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微笑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不仅仅是她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那一直停留在脸上的笑容。那弯浅浅的微笑自始至终温暖着,鼓励着课堂上每一个孩子。不会说,没关系,我们再等等;说错了,没关系,我们一起纠正。这种温暖的课堂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一份安全和自信,一份真诚和期待。因为吴老师的眼中真的“只有孩子”。 从课前的第一句话,我们就知道了吴老师对于整个教材体系的把握很到位,直奔主题,让学生画出心目中的小数。在很多公开课上,老师都会和学生进行课前谈话,以此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缓和课堂气氛。这样的熟悉学生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更应该熟悉的不是学生的“姓名”,“爱好”,而是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以及教材的整个体系。这是备课中最重要的地方,也是为课堂教学“保驾护航”的必备条件。 然而我们都知道,再完美的预设都不能料想到学生所有的想法。当课堂上出现各种意外时,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心理素质。而吴老师对于学生出现的思维“卡壳点”很好地体现了什么叫做“尊重学生”。 “0.61”怎么表示?当学生已有的“计数单位”的认知被打破,需要把整张纸重新划分,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别小看这一个“平均分”,它给孩子们带来的障碍可不小。学生们的眼里和心里好像只能“容下”平均分成10份的0.6,对于新出现的“0.01”,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位置”。 当学生一筹莫展之时,吴老师一点儿也不着急。她既不慌忙地代替学生回答,也不轻易地否定学生错误的想法,而是给予学生再多一点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再多一次的争辩的机会,将“0.01”这个难题一次次地“踢”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直至到最后的关键时刻,教师做以精彩的点评和总结。而在这一过程中,给我留有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吴老师始终面带笑容,不管学生表现如何,都以微笑回应,这份优雅和从容真的是需要好好磨练才能习得的修养。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容不得半点差错。但是对于思维水平仍在发展中的儿童来说,我们要教授的“数学”应该是伴有儿童特征的“儿童数学”。用儿童的语言描述事实,解释现象;用儿童的方式引导理解;用儿童的思维设计教学······就如吴正宪老师说的那样,让学生学能听得懂的数学,用“熟悉的”去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去解释“抽象的”,尊重并且鼓励学生用原生态的,甚至是有些粗擦的语言诠释自己对数学意义的理解。 微笑着走进教室,微笑地面对所有的学生,当我们的脸上重拾那份灿烂之后,心中便会更加充满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