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2|回复: 8

分享 李镇西 花开的声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1 11: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载】倾听“花开的声音”_李镇西_新浪博客







从初八四届一班开始,每带毕业一个班,我就为孩子们编撰一本班级史册。2000年7月,我又送一批孩子,给他们编撰了《花开的声音》,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3年过去了,最近该书又由朗朗书屋和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三十一年来,这一本本班级史册,构成了我的教育大片系列——《致我们永不逝去的青春》。



















从初八四届一班开始,每带毕业一个班,我就为孩子们编撰一本班级史册。2000年7月,我又送一批孩子,给他们编撰了《花开的声音》,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3年过去了,最近该书又由朗朗书屋和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三十一年来,这一本本班级史册,构成了我的教育大片系列——《致我们永不逝去的青春》。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该怎样向读者介绍这本书的特点。
1984年7月,一个酷热难耐的盛夏夜晚,我一个人在学校油印室里挥汗如雨地推动滚筒。夜深人静时分,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滚筒转动和纸张翻飞的声音。一张张散发着油墨芬芳的“书页”渐渐在我的脚下堆积起来——那是我为我的第一个毕业班编辑的“班级史册”:《未来》。
当时,很少有人看得出我那样做有什么“实用价值”:这样的所谓“书”显然不能作为我申报职称的“专著”;同样是油印品,它的作用甚至还赶不上发给学生的各类应试模拟训练题。其实,就连当时的我对此也没有什么高远而深刻的认识。我只是有一种朴素的冲动:我应该把我和学生一起相处的1000个日子以这种方式挽留下来。
从那以后,每带完一个毕业班,我都为学生也为自己编这样一本“书”。这样便有了后来的《未来》(二)、《花季》、《恰同学少年》、《童心》、《少年》……十八年过去了,每当学生来看我时,总会自豪地说起“班级史册”为他们点亮的最初的人生之灯;而我,也从这些“班级史册”中提炼出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风中芦苇在思索》等正式出版的著作。
现在,我的又一个班即将毕业,我开始编辑《花开的声音》……
有了前几本编辑“班级史册”的经历,编辑这本《花开的声音》似乎应该是驾轻就熟,更何况比起当初刻钢板的原始劳动,现在在电脑上编辑更应该是“轻松”而得心应手的事。但我的天性不允许我任何简单重复的工作,我希望在这本《花开的声音》中体现出某种新意。
首先,在书的思想内容上,原来从《未来》到《少年》,更多的是考虑对学生们三年初中或高中生活的纪念意义,而现在,我希望这本书还能体现出我关于班级建设的某些思想;其次,在书的体例上,原来的“班级史册”主要是按学生生活的内容分专题编排的,而现在,我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一方面大体上按时间顺序分为“透明初一”、“缤纷初二”和“激情初三”三个部分,以展示我们集体的成长过程,另一方面,我又在每一个部分保持按专题分类,比如“集体之光”、“少年沉思”、“初生牛犊”、 “挑战青春”等等,以展示我们班五彩缤纷的集体生活和精神世界。
要特别提出来说明的是,在编辑过程中,我犹豫了很久,终于还是决定将我们班的《石室晨报》植入书中。因为在初一初二两年时间里,《石室晨报》成了我班集体生活的橱窗,它对推动我班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学生自己办的手抄报,它记录了许多生动活泼的班级趣事,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所以,本书的“透明初一”、“缤纷初二”部分,我不但给了《石室晨报》以突出的位置,选编了一些来自该报的文章;而且,“班级新闻”、“同窗印象”、“亮色点点”、“警钟声声”等小专题都是《石室晨报》上的常设栏目。
另外,在本中我为六位学生设立了个人栏目,比如“透明初一”中有“文力日记”、“张杨记忆”,“缤纷初二”有“夏融心灵”、“尹萍随笔”,“激情初三”中有“李之抒情”和“叶诚思绪”。这六位各有个性的学生以他们同样青春但风格迥异的文字给本书的以“点”的支撑,可能会使读者更加深入而细腻地感受学生的心灵世界,同时我也企图以此增强本书的可读性。
您手中的《花开的声音》是一本班级的“风采录”,是一段青春的“心灵史”。
像以往我编任何一本“班级史册”一样,我总会听到一些朋友好心地劝我:“何必这么亡命地操这份心呢?你太理想主义了!如果你的毕业班升学考试没考好,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朋友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坦率的说,从教18年来,虽然多数时候我教的毕业班中考或高考成绩还算过得去甚至有时还算“辉煌”吧,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也有过不那么“辉煌”的时候(比如高90届一班)。我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我当然得面对中国教育的现实,为着学生的升学竞争(它是学生将来就业竞争的序幕),我也不得不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地为学生“抓分”(尽管我这样做内心十分痛苦)啊!
