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2|回复: 0

珍惜未来读书的日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0 18: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珍惜未来读书的日子
——记我的个人成长阅读
甘肃庆阳 刘斐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阅读当作一生的一个良好习惯来培养。少年儿童研究高级编辑孙云晓也曾如是说,喜欢读书,一辈子不觉得寂寞,不喜欢读书,一辈子手足无措。可见读书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使一个人的一生过得充实而又意义。
       提及我的阅读史,我羞于难以启齿,在此也不大情愿向大家作一爆料。每天看着这个迷人的圈子不时有精美的博文被晒单,被推荐为优秀之作,一些经典语录、“妙语连珠”式的对话交流频频在群里闪现,偶尔有佳文妙句见诸某某报端获得好评,自卑的心理就愈发变得沉重起来。在羡慕、妒忌的同时,我被这些同仁朋友们的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的才华所钦佩,为自己的才疏学浅,孤陋寡闻而叹息。自从加入研究所之后,这种负气的心情一直延续至今,甚至都没有足够的勇气参与群里的讨论交流。在那段消沉的日子里,幸好案头堆放的几本教育类书籍陪伴我走出了低谷,把我从沉闷的氛围中解脱出来,让我重拾自信,开始乐此不疲的喜欢上了读书,开始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另一种方式行走。
      小时候对书的情结印象最深的是刚上小学时老师发的语文、数学课本,另外还有自然、美术和音乐教材。第一次小心翼翼的手捧着新书,回家后拿出年久的纸画做书皮,规规正正的将这些新发的课本一一包装完毕,并在封面上歪歪斜斜地写上自己的名字,甭提是件多么高兴的事,兴奋地一连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因家庭贫困的缘故,那时候对知识的渴望是刻骨铭心的,但求学的经历却是苦涩的,至今留在记忆深处的丝丝隐痛,让我终生难忘。
      那是一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大抵是八十年代的初期。从我记事起,大约五六岁的模样,我已是父母身边最为勤快的得力助手了。农家的日子很清苦,在那个群山环绕、消息闭塞、交通极为不畅的偏远的小山村里,常年定居在这里的人们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印象中父母正当年轻力壮时,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早已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生活。每天东方露出鱼肚白,早起的父亲就张罗着一家人起床下田劳作,整天奔波在老家与门前那座巍巍的大山之间,把里里外外的农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很少有休息的空隙。那时候一户农家放养四五十羊只,三四头大牲畜是比较常见的,常年累月要储备足够的草料。每年到了草长莺飞的季节,把这些大家畜和羊群全部要赶往山沟里去放牧,往往在这个时候,对于一个严重缺少劳力的农民家庭而言,实为最头疼最闹心的事。父亲赶着羊群去放牧吧,农田里长势旺盛的庄稼足有半人多高,母亲一个人打理不过来。安排母亲出山去放羊,妇道人家自古以来就没有这样的先例,有时候难免成为别人口中的笑柄,无奈之际这出山放牧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我们的头上。无论怎样,勤劳的父母为了并不富裕的家庭能有更好的经济收入,为了保障全家人能过得舒坦,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靠出卖体力来维持生计,艰难地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日子虽然辛苦,但四十多亩农田的耕种任务一年到头从未间断,加之特殊的地理条件制约,家庭生活的用水却是相当困难。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黄土高原大山深处的庄稼人,无论男女老少,每天赶着毛驴必须要到数十里路外的山沟里去找水,人挑、驴驮,缓缓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不失为大山深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在当年那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了,一次往返往往需要折腾好几个小时。如若遇上收割打碾、颗粒归仓的农忙时节,很多时候都无暇顾及吃饭和睡觉,日子的艰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这一切至今回忆起来无不让人为之汗颜心酸。父亲是一位憨厚朴实的普通农民,正值而立之年的他脾气十分暴躁,平时说话嗓门非常高,走起路来近似于小跑,所以我的小时候大多数在他的呵斥教育下渐渐的长大,在姊妹仨个我是腿脚最为勤快的一个,常常在父母的召唤下跑前跑后,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以减轻他们的负担。以至于到了上学的年龄,村上其他同龄的孩子一个个早早地进入了学堂,唯独父亲极不情愿地让我去读书。现在想来,我完全能够理解并尊重父亲当年的苦衷,饱尝惯了农村家庭生活不易的滋味!
