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吟低唱皆因情 万紫千红总是春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魏星《清平乐村居》教学对比赏析 卢 谦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笔下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教出古典诗词的文化意蕴,让古诗词教学散发迷人的芬芳,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魏星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他们各自不同教学主张下的教学实践,给予了我们不同的启示: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末成曲调先有情 片断一(执教:窦桂梅) 师:(出示“居”)请同学们读这个字,(演示“居”字变化过程)。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人在房子里住,居住。 生:我想到了一座房子。这个居呢,意思是屋上面有烟囱,屋子里住着十口人。 生:这个字,让我想到了一个字——家。有居住的地方就有了家。 师:好,人们常说“居然之家”。有了家,心就安了。人们常说,一人汉字就是一个典故。居住在这里说着这样的话(板书:吴音)什么样“话”叫吴音? 生:吴国的口音。 师:现在还有吴国吗?能不能借助资料说说? 生: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 师:吴侬软语,好听啊。方言化作乡音,而后成了乡情。难怪人说一处乡音就是一个地域的文化。 片断二(执教:魏星) 师:我们以前学过“词串”:“金秋、烟波、水乡——” 生接背:“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 师:今天我们来读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生读课题。 师:这“乐”字在这里读作音乐的“乐”,“清平乐”是词牌,也就是曲调名称,古代的词是可以配乐来唱的。“村居”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读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之间要略有停顿,一起读。 师:看到“村居”你们想象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太湖边上有几户人家,夕阳西下时打鱼的船回家了,渔村炊烟袅袅。 生:我看到了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 师:这是同学们想象中的村居。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怎么样呢?请同学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简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巧妙的导入无疑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基础。 片断一中,窦老师先演示“居”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演变过程,再让学生根据字形理解字义,自然而然想到“家”,想到“居然之家”,巧妙地导出“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典故”。接着她让学生从“吴音”了解吴国,了解“吴音”方言的特点,引出“一处乡音就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这一片断,窦老师通过对“居”字演变过程把学生带入浓浓的文化传统中,让学生生领略了汉字的形象丰瞻,情趣盎然,神韵悠远的魅力。 片断二中,魏老师深谙古诗词和学生生活之间、与学生实际言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串”,努力“直通生活”,并让学生根据题目“村居”想像,课伊始,江南水乡的景色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就已让学生陶醉。这里,魏教师注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注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村居”中读出了生活,读出了诗情,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春雨润花细无声 片断三:(执教:窦桂梅)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我看到溪上有很多的青草,还在水中留下倒影。 师:真好。辛弃疾的词中说:“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想必你的发现和感悟就是从这里来的吧。那“青青草”是什么样的草? 生:春天刚生出来嫩绿嫩绿,像翡翠雕成的。 师:按你的话春天刚生出来的小草,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这里是溪上青青草。 生:对,应该是绿油油的草啊,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像一首歌词中唱的那样“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 生:我还看到一幅画,大儿锄豆溪东,真卖力啊! 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所以抓紧锄豆。 生:我想给刚才的同学补充,溪上青青草,想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 师:哈哈,你们也会想到诗人经常写草,像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虽然地点不同,年代不同,但共同的是要表达那绿绿的颜色,就如同诗人的生命一样充满绿意。 片断四:(执教:魏星) 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生:媚。 师:领大家读“相媚好”。生领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 师:把莲蓬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莲蓬。 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香蕉。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花生。 师:把苹果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苹果。 师:错了。 师:把这两个连在一起读。出示:剥削。 师: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怎么读呢? 生:剥(bāo)削(xūe)。 师:又错了! (学生笑) 生:(生顿悟)剥(bō)削(xūe)。 生:还有“翁媪”。 师: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什么意思。 生:主人翁。 师:那词中的主人翁是谁? 生:老公公。 师:那媪呢? 生:我猜是老奶奶。 师:是的,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就是── 生:翁媪。 【简评】 片断三的教学,窦老师从“溪上青青草”引发开去,引出韩愈、陶渊明、白居易等关于“草”的诗句,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著名文化学家皮尔森在《文化战略》中说:“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向内逐渐内化、濡染的过程。学生在此氛围中耳濡目染,自我构建,逐步形成无论是知识的、精神的,还是语言内涵都十分丰富的文化心理结构。 片断四的教学,魏教师注重让学生“直面语言”,他让学生潜入言语之中,与言语“亲密接触”。在笑声中,学生掌握了多音字“剥”“削”的读音,显得诙谐、幽默,仿佛相声中的“抖包袱”,就是这样的“趣”构建了一个温馨的学习“场”,激活了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沉浸于语言学习之中,逐步体悟出“翁”和“媪”的意思。 三、低眉信手续续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片断五(执教:窦桂梅) 师:“醉”字好啊,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生: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 生: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 ……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 生: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 ……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一个“媚”字,让人醉了。 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 …… 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生:卧在那儿剥莲蓬。 师:“卧”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 生:溪头趴剥莲蓬。 师: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 师:还可以用哪个字?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 ……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 师: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 片断六(执教:魏星) 生:作者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为什么说“小儿无赖”呢?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把这两句读出来,联系上下文想。 