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阅读它们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人文素质,也可以通过经典诗文来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更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加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知道诵读与背诵是不同的,诵读并不等同于背诵,我们知道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哪怕暂时背诵了,过后会忘记得很快,这显然削弱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积极性。下面我就我校以下几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重诵读,学以致用 我校对诵读国学经典的总体把握是:重诵读,学以致用。因为农村小学生知识缺乏、理解能力不强、国学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他们大多是不能理解的,我们不过多讲解。针对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我们先让他们反复诵读,熟能成诵,能背诵的就多背诵。另外我们学校还每天安排专门时间让他们诵读经典,以后,他们随着古汉语知识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就会逐渐理解、感悟的。吟诵、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方法。诗词曲赋只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和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形成语感,让学生诵读经典文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强迫,听其自然。再循序渐进地要求“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在大量诵读、多方面熏陶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改写和创作的活动。 二、选择合适的诗文,让学生有能力读,易于理解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先贤们给现代人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诗文,但在浩如烟海的诗文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旧时蒙学的教材现在也成了学生阅读的材料,但是这些教材却并不完全适合现在的学生。例如《孝经》中的故事,《吴猛恣蚊饱血》八岁的吴猛为了让父母晚上安睡,每天晚上赤裸着上身坐在父母床前,任蚊子叮咬也不驱赶。这个故事虽然非常感人,但故事中人物的做法欠缺智慧,我个人认为也不适宜宣扬吴猛的这个做法。 同时许多成人有能力欣赏的诗文,却未必适合学生。所以要选择适合学生的经典诗文,介绍经典诗文的相关知识,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有阅读经典诗文的可能,让学生把可能变成现实,阅读自己所热爱的诗文。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学校以《德道经》《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等为重点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这些经典国学通俗易懂,读起朗朗上口,学生易读易接受。 三、注重心与心交流,实现师生互动 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去体验、去感悟。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儿童时期是人生情感真实细腻的时期,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纯洁的,孩子所展示出来的情感是真实的。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孩子的心灵,我 们就要唤醒孩子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经典诵读兴趣。 四、以赛促学,激发人人参与 在教学中,我把经典诵读以竞赛或诗文表演的形式开展,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以及表现欲望。比如,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时候,让学生背诵赞美西湖美的诗句,最快能背诵下来的同学能获得一份小礼物。如此一来,学生纷纷举手背诵诗句。甚至有个别平时不善于表现同学也争先恐后的举手。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的智慧、世界的瑰宝,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对世界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经典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对公民和青少年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社会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广大公民和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语文素质,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净化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