    相比父亲仁慈的母亲温和了许多。每次看到我为上学的事情经常哭鼻子掉眼泪,她就心情格外不畅,一面发着牢骚数落父亲,一面又亲近并耐心地开导我,叫我拿上她偷偷为我积攒的学费跟着大我五岁的哥哥去学校报名。那时面对母亲的举动,我能理解她的用心良苦,给我的学费都是靠她把家中的鸡蛋一篮子一篮子提到几十里外的集市上兑换来的血汗钱,是多么的不容易啊!那年我刚刚满八岁,哥哥念小学五年级。
       学校就在距离我家二三里地的村部,四周用土坷垃做成的土墙包围着偌大的一个校园,年时已久的三孔窑洞用来做我们的教室。全校五个年级三个教学班,都是复式教学,记忆中一三年级共用一孔窑洞,二四年级共用一孔窑洞,五年级只有四个学生单独占用另一孔窑洞。在那里面就有我的哥哥,当年他是班上的学习佼佼者。就这样,为了我的上学,母亲默默地倾力支持,不知道给父亲说过多少遍好话,后来在哥哥的关心照顾下,我背起书包走进学校很快就适应了当年的小学生活,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学生。每天迎着初升的太阳,听着空中飞过的小鸟啾啾地鸣叫,那些年对能有学上、有书念我始终抱有很大的信心,从小立志必须通过念书才能有望改变家庭的生活现状,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班上出类拔萃,表现良好,在学习语文、数学两门功课中,我就慢慢地开始喜欢读书,喜欢上语文课,尤其对汉字的识记,我比班上其他学生识记的速度要快得多,认识的字也多。记得和我住同一个村子的班主任兼数学科任老师把我的学习现状告诉父亲后,我满心欢喜的看到了父亲多年久违的笑容,心里比蜜还甜,从此我对读书越来越感兴趣了。
       一年以后,哥哥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离家较远的乡镇初中,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初中时代,每天吃住都在学校,周末放学才能回家一次,我仍在村子里的小学继续上学。那个年代的小学没有图书,家庭作业相对较少,每天放学回家随便扒拉些饭,就主动去给父母亲帮忙打杂,直到天黑,才在昏暗如豆的煤油灯下开始写作业。上中学的哥哥尤爱读课外书,每周回家总能看见他带回几本非常精致的画册,间或有几本厚厚的小说。我很纳闷,并不富足的家庭哪来这么多的钱给哥哥去买书呢?为这事,不了解真相的我曾经好长时间偷偷地抱怨过父母。后来,在我的再三央求下,哥哥同意把那些小人书和小说借给我看,并告诉我那些书并不是他私自买的,是他平时省吃俭用,用积攒下来父母给他的零花钱,去乡文化站办了一个图书借阅证,周六放学时他就兴致勃勃地去到文化站,凭借阅证就能借到新书。听了哥哥的解释,我自惭形秽,不应该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就随意使性子,我是不是太自私了?幸好哥哥当时没有发觉我的心思,仍然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我尽快脱离这尴尬的氛围,满脸傻乎乎的笑着,为能有这么好的乡文化站而拍手叫好。每次完成作业后,我兄弟俩乘父母不注意,常常点上煤油灯阅读到深夜。这期间我才知道了《少林寺》、《铁道游击队》、《地道战》、鲁迅踢“鬼”的故事,知道了《白毛女》、《林海雪原》,《小兵张嘎》——
      小学毕业时,经过我的刻苦努力,我以全乡统考语文、数学两科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进入离家10多公里外的乡镇中学就读,这一年哥哥已升入高中,妹妹开始读小学。一个家庭要同时供养三个孩子上学,这对当年十分拮据的家庭来说确实不易。虽然我和哥哥两人每学期的学费只有百十元钱,但是每学期开学要一次性上缴,给父母背负如此沉重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他们身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是多么的令人心痛。在这里真心要感谢父母当年对我们兄妹三人的上学给予一味的鼎力支持!对父母恩情的报答,做儿女的这辈子永远都偿还不尽,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功课!可就是那段峥嵘岁月的砥砺,坚韧的父母每天把东山的太阳背到西山,勤俭节约,同甘共苦,使家庭生活奇迹般的慢慢发生着改变,生活水平相应的较前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仅仅只有二年级文化的母亲,善良的她经常为我们讲述在农业合作社那些年她所遭受的欺凌和压迫,给心理造成的巨大伤害,使她这辈子都无法释怀。每每在这个时候,做儿女的我们静静地坐在母亲身边,侧耳聆听她所讲述的这段不平的历史,为她轻轻擦去挂在眼角的泪珠,心里很不是滋味。母亲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女身上,鼓励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一定要出人头地,将来步入社会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一个爱憎分明、光明磊落的有用之才,要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再任人压迫,受人欺侮。母亲当年的这番话我永远铭记于心间,并时时刻刻提醒着我,激励着我在人生的大道上昂首阔步不停地向前、向前!当年小小年纪的我就在心中种下一个梦想,唯有坚持埋头苦读,发奋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才能报答父母的一片深情和养育之恩。
     中学时代,往往是一个人的能力培养、智力开发等方面最为关键的黄金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课程的增加,我依旧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每天花费比其他同学较多的时间来用功学习,成绩一直稳居全班前列。闲暇时间,我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相继订阅了《中学生导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文史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作文》,随着阅读范围的拓广,知识层面的提升,我先后接触了四大名著、《聊斋志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薛平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多部小说,仔细品读过《人生》、《童年》、《平凡的世界》、《儒林外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骆驼祥子》等多部文学著作。大量的课外阅读,丰盈充实了我的中学生活,使我明晰了前行的方向,使我更有自信的在迈向成功的路上将会走得更加稳健,更加成熟。
