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5|回复: 0

转 让语文课回归语文本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9 08: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语文课回归语文本色

语文课究竟该怎样上,一直以来争议不断。“学讲方式”下的语文课究竟该怎样上,更令很多语文老师陷入迷茫。
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课究竟该教给学生些什么?什么样的“学讲”路径才是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捷径坦途?……认真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我们的目光才不至于游离迷乱,我们的心头才会变得明晰敞亮。
“语文”的本义,即“语言(口语)文字(书面语)”语文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简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显然,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叶圣陶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不需要强加给学生,而是需要通过对文章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涵泳,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
因此“学讲理念”下的语文课首先要坚守语文学科的特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讲方式、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助力,它应当为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服务,而不是削足适履,让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去迎合学讲方式。
“学讲”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应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这无疑是先进的、科学的,是传统教学应该竭力转变的一个朝向,但在明确语文学科特质的前提下我们就应该审视自己的课堂:学生“学进去”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是一个个内容理解的碎片,是僵死的干巴巴的语文知识,那么这样的课堂“语文味”又从何而来?其次学生“讲出来”的是什么?讲到什么范围、什么程度?宽泛无度的讨论、阐释固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是理解能力的体现),但却偏离了文本“这一篇”的独特价值,偏离了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挤占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读与写。那么这样的课堂看似开放、活跃,它的有效性又有几何?
明确了学科特质与学讲方式的关系,我们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坚守语言,贴近文本,重视诵读,反复品味。唯有如此,课堂才能飘散着浓浓的语文馨香。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去读:一是出声的朗读,让入情入境的朗读还原文字的灵性与魅力。“文字是死的,朗读是活的”。把课文读的有声有色,内容的理解又有何难?二是静思的悟读。静能生慧。语文课上要留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与语言文字亲切对晤,让学生思维的触角在文脉情思中自由伸展,去发现和领悟言语形式的“秘妙”。语文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说写表达。这里的“说”不是说内容的理解,而是借鉴文中的句式、段式练习口头表达、口语交际。“写”指的是学习和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表达方法迁移运用。
坚持在突显学科特质的前提下,在正确选择学生“学什么”、明确“学到什么程度”的前提下,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让真实的学习发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才能让语文找到回家的路,找到它真正的栖身之所。
《三打白骨精》教材解读
刘岩
主问题: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一次打死白骨精,而要“三打”?作者是如何通过“一打二打三打”逐步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1基于名著改编这类文本的特殊价值。本文节选自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课文是由古典名著《西游记》节选、改编而来的。名著改编的课文,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编者的意图,像五年级的少年王冕也是属于这一类的文章,编者的意图在于:一是让学生接触、感受古典名著,领略它的魅力,更加喜欢民族的优良的传统文化。尽管课文是原文的节选和改编,已经和原文有了一定差别,但仍保留了原有的味道和精华,仍有值得玩味的地方;二是架起了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在这里,课文可以作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出发点,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并能够独立阅读古代名著的兴趣和能力。三是架起了由白话文阅读到文言文阅读过度的桥梁,因为学生日后必然会遇到阅读文言文的问题。而这类课文可为纯文言文的阅读,从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的角度打个基础,放缓一下坡度。
2基于文体特点。
首先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上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这种体裁的结构特点。众所周知,小说至少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它有虚构的情节;第二是它有典型的人物塑造;第三是它有精彩的场境描写。以上这三点都在这篇课文中表现得明显而精彩。
