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语文名师教育箴言 1.蔡明: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黑板应该是师生探求真理的试验田,讲台应该是师生间互相交流的平台,校园应该是萌生思想、弘扬个性、充满创造的精神乐园。语文就是语文,不等于思品,不等于伦理,不等于美育,不等于逻辑。换个角度说,语文的性质不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简单相加。 2.史绍典: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语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语文,是诗意的、激情的、顾盼的、联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一马平川式的倾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狂飙突进式的啸傲……语文,是励志、交锋,感悟、体验,畅谈、浅吟;是抑扬顿挫、回肠荡气、余音绕梁…… 3.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是让心泉自然地流淌。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 4.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是像语文课。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目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相关内容和语文的和谐。一切恰到好处,一切浑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应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是为至境。 5.胡明道:生命属于你,它需要热情;而机遇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冷漠。职业属于你,它需要执著;而事业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功利。大脑属于你,它需要敏锐;而创新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固守。成绩属于你,它需要淡泊;而成功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浮躁。 6.洪镇涛: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在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前进。 7.韩军:我的“新语文教育”六大理念:主张“真实自由”,回归语文教育的“人文”之本;主张“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主张“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主张“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化”之本;主张“文字意识”,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主张“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 8.董一菲:追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追求唯美与诗意,寻找创作与感动,弘扬浪漫与理想。向往:给学生以诗的阳光,小说的空气,戏剧的水分,散文的土壤,让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棵千般美丽万般风情的心灵之树。 9.陈跃:课堂不是布道者的教堂,讲台不是表演者的舞台!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平等真诚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10.张和忠:读书要摆正心态。读书常有三种心态:仰视读书,这种读书常常被权威吓住,有一种惧怕心理,导致丧失自我,人云亦云。平视读书,这种读书常常被表象迷惑,导致雾里看花,越看越花,很难获得真谛。俯视读书,这种读书不迷信权威,把读书看成是与伟人的交流,通过这种特有的交流形式,净化心灵,提升品位。让阅读与写作携手,语文与生活联姻。
11.余映潮:一个教师事业有成,离不开10个字:热爱,环境,毅力,智慧,学问。研究教材8个字:上下求索,左右勾联;教学设计8个字:化静为动,尺水兴波。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充满诗意手法。 12.杨东俊:一个语文教师,起码应该具备两“头”:一个好笔头,一条好舌头。一个语文教师还应该努力做好两件事:一是利用母语载体,在学生的心田中播种一颗真、善、美的种子;二是让学生获得一张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门票。 13.严华银:语文教育最需要诗人和艺术家的想象和激情。特别是在这样的想象和激情奔涌的过程中,在和孩子的共同学习、研讨、交流和情感碰撞、对接的过程中,教师会不由自主、不知不觉地和他们一起,个性不断张扬,思维充分发展,素养逐渐提高。 14.许更生:词语绝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它首先是思维的工具,思想的工具。词汇丰富,全盘皆活;词汇贫乏,一切皆空。语文教学应当以书面词语为核心,以联词组段为抓手。 15.肖家芸:语文教学的活水在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教材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语文教学才有活的课堂和课堂的活水。语文教学的活力在活动之中,活了有动力,动了添活力,“动”不起来,“活”不下去。活动常变常新,语文魅力永存。语文教学的活气在和谐之中。古语曰:家和万事兴。我认为,师生和谐教学兴。教学的鲜活之气,来自于师生互动,共同创造。语文教学有了活水、活力、活气,就有了活效。为此我主张语文“活动式”教学。 16.吴文博:不论别人怎么批评我用词不准确,我都坚持这样一种认识,语文是一门行为科学,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播种行为,让学生心、口、手、眼多动,在多动中养成习惯,在习惯中收获成就。 17.阮翠莲:语文教学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它植根于民族语言文化的丰田沃野,以学生语文知识、能力、习惯的长足发展为巨大树冠。语文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拥抱这棵参天大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