   难忘我的中学时代,我更不能忘记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恩师——李世栋老师。我上初中那年,年近五旬的李老师正好是校长,他瘦瘦的身材,头发已经花白,走起路来步履轻盈,洒脱自如,给人的印象非常干练。在刚步入校门的那段时间,大概是我内心作祟的缘故吧,每次看到校长就格外胆怕,老远就表现得规规矩矩的,连个大气都不敢喘,老是害怕校长过来找我的麻烦,以至于这种心理阴影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渐渐地在我适应了中学的校园生活后,我和李老师见面的机会也多了起来,我们这些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优等生”自然在老师的心目中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候,感觉李老师又是那么和蔼可亲,对待师生很温和,从来不摆一点架子。尤其是他酷爱新闻写作,每学期他个人私自征订各类报刊杂志、教育类书籍就不下十多种。有机会去到他的办公室,总能看到在他的床头边、办公桌旁、沙发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和书籍,经常看见李老师戴一副老花镜在认真的伏案阅读或奋笔疾书。如若你喜好阅读,在李老师的办公室一定能让你大开眼界,一饱眼福,收获不少。后来我才知道,从参加工作他就开始写新闻报道,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已是多家省报、地方报纸和县广播站的特约通讯员。每次邮递员送来了新一期的报纸,他就及时在校园的阅报栏内做好更换和服务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他的这种笔耕不辍的精神激励着很多人,大家对他赞赏有加,非常感佩。他不但自己坚持订阅报刊杂志,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他不厌其烦地还要动员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多订阅报刊杂志和教育类书籍,鼓励师生多看书、多写作。那时候的校园没有网络,想了解国家时事政治或重大方针政策,除了学校定期组织全校师生集中收看会议室唯一的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机外,其余时间大都是从邻近的乡政府广播站喇叭中时不时的收听新闻联播。每天早晨全校师生出操,李老师跟在学生队伍的后面坚持跑步锻炼,经常能听到他随身携带的小型收音机里在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热爱师生,热爱写作的好老师、好校长,在方圆几百里他的名誉和影响都有口皆碑。受他的感染和熏陶,渐渐的喜欢写作文的我开始喜欢上了写通讯报道,于是一有机会,我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跑向学校当时唯一的一个阅报栏,想通过报纸上登载的新闻仔细琢磨新闻的写作要点。在这片令人神往的地方,我经常能看到《陇东报》、《甘肃农民报》、《甘肃科技报》、《法制导报》、《中国青年报》、《甘肃工人报》、《甘肃日报》等国家及地方的报纸,从中我了解到了很多的时事政治和新闻故事。当我看到《甘肃农民报》的农家富栏目的题字是面向社会征集时,我斗胆第一次提起毛笔写下了连我自己看起来都别扭的“农家富”三个字寄往报社,没想到一个星期后,我的“不朽之作”居然真的被报社采用了。在学校的阅报栏内,当得知我的墨迹见诸报端时,全班同学竟然奔走相告,把报栏围了个水泄不通,争先恐后地抢着观看。时间不久,我又收到了报社寄给我的第二份惊喜,小小的汇款单上醒目的写着“稿费三元人民币”,那一阵子,我欣喜若狂,着实激动了好半天!三元的稿费啊,这里面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结,这在当时可以帮我解决给学生灶交纳的50斤面粉的费用啊(当年交给学生灶的面粉每公斤一角二分钱,灶师将面粉做成馒头,再以饭票售给本人,学生灶每天只供给学生一定量的开水)!记得李老师在全校师生面前对我的做法大加表扬,刘斐同学为大家开了个好头,给报社投稿,不但向读者展示了你的作品,赢得了属于你个人的荣誉,而且还有“不菲”的稿酬,这两全齐美的差事何乐而不为呢?从那以后,我经常向当时的庆城县广播站、陇东报社投稿。可惜时间不久,我因害怕影响学业等多种原因最终“半途而废”,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学习上,由于迎战初三的毕业考试,抉择我的高中去向等多种因素,对于阅读,我也渐渐的“息事宁人”,置于了脑后。
三年的职业高中是我求学生涯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段艰难历程,在这所办学力量相对滞后、师资严重缺乏、考试专业不定向、上级考试政策不明晰的学校里,我以他人难以置信的决心和勇气整天泡在书堆里,只顾强化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那时候,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我先后学习了《果树修剪与管理》、《作物栽培》、《作物育种》、《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家畜解剖与生理学》、《畜禽生产技术》、《果树病虫害防治》、《饲料贮藏与管理》、《园艺学》等专业课程。对于课外阅读,只能停留在看看一些短小精悍的“豆腐块”类的文章,像《故事会》,一些短篇小说选刊等都是我青睐的对象,狭隘的思想总是认为看这些小篇幅的文章不会耽误太多的学习时间,不会太分神。
