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9|回复: 0

成长,就是把小事做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7 17: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本学期初的时候,赵光宾主任建议我参加县新教育科学教育叙事比赛,当时我回答地很犹豫,因为我很犯愁,自从获得省优质课一等奖之后,我已经好久没参加业务比赛了,也好久没有处于比赛的状态了,其实自己最害怕的是:拿不着好名次丢人。
赵老兄和我说:目前你积攒的案例比较多,特别是你的种子+影子培优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老兄这么一说,我又有了些心动,就报了名参加比赛,开始了静心着手准备材料,并不断的修改,谁知临比赛还有2天的时候,下来一个通知说这次比赛是新教育科学活动的教育叙事,加上自己事情特别多,想放弃不参加比赛了。谁知焦校长知道以后,要我必须参加比赛,不用担心,修改完善之后,再参加比赛,绝对是一次很好的成长,也是对新教育的参与性的理解,我就硬着头皮参加了比赛。
在准备时,自己进入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想努力给自己的教育叙事穿上理论的外衣,企图把自己的教育叙事打扮地高大上,谁知叙事比赛时间只有10分钟,在10分钟内我表达不出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叙事比赛结束后,我心里空落落地:不知评委怎么想,觉得自己的教育叙事与比赛主题有点跑题,在比赛过程中,所有的选手的教育叙事我基本都认真地进行学习与比较:发现大部分都是学校科学教育的综述,并且基本都是大而空。
而四小的李庆彬老师却与众不同,选择的点很小,是班里一个科学小探究活动——与孩子们一起观察豆子发芽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平淡无奇,但是他却领着孩子从选择种子到豆芽的冒出,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中,赋予了很丰盈的教育意义,也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参与度、每一阶段的观察日记,对事物描写与活动的表达,都达到了预设的目的。老师、家长们的共同参与见证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教师、家长、孩子也在无意识中形成了学习成长的共同体。
我自己就在想:一个小学语文老师都能经常引导孩子进行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并且孩子们的观察日记与写作能力,已经超出了所在年级的水平。而我一个自然基础学科的老师,科学教育叙事却是那么干瘪生涩。我想: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才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虽然我最后也获得了一等奖,但是我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缺失在哪里了,自己失败在哪里了。
无独有偶,上次报名到泰安参加全国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高峰论坛,进行班主任工作室展示。展示材料上报后,自己觉得展示材料准备地比较充分了,但是仔细想想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当天晚上,焦校长给我打电话说这样不行,没有内容,要选一个点去展示,并且发给我一篇文章,希望能给我有所启示。我思考了接近2个小时,最后思路才慢慢清晰,我立刻重新组织材料,然后成型,与成员们用最短时间形成文字,最后比赛结果我们都比较满意。
其实我自己不是一个有心的人,读过的书也只是读过了而已,没有读后思,更没有思后行。如自己很熟悉的一个故事:鲁班曾拜一名知识渊博的老工匠师傅向他学艺。他每天早出晚归,按师傅的旨意,从练习砍木头开始,经苦练到熟练以后,又开始进行砍木块、木条的基础训练。后来再制作各种小模型。日积月累,有一天他终于自己发明创造并制出了第一架活动小亭-------现在的伞的“雏形”。后来又成为了著名的工匠、土木建筑发明家。
我自己去读书,却悟不出道理。或许悟出点道理后,却又不敏而行,还是依然思缓行迟地去工作与生活。小事,能体现智慧;小事,能决定成败;小事,能改变命运。因为注重小事,鲁班不为人知的昼夜练习成为传世的典范。我们的成长,绝多数时候因细小事而跌倒,因细小事而流泪,同样也因细小事而成长。
成长,就是把小事做好;成长就是把小事做细;成长就是把小事做透,等基础夯实之时,自然也具备大工匠品质之时。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2:33 , Processed in 0.2367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