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深度学习” 学习是需要深度的,深度才会留有痕迹,才会记忆深刻。与“深度”相反的是“流于形式”,而如今在我们的课堂上却常常为了体现某种教学理念,故意而为之,有点“画虎类犬”的感觉。 记得我在初次尝试运用“学讲方式”进行教学时,很是机械地照搬所谓的六大环节,结果很不尽如人意。学生并没有之前预想的那样,充分地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小组讨论各执一词,交流展示“平面滑行”,总之就是“流于表面”,学生没有真正地学进去,更别提能够“讲出来”。 面对这样的教学尴尬,我也尝试过很多方法,在一次次失败和反思中,我越来越认同“体验”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常常说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问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这种“经历”不正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吗?让学生亲身参与学习中的每一个活动,而且必须是“深度参与”,这样才是真正地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才能真正地进行“深度建构”。 然而学生能顺利地体验到这一切,必须有教师的深度引领。课堂上教师的全部功绩在于“引导”,好老师就是善于“引导”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首先要正确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这是所有一切教学的重要起点,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本质特征都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范畴。所以在备课时,我特别重视对概念、法则的本质特征的理解,课堂上也是紧紧围绕这些展开教学,不管设计怎样的活动都离不开这一根源,让学生反复体验,反复触碰“核心知识”,从而进行自主建构,完善认知。 关于“深度学习”值得探究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清醒的认识,深度学习不是指学习内容的高深,而是强调学习者参与的深度,真正关心他们的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