大学期间,本能有机会多涉猎一些课外书籍,缘于我学习的是理科专业,课程多而复杂,我对学习始终没有放松过,整天坚持按时去教室听课,晚上去教室上自习。更多的时间,我“重操旧业”,开始又向多家报社投稿。不久我的这一特长又被学校团委“慧眼适中”,把我吸收为校团委委员,任命我为班级团委书记,负责班级协助学校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无论学校的大型实践活动、文艺演出,还是班级支部的宣传报道工作,我都乐意参与其中,积极发挥个人力量,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更好。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只要机会属于你,你若能更加自信的登上这个舞台,把握时机,它就可以历练你,亦可成就一个人的事业和幸福,赢取得更多的机遇和掌声。有时候当身心疲惫静下心来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做得不够好。但细细的又想来,毕竟我还正处于和社会接轨的磨合期,需要争取更多的机遇来挑战自己,累积更多的经验,储备更多的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况且我所学的又不是新闻专业。之后的日子,我决定利用周末或课外时间,抽空去学校图书馆翻阅有关新闻写作方面的图书开开眼界,增长知识。96年我代表校团委采写的一篇人物通讯在甘肃日报的社会周刊头版头条刊登后,引起了较大轰动,故事讲述的是会宁籍优秀大学生李伟明在家庭连续遭遇不幸时,仍然坚持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但命运多舛的他最终没能逃脱残酷现实的挑衅,在一次暑假外出时又遭遇车祸,给多难的家庭再次蒙上阴影。开学的日子到了,他的事迹牵动着多少人的心,学校领导得知这件事后,号召全校师生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为这位身强志坚的优秀大学生助一臂之力,帮助其渡过难关。他的故事引起了众多师生的关注和同情,短时间内接到各种捐款累计上万元,但由于车水杯薪,家庭等诸多原因,这点绵薄之力最终没能成功挽救一个色彩斑斓的生命。
参加工作后,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我的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上,我热爱教育,情系三尺讲台,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连续多年坚持从事毕业班的数学教学,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的教学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一晃十多年已经逝去,蓦然回首,我为自己曾经虚度十多年的美好年华而感慨不已,感叹岁月的无情。平时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再高涨,只是偶尔坚持写写教育随笔,翻阅各种报刊杂志和一些教育类书籍。
2014年是改变我诗意行走的最重要的一年,是我这辈子难以忘记的转折点。在参加了“2014”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国培研修学习后,我受到一位同仁朋友的启发,点燃了尘封在心底多年的阅读和写作激情,让我在获得省级优秀学员后,在一次偶尔的机会,决定再杨风帆,重拾自信,开始接触新教育,开始涉猎教育名家的优秀著作,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才让我逐渐认同李镇西教育思想,决定走进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教育同仁紧紧跟随这个优秀团队,开启我的幸福教育之旅。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从“好教师”到“名师”的转变,必须要让自己的课上得好,班带得好,分数考得高,做好后进生的转化,自己发展自己。近一年来,我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站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努力打造特色课堂、优质高效课堂,扎实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践行“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教育理念,认真践行李镇西老师对个人专业成长要求的“五个一”工程,撰写各类教育博文80多篇,20多万字,详实记录我与学生一起努力成长和个人专业发展取得的骄人成绩。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始终坚持以良好的教育心态深入学生中间,愿意与他们平等对话,诚信交流,不以教师的姿态自居,让爱心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为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而积极努力着。并提倡班上学生努力创建个人博客,写教学日记,写教育叙事,写自己的喜闻乐见和成长故事,积极开展班级文化沙龙活动,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小小演说家、情景剧模拟表演、各种寓教于乐的文娱活动等,倡导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努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班级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借助班级图书广场和学校图书室,集中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并邀请科任老师参与其中,达到师生共读,师生通读,共同书写心得体会,记录阅读的点点滴滴,共同享受属于自己完美的教育幸福,为学生们的青春喝彩,给他们的生命留痕,培养积极健康的阅读习惯,让阅读伴随自己的一生。目前我班学生浓厚的阅读氛围已蔚然成风,为全校班级开了好头,相信在未来的日子,这种读书活动将无时无刻的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5年9月10日教师节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12:03 , Processed in 0.2638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