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是白骨精为吃唐僧肉的三次变化和孙悟空的三次怒打,体会本课是如何表达的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而言,这一要求乃是重点目标。这一课最明显的有两条,一条是白骨精的三变和孙悟空三打这一大致相同的情节,在课文中却写得跌宕起伏、极富变化,丝毫没有重复、拖沓的感觉。二是对人物的描写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处置得恰如其分。
我们来看白骨精的“三变”和悟空的“三打”:
白骨精第一次变成了“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而孙悟空则“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
白骨精第二次变成了一位“年满八旬老妇人,手柱弯头竹杖,一步一步哭着走来。”而“悟空见又是妖精,当头就是一棒。”
第三次白骨精“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而此时的悟空,先是“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随后是“抽出金箍棒,怕师傅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傅,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比较一下,不难发现:三个大致相同的情节,而课文则通过有详有略的叙述,不断地变换节奏,从而避免了拖沓重复。特别要注意的是,除主要情节错落有致的布局外,课文还把唐僧不辨人妖、一味“大发慈悲”不断地责难、训斥、惩罚悟空有详有略地穿插其间,使得整个的故事文脉贯通、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张弛有度。
因为这篇课文是小说的节选,所以课文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孙悟空与白骨精的形象塑造,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课文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值得称道,写白骨精突出了一个“诡”,写悟空突出了一个“斗”。尤其是对悟空和白骨精这一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白骨精的“诡”集中体现在三“变”上。她先是以“美貌的村姑”迷惑人,再是以“年满八旬老妇人,手柱弯头竹杖,一步一步哭着走来”蒙骗人,最后是以“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欺诈人。再来看孙悟空的三“打”:一“打”、二“打”直截了当,反映了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性格特征。而三“打”则迂回曲折,反映了孙悟空的聪明和善于斗争的一面。敢于并善于斗争,真英雄也。另外,人物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也应当注意。如写白骨精的“诡”,就使得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不被表面现象迷惑的形象更加地突显。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设计了这两个主问题。
课前预习单:
1你知道中国古典小说中哪些是带有三字的。
2找出文中“一打,二打,三打”的词句,在文中标示出来,想一想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一提出核心问题
1先来看课题(强调“三”),交流预习单第一题,中国古典小说中带有三的故事。
2提出问题:如果让孙悟空和白骨精单打独斗,一次就能把白骨精打死,这不更能体现孙悟空的本领高强吗?
思考: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一次打死白骨精,而要“三打”?作者是如何通过“一打二打三打”逐步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板书:一打 二打 三打)
3小组合作:预习单第2题。方法指导:默读2—7自然段,抓住关键字、词、句,认真品味揣摩,把人物在“一打”“二打”“三打”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性格特点写在空白处。
二、独立思考探究
学生阅读批注 巡视指导:即便是同一个人物,在“一打”“二打”“三打”中表现出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同的。训练学生不仅要对语言文字有着较强的感受力,还要有足够的词语积累,否则,不可能对人物作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
三师生互动交流
A这个故事是由白骨精引起的,我们先来看看它的性格特点。
B即便白骨精诡计多端,算尽机关,和孙悟空较量起来,它还是彻彻底底的输家。我们再来看看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1、睁开“火眼金睛”“劈脸就打”:明察秋毫、嫉恶如仇、神通广大。
2、“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除恶务尽、当机立断、干脆利落
3、师徒对话:坚定不移、忠心赤胆
4、“笑道,暗中叫来众神”:机智、有勇有谋
“三打”:“一打二打”和“三打”比较
一打二打举棒就打,打得果断;第三打想打敢打,却没有立刻就打,打得机智。这就是作者通过“一打”“二打”“三打”逐步塑造出来的孙悟空的形象。
回答核心问题: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一次打死白骨精,而要“三打”?
提示:从“情节”和“人物形象”两方面区别“三次打死”与“一次打死”的不同?讨论1、情节(一波三折、简单)2、人物形象(多元立体、单一)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情节一波三折 形象丰满立体
总结:正是因为有了一波三折的情节,塑造出了丰满立体的形象,小说才更精彩、更引人入胜。
四、适度拓展延伸
1、阅读《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在原著中,猪八戒和唐僧在“一打”“二打”“三打”中的表现,作者着墨很多,在你心中他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写一段话表述自己的观点。
2、阅读《西游记》整部著作,过一段时间我们将举行一个故事会,讲讲你最感兴趣的《西游记》故事。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7:00 , Processed in 0.2708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