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煮雨,知与谁同?
雨,大概是女子的化身,那阳春三月的桃花雨如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轻柔地、羞涩地走入人间,在空中呢喃细语,而后划过屋檐,抚摸绿叶,亲吻着大地,一步一印,唤醒了尘封的记忆,诉说着美丽的故事。所以在春天,最惬意的事情或许是听雨,“小楼一夜听雨声,明朝深巷卖弄花。”一个人听雨,是一种闲情,亦有一番心境。 有人听雨檐下,有人听雨楼台,还有人听雨西窗,而今夜的我,选择听雨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虽无声无息,却在最需要的时刻给予万物最珍贵的雨露。诗人为何会如此喜爱春雨,并把它描绘得那么地细腻逼真,曲折有致,那是因为春雨的博爱和无私。 对于杜甫,我们太过熟悉,“诗圣”的美誉是对他诗词作品崇高价值的最有力的概括。我们为什么称他为“诗中圣人”?叶嘉莹先生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把诗人的感情和儒家的伦理结合的很自然,很完美。所以说,这个“圣”字包含的意思并不仅仅是诗词本身的精雕细琢,独具匠心,更深的层次应该是人格的魅力,人性的光辉。 其实,读过杜甫的诗,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好似他是天生的忧国忧民派,心系民间疾苦的他,即使茅屋为秋风所破,自己也彻夜难眠,但在那风雨交加,寒风侵肌的夜晚,他的心中仍牵挂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等的博爱和仁慈确实非常人所能企及,他的一切悲欢离合好似都与国家,与百姓融为一体,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爱民情怀怎能不令人动人和钦佩?!每每读到这里,感觉这雨中有股力量,沉重却又温暖。是的,听一场春雨,读一遍诗词,滋润的是心田,慰藉的是生命。 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杏花春雨江南”美好的春光往往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下一个季节,所以说,春光难觅,似水流年。在那个春天的雨夜,与友人秉烛夜谈。沧海桑田,别易会难,我深知“此生此夜不长好”,所以格外珍惜与你共叙衷情的点点滴滴,这一夜的时光便是那烽火乱世中幸存的美好一瞬间,被永远定格在彼此的心间。 李玉山有诗吟:“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雨中也有愁绪,雨打残荷,此恨无穷,恨海棠无香,恨绿肥红瘦,恨时光匆匆,恨世事无常。然而听过一场温柔多情的春雨,那落满尘埃的心亦被洗涤,也是无憾。苏轼有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