·德鲁克的父亲阿道夫说了一番这样的话:“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这个故事给我很深的启发,或者可以说是反思:我的这些教育理念、“理想”能变成现实吗?能不能创建出属于教育的今天而不是明天的实践蓝图?

200210月,新教育实验在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正式启动;2003年,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达到了上百个,遍及江苏、安徽、山东、上海、吉林、广东等十多个省市;2003年岁末,新教育实验被批准为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截至今日,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二百多所学校正式参加了实验,其中挂牌学校87所,这些学校包括了北京清华附小、中关村一小,哈尔滨南马路小学,山西运城人民路小学、临汾实验小学,江苏常熟实验小学等省()内外名校,并形成了苏州的张家港、泰州的姜堰、河北省的石家庄桥西区等新教育实验基地。

《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多家媒体对新教育实验进行了报道。《中国教育报》在2004220日对新教育实验作出过这样的评价:“‘生于毫末’的新教育实验虽然尚未成就‘合抱之木’,却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枝奇葩。……昭示出了独特魅力与盎然生机。”《南风窗》2004416日对新教育实验进行了如下评价:“可以断定的是,作为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理想主义者试图从源头上救赎中国教育危机的努力,起码可以视做以‘人的教育’为旨要的‘新希望工程’的剪彩仪式。”

二、“新教育实验”的核心思想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为什么是为了一切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因为我们认为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是包含了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全部的这样一个概念。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要关注教师,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为什么是为了人的一切而不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因为,我们觉得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可能没有学生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十六大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当与“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统一起来,人的发展是硬道理。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我们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我们希望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圈中每一个人发展个性,展现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新教育实验的五个基本观点

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唤醒潜能、激发力量、促进教师和学生走向成功,这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相信,学生和教师身上的潜力你怎么去评估都不会过分。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由于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脑机能存在着一种抑制现象,使得人们长期难以察觉自己的能力,但是,在恰当刺激的条件下则可以解除这种抑制,从而使蕴藏于人体内的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科学家指出,人的能力有90%以上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开发出来。如果我们能多挖掘自己一些潜能,那将会创造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这一点,“皮格马利翁效应”以及“期望值与孩子成长正相关”的心理学实验是最好的说明。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这样,就能够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促使其学习时加倍努力,进而取得好成绩。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错误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他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跌落。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能灵活运用“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也必将受益无穷。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新课程提出要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重视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其潜台词是:教科书对孩子有用,但管不了孩子一生,因此你教材编得再好,不能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考试是一种选拔,但更多的是知识和技能的选拔,因此考试考得再好,不一定能在以后的工作和人生中胸怀大志、实现自我。曾任南师大附中校长、现任苏州蓝缨学校校长的陆一鹏曾经让那些当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高校的南师大附中学生重做两三年前的高考题,结果成绩糟糕透顶。客观地说,把让学生考取一所好大学作为我们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符合当前教育消费者,也就是广大家长意愿的;但作为终极目标、唯一目标,则是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表现,那样会使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剩下来的东西”不多,那样会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城市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丧失“核心竞争力”。

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们的事情不能等待,因为孩子的名字叫“今天”。如果孩子的“今天”是失魂落魄,是萎靡不振,是痛苦难熬,是得过且过……那还有什么启碇的索,还有什么鼓风的帆,还有什么定向的舵?还有什么健康,还有什么快乐,还有什么自信,还有什么向上可言?还有什么理想,还有什么未来?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博士论文《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中有这么一段话:“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培养一个人积极的态度非常重要。学校教育要努力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后在成功的体验中确立新的目标,求得更大的进步。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不断地感受成功,不断地体验成功,从而能够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学生的“成功”,不能再仅仅停留在“一考定终身”这样一个层面上;要倡导教育的“新成功主义”思想,着眼于个性发展,着力于特长形成。

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个性发展是指个人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得到发现,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得到尊重,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一句话,在心理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性得到正视和发展。在教育从培养造就“接班人”走向“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他自己”的今天,不仅学生,而且教师也要走个性发展的路径,要由“个性化的教师”来培养“个性化的学生”。而个性发展的至高境界就是前面所说的精神发展。至于特色教育,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唯一人选的亚洲城市。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完美的一个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两千五百多年的文明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对个体生命来说也是如此。

