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0|回复: 0

转 走进李清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9 08: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进李清照
刘岩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家。她前期的词多限于闺情相思,题材比较狭窄,南渡后的词大多抒写山河破碎的感慨,个人漂泊的哀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善于用自然清新,凝练新颖的语言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
小学语文课本六下的第9课词两首中,有一首词就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醉酒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对于词来说,学生们不是很陌生,因为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过这样文体的学习,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词以他独特的形式像我们展示了与古诗不一样的风格。学生们已经步入高年级的了,对于词的理解绝不能仅仅局限在对词中字义和句子意思的把握,而要进入到词人所描绘的意境中,和词人同喜忧,共哀乐,进而去体会词人的心境。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我想唯有我们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走进李清照,走进她的生活,走进她的作品,走进她的内心,才能真正去品味这首词中的内涵和深意。
一走进李清照的生活。
我先对李清照进行简短的介绍,接着就让学生们通过网络平台,相关书籍,去查找和翻阅相关的资料,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们了解到李清照当时生活的背景,由于历史的变迁,导致她的生活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和丈夫赵明诚的感情甚好,后期南渡之后,遭遇国破和家亡,失去心爱的丈夫,改嫁后的生活也不尽人意,生活便转入流离失所,凄苦悲凉的境地,最终孑然一身,孤独终老。如此一番查找和了解,学生们回头读一读我们书上的这首词,能够初步感受到整首词中洋溢的是一种快乐喜悦的情致,结合着她生活的环境,学生们便可以猜测出来,这很显然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二走进李清照的作品。
了解了李清照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的环境后,我们便通过这首词走进她的作品。从“常记”可以明确词人是在回忆往事。一个“醉”字表明词人心情愉快,是开怀畅饮的结果。而“兴尽”则道出了李清照是游兴得到了满足,尽了兴致的。从这几个字词学生们感受到了作者游玩时的开心,快乐,酣畅淋漓的兴致。结合李清照当时生活的时期,这也确实是她前期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反复的阅读,结合课后题对当时的情形进行想象,学生们的脑海里已经描摹出一幅荡舟荷花池的夏景图,作者在图中和在词中,既有孩子的天真,又不失少女的情怀,更流露出文人的闲情雅致,学生们将这情景和李清照的前期生活境况结合起来,当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以及这首词所营造出来的意境。情景结合,学生读来边想象边思考,自然能够感受到在李清照的一生中,这段年少时期的欢愉,是多么的难忘,多么的珍贵。
三走进李清照的内心。
从作品本身,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那情,那景,那样的李清照,但是当我们放眼反观作者的一生,就会发现,儿时的李清照是天真的,婚后的李清照是幸福的,南渡丧父之后的李清照的是悲恸无助的,改嫁后的李清照生活和婚姻又是失望的,晚年的李清照是孤独的。学生们虽然无法非常准确的来概括和总结各个时期作者的境况,但是他们能够体会出作者身处一个境况就是一种心境,而在变化中,不变的是她向往美好,向往自然,那一颗正直,高洁,爱国的心。从她最后的结局来看,她并不爱自己改嫁后的丈夫,并对其恶劣行径感到厌恶,才决定离开他,也许一个人的生活是在种种或幸福,或痛苦的回忆中度过,但是学生们宁愿相信李清照一定是将更多的思念,回忆,定格在她和丈夫赵明诚的幸福美满之中。还有学生设想,当作者在老年吟诵起这首《如梦令》时,一定是眼含热泪,嘴角挂着微笑的。这就是说明学生们已经愿意尝试着去走进作品的意境,尝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这才能算是真正的如情入境。
学生们由不了解李清照,到走进她的生活,走进他的作品,走进她的内心,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理的旅行,这心理的旅行带给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这文字带给学生们的感情温度,李清照那向往美好,正直高洁的心带给学生的影响是虽是看不见的,但却是悠长的,恒久的。可见,要想真正去了解一首词,或者一首诗,简单了解字面和句子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唯有
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作品背后的相关知识,以作品为点,去走进作者的生活,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对作品有更加全面的把握。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6:19 , Processed in 0.2434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