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5|回复: 0

转 穿越时空同行——读《徐州小学语文教育品格》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9 08: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穿越时空同行——读《徐州小学语文教育品格》有感
李珂
虽然我是一名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但对张庆先生、于永正先生、高林生先生、徐善俊先生等老一辈人早已如雷贯耳。他们均是徐州小语界的名家,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的大家。在于永正先生执教的一堂堂语文课上,一次又一次的领略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在高林生先生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会上,总能茅塞顿开,收获新的理念;而徐善俊先生每学期都会来我校指导青年教师上课,在先生毫无保留的悉心教导下,学习“实而不死,活而不花”的教学风格......但时间毕竟有限,仅凭几面之缘,远不能全面的学习专家们的教育智慧,直至拿到《徐州小学语文教育品格》一书,我如获至宝。打开书本,一个个熟悉又亲切的名字映入眼帘,书中从“教学主张、人物访谈、名家研究”等方面对教育专家们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解读,字字珠玑,鞭辟入里,为我的从教之路燃起了一盏明灯。以下,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思考:
一、 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滋养底蕴
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这也是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从事语文老师的第一步,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站在阅读的高度,博览群书,滋养底蕴,才能看得足够远,并拥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说最好的投资是投资大脑的话,对教师而言,投资大脑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进行合宜的专业阅读。纵观每位专家,思维与智慧碰撞出的火花,都离不开阅读的浸润。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教师的成长来源于长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阅读。给我印象颇深的便是嗜书如命的张庆先生,他家中的藏书近万册,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品质之高堪比一座小型图书馆。他的读书箴言“好书必买,买书必读,有疑必查,查后必录,有感必发”让我深感佩服。本本书都如此斟酌,日积月累,收获的就是一份巨大的宝藏。我了解到,张庆先生刚工作时在中文专业研修班学习,连续8年风雨无阻;在徐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任教期间,他为了能够胜任此项工作,苦心钻研“文言文、古文”;直到担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后,已到古稀之年的他仍在默默阅读、探索和探究;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在2006年张先生因病回家休养期间,还将精读厚厚九大本《史记笺证》作为每天的必修功课......这是一种怎样的读书治学精神呢!
我想,阅读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需要的是潜心修行的精神。博览群书,滋养底蕴是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必经之路,只有读得多,看得多,懂得多,才能用积累起来的知识素养在教书育人之时发挥作用。我认为,只有“独上阅读之高楼”,才能“望尽教育之路”。
二、 语文教师会咬文嚼字,提升感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说,一个语文老师除了拥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还要必须学会咬文嚼字、提升感悟,把写作当做思维体操,即使衣带宽了,人渐瘦了,也始终不后悔。
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在于大量的语言实践。张庆先生说:“语文学习最可靠的方法还是那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也就是说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个人的言语能力,不管是白话还是文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形成了敏锐的语感,又取决于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舍此别无他途。”张庆先生提倡语文教师多动笔,他认为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又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张先生把多动笔形象的称为“思维体操”。我想,正是坚持这种锻炼,才能为我们奉献千余篇文章,数百万言著述,也成就了如今的《张庆文集》。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从刘杰老师的文章中得知:于永正先生坚持每天读书,每天写教后记、日记,从未间断。从1957年开始直至1980年,37年的时间,退稿都有了一箱子,但于先生从未停止过笔耕,仍日日夜夜坚持,我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的敬佩之意。但从于老师的身上,我终于明白“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厚积为了薄发,薄发要求厚积;厚积乃薄发之基础,薄发是厚积之精华”,这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就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衣带渐宽终不悔,教育消得人憔悴”,要学会咬文嚼字、提升感悟,耐得住寂寞,练就一身坐冷板凳的硬功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说,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来一看,忽然发现自己离优秀教师的目标很近了,成功正在向你微笑呢!徐善俊先生说:“我之所以在语文教学上小有成绩,原因之一是牢牢地记住了以下古诗名句: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耐得住“厚积”之寂寞、辛苦,踏踏实实搞好语文教学研究,蓦然回首时,成功就在灯火阑珊处。
三、 语文教师请蹲下身子,研究儿童
教育大师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张庆先生说:“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高林生先生时常叮嘱说:“教学过程不只是认识过程,实践过程,更是人的发展过程、生命过程。”徐善俊先生嘱咐说:“要爱孩子,和孩子交朋友,只有孩子喜欢你这个人,才会喜欢上你的语文课”......
我还时常听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于永正先生用不熟悉的班级上语文课,课堂伊始,于老师说:“我叫于永正,你们可以如何称呼我呢?”孩子们有的说:“于爷爷”,有的说:“于老师”,这时,于先生说:“你们还可以叫我于永正。”孩子们一片哗然,接着,便是一阵充满童心的明媚笑声。是啊,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师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相互喊着对方的名字,师生之间的陌生感顿时全无。还有一次,于先生在上课,一位孩子回答问题的声音特别小,于先生便蹲下身子,凑近孩子,仔细听。这个小小的举动,拉近了师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
这样的细腻不胜枚举。
我想,教师要学会用童心报答童心,为了培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我会在他们生日时写一首专属的打油诗,并上传至班级博客,让大家浏览;偶尔会在阳光体育课上和他们一起切西瓜、玩冰糕化水;下课时,一群可爱的小姑娘会围在我身边说说悄悄话……用儿童的方式思考,培养一点儿童的天性,我深信,这将会使学生和老师的心贴得更紧。
当然,仅仅和学生之间培养情感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蹲下身子,研究儿童。身为教师的我,正向这个方向努力着,我期待着那颗颗坚硬的小蓓蕾,一点点长大,直到那枝头上悄然绽满白花。
刘春老师在书的最后写道:未来的研究之路,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走下去......
我想,未来的研究之路,我将追随小语前辈的脚步,穿越时空同行。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7:15 , Processed in 0.2435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