5.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文明、文化,它的发展,它的延续,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邱吉尔:“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更重要?”印度当时是大英帝国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人口最多,土地最广。邱吉尔首相回答:“宁可失去五十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确,人类之所以伟大,现在看来,不是因为他能够征服世界,主宰世界;而是因为他拥有文化,拥有精神。如果说我们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注意,那么我们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人类文明的进程,我认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教育者手里失落。“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师在阅读中亲近大师,拥有思想,直抵精神;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师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融入社会,而不是逃避现实,逃避责任。

我们的目标追求是: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我们认为参加实验的所有学校的师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让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最后有一定的成就。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新教育实验”追求这样四重教育境界: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对成功的渴望,但是,若你不去力行实践的话,再美好的愿望也等于零。事事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知之,更贵在行之,贵在持久不懈地全心投入。我们的价值取向是:行动。我们相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不要坐而论道。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有可能成功。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犹豫彷徨。从加入实验这一天开始,就要真正地行动起来。

三、“新教育实验”的具体行动

从操作层面上,我们把“新教育实验”设计为“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

()营造书香校园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为了实现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的神圣对话,新教育实验在充分研究、积极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营造书香校园行动计划”。实验学校把每年的925日设立为校园“阅读节、”,并倡议这一天为全国“阅读节”。实验学校加强了图书馆、阅览室建设,并尝试建立开放式图书广场、每班配备图书架,重视超文本图书馆的建设,研究利用网络开展阅读。实验学校提供专门、足量的阅读时间给师生,鼓励学生家庭建设家庭图书架,形成“书香家庭”。实验学校图书馆向家庭和社区开放,并形成校际合作、区域流动。本着基础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经典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原则,我们还组织上百名专家在近万份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历时6年拟定了《新世纪教育文库》,向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各百种,以年度为界限正式公布。我们还将成立“书香俱乐部”,作为师生开展读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指导各实验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各实验学校读书活动提供导读、评价等服务;促进务实验学校读书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联谊。昆山的柏庐小学,吴江的金家坝、同里小学,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江苏武进湖塘桥小学,等等,都开展了很多有效的读书活动。读书,读课本以外的好书,正在成为这些实验学校师生的一种文化自觉。

()师生共写随笔

“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有人把写日记称之为“道德长跑”,我看不仅如此。试想,我们的教师如果每天坚持写一篇千字文,写10年就是写了3650多篇,就有300多万字了,教书育人怎么可能不得心应手。当然,“写”只是形式,以“写”带动的却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再说,如果每个教师每天记点东西,以后教育家要研究中国的教育,这就是最好的研究资料。为什么要强调师生共同去做?学生也需要记录成长的履痕,反思自己的行为,倾诉心中的秘密。这是一个心灵的窗口、灵魂的寓所、青春的阳台。学生要在日记的写作中培养作文的兴趣,掌握做人的道理。现在,参加新教育实验的一大批教师(有的是学校)在我们的网上交流平台一一教育在线(WWWeduolcn)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坚持写教育随笔,我每天上网都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江阴环南路小学参加新教育实验半年,就出了两本日记集。我给日记集题名《放飞希望》。教导主任对我说:过去孩子们都讨厌写日记,现在都不讨厌了;以前写东西就像挤牙膏一样,而现在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这道理其实很简单: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

()聆听窗外声音

“聆听窗外声音”就是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里生活。他们虽然也接触世界,但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没有经过选择的世界。他们所听到的声音主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从应试然后走上就业的教育。通过层层的考试,直到考取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再通过考试来就业。所以,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去抢饭碗的。但是饭碗本身又是有限的。到最后,就把教育归结为抢饭碗。我们的毕业生中如果能够有百分之五去创业,是去制造饭碗而不是抢饭碗,那么他们就能够为另外的百分之五,甚至是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那么就业的压力就减轻了。创业的冲动、创业的激情要靠什么呢?很大程度上都要靠窗外的声音去激发,去培养。把社会的名流、企业家,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请到学校,让一个孩子在校期间听100场报告,这是我们的期望。说不定某一个报告就可以改变某一个孩子或者某几个孩子的命运。人是需要榜样的,生活在一个没有榜样的世界里的人是很难有精神的。我们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中需要一个个英雄的丰碑去影响他们,需要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去征服他们。这就是教育,这样的教育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可喜的是,我们的实验学校已经在行动了。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的部分学校把世界500强企业的驻华代表开始请进课堂,张家港高级中学甚至初步形成了一个学生报告系列。