但是,我同时又“固执”地认为,教育又不仅仅是“分数”。它应该有现实的一面,更应该有理想的一面;它应该面对学生今天的需要,更应想到学生明天和后天的发展;它应该给学生以知识,更应该着眼于学生丰富而健全的人格的培养。
5年前,我在为高95届一班的“班级史册”《恰同学少年》一书作序时,曾这样写道——
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这话在中国似乎从来就未真正做到过。就目前中学教育而言,“成”的标志,从理论上讲,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成”的唯一标志只是学生们的升学分数以及学校的升学率。这使许多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虽然胸怀教育科学与教育民主的顽强信念,却不得不在“升学教育”的铁索桥上冒着“学生考不上大学一切都是白搭”的舆论“弹雨”,艰难而又执着地前行!
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教育评价:假如某位班主任的工作富有特色(比如班级管理尽可能交给学生,平时尽可能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等等),尽管在当时就可以判断出这些做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周围舆论仍然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几年后的高考:“工作倒是蛮有新意的,可万一高考滑坡怎么办?”“哼!就会搞一些花花哨哨的东西,到时候高考可有好戏看了!”……几年后,假若学生高考成绩不错,人们会齐声喝彩:“你看,人家的班级管理那么放手,而且又搞了那么多的班级教育活动,高考成绩仍然这么好,他确实有两下子!”相反,若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同样的人也许会说:“班级管理那么松散,还搞了那么多与高考无关的活动,高考当然会砸锅——我早就料到了!”
于是,在当代中国,几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的主要栋梁,否则,他的一切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
不能简单说这种社会评价舆论完全不合理。因为在中国这个人口压力极大的国度,升学是人们今后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的最关键也最重要的途径;而且,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这毕竟不是唯一的目标!特别是在“升学教育”压倒一切时,不但“做人第一”、“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等教育要义成了点缀的口号,而取得较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造精神!长此下去,我们的民族是很难真正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
马克思常用“人的解放”来说明共产主义革命的最终目的。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的解放”,就谈不上“人的解放”! ——正在告别20世纪走向新世纪、渴望现代化、渴望在世界上彻底扬眉吐气的社会主义中国,尤其呼唤这种“解放”!
从这个意义看,无论“最后的分数”如何,我为历届学生所编写的“班级史册”都会有其独特的价值:对我的学生来说,这是一座童心和青春的纪念碑;对我而言,则是我教育和人的里程碑——这是一段生活的定格,一页历史的缩影,一种精神的凝固,一份情感的珍藏,一簇创新的火花,一道理想的光芒,一串记忆的珠宝,一束青春的花朵……
编纂工作实际上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便开始了。通过学生的日记(注意:是一种作文训练方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日记”)、周记、随笔和作文,同学们记载下他们1000个平凡日子所走过的足迹,我平时有意识的收集、筛选保存这些“史料”,到了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学生们全力以赴冲刺中考,我则一方面承受着比非毕业年级繁重得多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铺天盖地的“应试教育”:设计模拟题、考试、改卷、评讲等等)和忙于班主任的各种“常规”琐事,一方面挤出时间紧张地进行编辑工作。这样的劳作,的确是十分艰辛的。最近一个多月,我每天都熬到深夜而第二天都是5点过就起来工作了——难怪有老师说我“呕心沥血”。是的,我无愧于“呕心沥血”四个字;但我愿意呀,因为这是为爱我的学生所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
更何况,这同时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呢!
你想想,在深夜或凌晨,周围没有一丁点儿声音,只有我的键盘在“嗒嗒”地敲着——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乐声。我觉得不是在敲电脑,而是在弹钢琴,是在演奏来自教育来自学生心灵的最美的乐章。眼前的电脑屏幕上是一页页很纯洁很动情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又很自然地幻化为一幅幅很美丽很鲜活的画面,于是,我的整个身心又沉浸在和学生一起度过的被青春染绿的日子里……
听着这样的音乐,看着这样的画面,我的整个身心不能不为我学生的纯真和我们集体的纯正而激动万分:我为有这么好的学生而自豪!——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啊!
这份幸福同样是属于学生的。虽然我没有让整天忙于操练应试技巧的学生亲自参与这本书的编辑,可他们对这本记载自己成长历程的书,却寄予了极大的期望;然而我认为,再过10年、20年、30年,这本书对他们的意义才会真正显示出来。今天,他们带着这本《花开的声音》离开了初中的班集体,也就带着一颗童心踏上了人生;将来,他们的思想会更加成熟,感情会更加深沉,知识会更加丰富,但“初2000届三班情结”会伴随他们一生;甚至我们不妨这样大胆地想像:再过50年,他们中的某一位同学,会突然收到另一位天隔一方分别多年的同学寄来的生日贺卡,那薄薄的贺卡会让时光倒流——流回那曾洒下他们艰辛汗水和回荡着他们欢快笑声小小教室,顿时,布满皱纹的脸上会挂满青春的泪花……
我由此再次感悟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它不仅仅是有意义的,它还是——美的!
