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奇迹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老师最为害怕的一点或许就是学生们“启而不发”,这往往会把老师置于非常尴尬的窘境,本来是满肚子的问题引导,最终却变成自问自答的一言堂,而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教学疑惑。今天听了南京特级教师魏光明老师的《确定位置》的示范课,颇受启发。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用数对的方式表示“第几列,第几行”,从而确定位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难想到用数对的方式表示物体的位置,大部分仍沿用文字的形式表示“第几列,第几行”。当看到学生们一头雾水,一筹莫展时,我在下面是有些着急的,真的替魏老师捏了把汗,前面这么多精彩的铺垫和引导,到接下来的重点环节学生们却在原地打转,思路遇到瓶颈。但是,魏老师却很淡定,他不断地肯定和引导,激励学生们用“数字”来表示位置。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不一会儿学生们就想到了类似“数对”的表示方式,而且思维像喷泉般一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课堂气氛顿时到达高潮,这不可不谓是一次“课堂奇迹”。 然而这次奇迹是如何产生,我们可以从黑板上学生们林林总总的作品中找到答案——尊重。是的,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作品,即使有的是幼稚的,或者是错误的,魏老师也“舍不得”轻易地擦去,直到下课,这些孩子们的想法还保留在黑板上。从这一细节处,我有一些感触。 我们常说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在要求学生尊重自己的时候,是否想过他们的想法也需要被小心翼翼地呵护与关爱。不轻易擦掉黑板上学生的答案,就是一种尊重,也是教师“容错”的直接表现。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却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稍微一点异样的声音就会被“无情地”否定掉。太过严苛的标准,完美的要求,在无形中拉远了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他们害怕犯错,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所以在面临一些难题时,他们会用沉默来代替“责备”,甚至不敢向老师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而讲台上的我们在面临这样的“沉寂”时是否想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们低头不语? 除了尊重,奇迹产生的第二个原因还是问题的引导,而这些问题的引导大多都是“随机应变”的,是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灵活的采取措施,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并且在不断纠错中自我反省,自我觉悟,直至找到合适的方法,这样的反复的“改错”过程也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而这样的教学机智好似是灵光一现不可复制,实则这与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密切相关。试想,如果你对本节课的知识,本单元,本册书,甚至是整个小学,乃至初中的数学知识体系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教学方法都应用自如,当面对课堂上学生们想出的“五花八门”的答案,也能以不变应万变,让教学无痕又深刻。 在这里,魏老师特别提出一点,也是我们常会犯的错误。对于每堂课的教学我们总会狭隘地认为只要把书本上提到的知识点讲完就行,没考虑过它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哪些认知基础,也就是说缺少站在高度看整体的意识。这使我突然想到教学中很多例题或者是练习题其实都暗藏玄机,如果我们只是把目光停留在某一个知识点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时,往往会无法发现背后潜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那其实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秘密武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思考每个知识点的“已有知识基础”和“将要衔接的内容”,用“横纵联合”的思想让整个知识体系得以一以贯之。 也许产生课堂奇迹的原因有很多,但一节课会带了一节课的启发与思考,这也许就是“听课”的益处吧,当然纸上谈兵总归是空洞无力的,运用到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才是硬道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路还很长,还是先打好“合格”的基础,并在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中,期待着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