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2|回复: 0

二道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0 13: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道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围绕教体局2016年工作要点,坚持注重实效、联系实际、立足校本的原则,建立培训、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实践、反思、研究和促进的途径。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科学细致化管理,扎实开展教学常规工作。
本学期,我们将本着抓过程管理、突出实效的原则,让多媒体最大限度地辅助好课堂教学,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有效管理,落实科学的教学常规。
1.严格抓好教学常规。本学期,教导处将重新修改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和检查力度,按照计划,对各项工作定期检查,及时督促教师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提高教师对工作的自觉性,让教师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依据《黑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按要求开足、开齐各个学科课程,保证国家三级课程的实施;同时,按照要求开设地方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了书法课为校本课程,认真落实好3—6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加强作业管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求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常规作业不得超过40分钟,针对学生差异留不同层次的家庭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不允许错批、漏批,不允许让学生代批作业。
4、打造有效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业。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室驾驭能力。教师要真心关爱学生,教师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积极主动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本”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每一堂课的效益。
1、继续开展撰写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
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要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就要对任何问题都不能熟视无睹,要有思考,要有调查分析,要进行及时的总结。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幸福的人。本学期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教学反思。每月至少1篇。学期末每位教师要整理出1-2篇优质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育故事、教学反思参加学校展评。
2、加强课题研究
新型的教师应该是一名科研型的教师,走教科研结合的道路,是培养新型教师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教学不应再是纯粹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一定的研究专题开展,必须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有计划、有过程、有结论;学校要从本学期开始引导教师确立真正实用、真正有研究价值的科研课题,学校要求人人参与其中,周周有研究活动,积极做好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
3、积极开展校本、校际教研活动。
校内中小学组按常规定时定点的开展教研活动。认真开展“研训一体化”教研活动,加强说课和评课环节。任课教师人人参与,积极交流研讨。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突出各自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建立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各自的学科特色,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与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学校教科研的总体实力。
积极参加联片教研和教学开放活动,做好校际间的教研活动。加强听课活动,坚持外出活动汇报制度。积极参加各地组织的教学活动,广泛了解教改信息,返校后要及时汇报,以供更多的教师学习提高。
三、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培训要以校本培训、自我培训与市县级集中培训、教研培训、集体培训相结合,以个人培训提高为主,以学校为主阵地,围绕教育教学实际,培训提高教师,促使教师自我完善,采用听、说、看、做、写等形式开展。
1、结合 “国培计划”项目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认真开展校内阶段的学习和研讨,认真参与网络研修,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
2、利用好联片教研的机会,寻找发现自身的不足,学习交流好的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学习。
3 、专题讲座
聘请教育专家、教研员、校内外有一定经验和知名度的教师,围绕教育、教学、教改、教研进行专题讲座,帮助老师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同时外出培训的教师回来后要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将学习成果内化,使学习受益面最大化。
4 、专题讨论、研究
围绕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带共性、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围绕某一个专题,组织研究课,在参与、体验、反思中总结经验,转变教育观念,通过研讨、交流,学习他人长处,提高认识,促进自己提高,促进整体水平提高。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借助多媒体,组织教师观看有关课改、教学、师德录像。
6、强化多媒体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技术,也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为了使进入教室的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好务,除了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基本使用及操作培训外,本学期,我们还将根据实际需要,随时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目的有二:一是让每位教师能熟练使用操作多媒体。二是加深教师对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的理解、整合的能力,促使教师们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行为。
四、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针对以往学生中出现的学习习惯不良的现象,本学期我们在抓教师教学常规的同时,还将督导全体教师抓好每个学生的学习常规,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我们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基本要求:(1)及时预习。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当地提前预习新课。(2)认真预习。认真细致阅读分析教材,切忌马马虎虎看一遍书了事。(3)善于预习。依据知识基础、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方法。要记录好新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和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加以注意。
2.教师要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健康情感的主要途径。听课的基本要求是:(1)要做好听课准备。包括学习用品、相关知识和心理准备。(2)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3)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4)要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5)要做好笔记。记住重点内容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教师要定期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及时进行指导。
3.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检查学习效果,防止知识遗忘,提高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下一次新课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过程。复习的基本要求是:(1)要及时复习。复习要及时,每天复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也要及时复习,及时巩固知识。(2)复习要有针对性,要抓住要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加深记忆。(3)复习要注意归纳总结,使知识更加条理化、层次化。
4.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当天的学习效果,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是:(1)要及时完成作业。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2)要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习惯。(3)要注意解题方法,总结答题规律,答题要有一定的速度。(4)要正确对待作业的评价。要及时订正,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要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各教研组按月及时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作业批改记录、学生作业、教研活动记录、课后辅导记录,开展评教评学调查,并举行教案和作业展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基本上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备课,做到不求全面,但求突破。布置作业时,做到少而精。语、作业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数、英作业在15分钟左右。教师的讲课时间一般控制在25分钟左右,留下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学、复习、整理。这样,真正把课堂改革引向深入,有力的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道学校  教务处
2016年3月1日
月份行事表
2月份:1、制定教学、教研、培训计划;
    2、教师分工,备课。
3月份:1、教学常规检查;
    2、开学初学籍审查;
    3、初三学生配额资格二次户口审验;
    4、中学组教研活动;
    5、小学生读书故事会;
4月份:1、教学常规检查;
    2、中学组、小学组教研活动;
    3、小学生写字、计算测评抽查
    4、中学体育考试、照片采集及考试报名
5、小城子中学教学开放;
6、小学名师送教下乡;
5月份:1、教学常规检查;
    2、小学组教研活动;
3、中学凉水、二中开放,小学五小开放
6月份:1、教学常规检查;
2、初三毕业、升学,初二生物、地理结业考试;
3、小学生写字、计算测评抽查
7月份:1、教学常规检查;
2、期末考试、评卷;
3、教学工作总结、材料归档;
8月份:1、下学期工作计划;
2、教师分工、备课;
9月份:1、一年、七年新生建籍、电子学籍注册;
2、教学常规检查;
3、校内教研;
10月份:1、小学名师送教下乡;
2、小学“班班通”应用教学大赛;
11月份:1、中学三中、小学二小教学开放
2、中学首届“宝清好课堂”评选;
12月份:1、期末检测及质量分析
2、教学工作总结、材料归档。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8 00:10 , Processed in 0.2389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