此刻,是 2000年3月26日上午9点10分。金色的阳光正透过窗玻璃洒在我的身上,也洒进我的心里。这是成都地区难得的一个艳阳天。窗台上,花盆里的蟹爪兰在阳光的亲吻下舒展开了美丽的花瓣;再望远处看,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迎着阳光向着蓝天灿烂地笑着……
是的,我的确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引文来源  倾听“花开的声音”_李镇西_新浪博客

[url=]展开全文[/url]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4 14: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开的时候有我们陪伴,是多磨的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8: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8 08: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朵花开的时刻都会是灿烂的,多一份耐心都会是美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每朵花的内心。听一听他的心声很有趣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3: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次投入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11: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由此再次感悟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它不仅仅是有意义的,它还是——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1: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特别提出来说明的是,在编辑过程中,我犹豫了很久,终于还是决定将我们班的《石室晨报》植入书中。因为在初一初二两年时间里,《石室晨报》成了我班集体生活的橱窗,它对推动我班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学生自己办的手抄报,它记录了许多生动活泼的班级趣事,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所以,本书的“透明初一”、“缤纷初二”部分,我不但给了《石室晨报》以突出的位置,选编了一些来自该报的文章;而且,“班级新闻”、“同窗印象”、“亮色点点”、“警钟声声”等小专题都是《石室晨报》上的常设栏目。
另外,在本中我为六位学生设立了个人栏目,比如“透明初一”中有“文力日记”、“张杨记忆”,“缤纷初二”有“夏融心灵”、“尹萍随笔”,“激情初三”中有“李之抒情”和“叶诚思绪”。这六位各有个性的学生以他们同样青春但风格迥异的文字给本书的以“点”的支撑,可能会使读者更加深入而细腻地感受学生的心灵世界,同时我也企图以此增强本书的可读性。
您手中的《花开的声音》是一本班级的“风采录”,是一段青春的“心灵史”。
像以往我编任何一本“班级史册”一样,我总会听到一些朋友好心地劝我:“何必这么亡命地操这份心呢?你太理想主义了!如果你的毕业班升学考试没考好,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朋友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坦率的说,从教18年来,虽然多数时候我教的毕业班中考或高考成绩还算过得去甚至有时还算“辉煌”吧,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也有过不那么“辉煌”的时候(比如高90届一班)。我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我当然得面对中国教育的现实,为着学生的升学竞争(它是学生将来就业竞争的序幕),我也不得不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地为学生“抓分”(尽管我这样做内心十分痛苦)啊!
但是,我同时又“固执”地认为,教育又不仅仅是“分数”。它应该有现实的一面,更应该有理想的一面;它应该面对学生今天的需要,更应想到学生明天和后天的发展;它应该给学生以知识,更应该着眼于学生丰富而健全的人格的培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1: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想想,在深夜或凌晨,周围没有一丁点儿声音,只有我的键盘在“嗒嗒”地敲着——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乐声。我觉得不是在敲电脑,而是在弹钢琴,是在演奏来自教育来自学生心灵的最美的乐章。眼前的电脑屏幕上是一页页很纯洁很动情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又很自然地幻化为一幅幅很美丽很鲜活的画面,于是,我的整个身心又沉浸在和学生一起度过的被青春染绿的日子里……
听着这样的音乐,看着这样的画面,我的整个身心不能不为我学生的纯真和我们集体的纯正而激动万分:我为有这么好的学生而自豪!——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啊!
这份幸福同样是属于学生的。虽然我没有让整天忙于操练应试技巧的学生亲自参与这本书的编辑,可他们对这本记载自己成长历程的书,却寄予了极大的期望;然而我认为,再过10年、20年、30年,这本书对他们的意义才会真正显示出来。今天,他们带着这本《花开的声音》离开了初中的班集体,也就带着一颗童心踏上了人生;将来,他们的思想会更加成熟,感情会更加深沉,知识会更加丰富,但“初2000届三班情结”会伴随他们一生;甚至我们不妨这样大胆地想像:再过50年,他们中的某一位同学,会突然收到另一位天隔一方分别多年的同学寄来的生日贺卡,那薄薄的贺卡会让时光倒流——流回那曾洒下他们艰辛汗水和回荡着他们欢快笑声小小教室,顿时,布满皱纹的脸上会挂满青春的泪花……
我由此再次感悟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它不仅仅是有意义的,它还是——美的!
此刻,是 2000年3月26日上午9点10分。金色的阳光正透过窗玻璃洒在我的身上,也洒进我的心里。这是成都地区难得的一个艳阳天。窗台上,花盆里的蟹爪兰在阳光的亲吻下舒展开了美丽的花瓣;再望远处看,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迎着阳光向着蓝天灿烂地笑着……
是的,我的确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5-4 15:57 ,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