()双语口才训练

“双语口才训练”就是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是一个人展开交际的重要手段。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很少让孩子说话,大声说话,说流利的话,说自信的话。我们实际上是在培养一代失语症。所以,我们要求实验学校创立学生论坛,让学生有当众说话的地方,说话时得体大方,声音洪亮,不畏首畏尾,勇于表达,清楚表达。课堂上,更要让学生有说话的机会,老师讲的,能少则少。新课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怎么还?就是要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说话,让学生讨论,让学生争论。英文教学同样如此。我们希望在实验学校中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英语的教育,我们不主张系统的、语法的教育,我们主张生活化的英语,让学生能够开口的英语,能够交际的英语。语言是文化的化石,在开展双语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到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要不以牺牲任何一方的教育质量为前提保证。为了培养语感,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要背诵一些名篇。我们已编写出版的书籍有:《中华经典诵读本》《英文名篇诵读》《科技英语阅读》。

()建设数码社区

“建设数码社区”就是要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化是我们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信息化不仅会改变我们教育的形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我们教育的状态,甚至教育的本质。我曾经通过提案建议建立国家教育信息平台,请最好的专家去开发教育信息软件,免费放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学校,所有的网吧都能看到。目前我们要做的是,我们所有的实验学校联合起来,把自己的资源让所有的学校共享,教案、学案、备课资料,甚至课堂在线。重复的开发,重复的劳动,重复的购买,那将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还要让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形成快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学会在网上表达与交流。所有的学生都要利用校园网制作个人网页。目前,许多实验学校都已经建立起校园网,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建立了个人主页。

()构建理想课堂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插秧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整齐划一,它在维护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课堂秩序的同时,约束和限制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灵性;“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只突出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激发不了学生感受知识魅力和价值的欲望;而“标准化”教学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注重开放和生成,对于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课堂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我们提出了理想课堂的“六个度”:一是参与度,二是亲和度,三是自由度,四是整合度,五是练习度,六是延展度。总之,作为一项综合性、整体性、长期性的改革实验,新教育实验的出发点在于进行“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也就是说,新教育实验的六个“自变量”可以初步理解和设定为“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当然,还包括有待进一步具体化的“培育学校特色”和“优化家校合作”等活动。“因变量”则体现在“十大领域”,即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以及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和父母。而最为根本的三个变量则表现为“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学校的发展模式”。所以说,新教育实验最明显的、可检验的成果将体现为“三大改变”:“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和“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之上,在新教育实验推进的过程之中,另一个必然生成而又相对内隐的成果是:“改变传统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范式”,即形成一套区域性开发和推广教育科研新成果的动态机制,开拓一条推动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理想道路。

“新教育实验”还只是刚刚起步,还不够成熟。但我坚信,只要一如既往地重建设,重行动,我们的实验就能成功。重建设,就是以积极的姿态多做建设性工作。中国教育现在是有许多弊端,也值得抨击,但仅仅是怒目金刚般地斥责和鞭挞,虽然痛快却无济于事。不如通过建设来进行批判,只有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新教育实验”就是要寓批判于建设之中。而重行动,就是不空谈,就是“用事实说话”。“新教育实验”不求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而是要先行动起来再说,在实践中完善思考。江苏邳州八义集中心小学的教师们说:自从参加了“新教育实验”,自己对学生的表情都不一样了!是的,让我们一起在做中思考,在做中提升,在做中成长。一个个普通的日子、一个个教育的日子,将从此变得灿烂!

【参考文献】(略)

文章选自《课程.教材.教法》(2005.9)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2:28 , Processed in 0.2118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