师:我有个发现,很多同学笑着读这两句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那个最小的孩子特别淘气,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 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天真活泼,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 师:刚才你们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 生:无赖。 师:你们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 生:无赖。(师生哈哈大笑) 师:你觉得还有哪些词句的理解是需要讨论一下的。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理解。 师:你觉得“相媚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这一对老夫妻很恩爱。 师:非常好。 生:我觉得是整个家庭的和睦。因为我看图上,按照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大儿子,他年纪大了,就去锄地,中儿子不能去,就在家里织鸡笼,小儿子虽然没事,但他会思考。 师:我理解是夫妻俩很恩爱,他把相媚好推到整个家庭,为他的发现鼓掌。 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 生:看哪,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还帮我们做家务。 生:看着我们的儿子真勤快,真调皮,我们可以享福了。 …… 【简评】 有魅力的诗词教学,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语言,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从而进入言语的心灵世界。 片断五中窦老师抓住“相媚好”,让学生想像翁媪之间的相互“夸赞”,引领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口语训练中让学生表达出个性化的感受。而“卧”字的引导则抛弃了繁琐的分析,她让学生在辨析比较中,体悟诗词的意境之美,使学生既品出小儿那悠然晃动着小脚的动态闲适,又品出了小儿专注于剥莲蓬那种静态的闲适,可以说是悟透了字中意,品尽了字中情。 片断六中,魏老师立足于文本整体,采用“体悟”和“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无赖”“相媚好”,通过细读唤醒学生的心灵。尤其是“无赖”一词的教学显得自然、智慧,他先让学生圈出“无赖”这个词,再联系上下文想,说说为什么笑着读?最后体会出“无赖”就是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引导不露痕迹。当学生提出“醉里吴音相媚好”难理解时,魏老师以“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多了起来……”引导说话,让学生在想像中理解老夫妇俩醉里欢笑的质朴之情和恬淡纯净的自给自足之乐。 四、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情未了 片断七:(执教:窦桂梅)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 生: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板书: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 生:国泰民安。师板书:居危思安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 片断八(执教:魏星) 师:好一个天伦之乐。老两口陶醉在和睦的村居中,和美的村居中,课文中还有谁在醉? 生:作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生:读者。 师:也就是── 生:我们。 师:你能不能把陶醉的感觉读出来。生自读。 师: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还缺点什么。师配乐,生读。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推荐一个人来读,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沉醉在村居的情景中。生齐读。 师:老师又被陶醉了,辛弃疾的村居给我们带来了宁静,带来了美好,我们不能从他笔下的村居中走出来,但是我们要下课了,再回到江南水乡的村居中吧,刚才我们背了词串,老师按照清平乐的词牌给我们的词串重新改了,我们来念一下──生齐读。 师:语文是有韵味的,语文学习是有韵味的,我们的村居,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是有韵味的。谢谢大家,下课。 【简评】 片断七中,窦老师带领着学生探究“老翁一家居住条件并不好,为什么还笑容满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物质的富有怎抵得过精神的富有”,再让学生从辛弃疾《破阵子》中了解诗人最渴望的是和平,让学生领会到“居危思安,安居乐业”的深刻主旨。窦老师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通过对文本的融活和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的建构中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片断八中,魏老师联系全文,抓住“醉”字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老夫妇俩在“醉”,作者辛弃疾在“醉”,同时也体验到了我们自己在“醉”——醉在和睦、和谐、和美的村居中,醉在浓郁的语文味之中。最后,魏老师通过配乐朗读、学生推荐读,让学生在读中体悟出语文是有韵味的,语文学习是有韵味的,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是有韵味的,显得余韵悠长。 【总评】 相同的文本,两位特级教师上出了同的味道,展示了不一样的精彩,也给了我们不同的思考: 首先,他们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学主张。窦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她一贯倡导的“主题教育”思想,强调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元化、有创意的解读与挖掘,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强调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维含量”,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她凭借教材,又超越教材,将教学的“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使学生既深入理解了“村居”,也深刻懂得了辛弃疾。魏星老师则是“本色语文”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教出“语文味”是本色语文的标志,也是本色语文的特点,他们主张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力求课上得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注重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接触文本,接触语言,并通过扎实的语言实践活动,让语言和精神相互融合。 其次,体现了他们各自的教学风格。“风格是思想的的血液,是思想的浮雕,是艺术家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又具有一贯性。窦桂梅老师以其饱含生命激情的课堂誉满全国,被人称之为“燃烧的玫瑰”,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总结其教学风格为“情思激荡型”。其《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仿佛气势恢弘的交响乐。她的率真、投入、一颦一蹙,都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听课者。魏星老师则以“简约自然”为其主要教学风格,这种风格的课堂,更贴近孩子们的生命状态,特别能触发孩子们的思想情趣,滋润孩子的心灵成长,其课堂教学,显得简简单单,轻轻松松,自然和谐,师生之间心灵融通,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如果说,窦老师的课似玫瑰燃烧,激情绽放,大气磅礴,那么魏老师的课则如芙蓉出水,自然清新,暗香袭人。 第三,体现了他们更高的语文追求。窦老师更注重追求课堂中文化、艺术与审美的融合,她精心将文本中的相关词句和音乐、美术等进行巧妙组合,从学生经验出发,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和艺术意蕴的美的教学情境。如引读《破阵子》时,辅以激越、悲壮的《十面埋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接着通过一曲舒缓悠扬的《渔舟唱晚》,不露痕迹地引出课题《村居》。激越悲壮与舒缓悠扬的音乐对比鲜明,同时又蕴含着美的意境。她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节奏,想像词中所描写的画面,并配上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在艺术与审美中体悟文化。魏星老师则追求课堂中师生对话的民主、平等与和谐。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相遇,对话过程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造就。其《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他让学生提出哪些词句不好理解、需要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语言的交流,在对话中“转知为识”,“化识为智”,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学生的智慧得到激发和唤醒,得到了碰撞和培育。 “浅吟低唱皆因情”,无论是“燃烧的玫瑰”,还是“出水的芙蓉”,或许是茉莉、海棠……都是小语园地中的奇葩,正因为有了他们,小学语文的星空才显得如此色彩斑阑,摇曳多姿,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