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仪式、节日与庆典:新教育学校文化的“节气” “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新教育学校文化一旦走向成熟完善,都会拥有美妙优雅的仪式、节日和庆典。他们是学校文化传统的活标本,也是学校生命中最值得关注的重要时刻。 在新教育学校,仪式、节日和庆典往往是这样一种时刻,它通过包孕性强、极富意味的、有象征意义的程序和形式,使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伟大的事物能够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神圣、庄严与尊重。仪式、节日、庆典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它唤起我们内心的神圣感,使我们的生命能够经常与伟大事物交汇在一起,从而形成长久的动力。简单地说,就是一定的文化通过一种固定的模式供大家演习重复。 通过仪式、节日和庆典,学校的文化、愿景被一次次强化、确认,形成了新教育学校文化特有的“节气”。像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农民的耕作的意义一样,仪式、节日、庆典对于学校师生的生活也具有特别的价值,通过它们,师生被联结在一个共同体中,凝聚成一股向上的力量,学校的日常生活也因此被赋予了意义和目的,而不仅仅是一系列时间的堆积。 所以,如何对待教育生活中的那些重大日子:开学典礼,开学日,毕业典礼,欢迎新教师参加工作岗位,欢送退休教师并感谢他们为学校所做出的贡献……以及那些标志出自己学校独特文化的特殊日子——这将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否成熟、成型的标志。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我就看到了许多作为“我们的传统”的节日、庆典、仪式,如“首次铃声节”、“最后铃声节”、母亲节、女孩节、歌节、花节、鸟节、无名英雄纪念日、堆砌雪城的冬节、首捆庄稼节、新粮面包节……所有这些节日,都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创造并且固定下来的。我想,孩子们在毕业之后,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将永远不会忘记在这所学校中度过的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以及那些激动过他灵魂的因素。 早在2007年8月下旬,新教育研究中心儿童课程项目组就通过论坛发出“写下明亮诗篇的第一行”的号召,希望每一位新教育教师,每一个新教育教室,能够从新学年的第一天开始,郑重其事地书写教育诗篇的第一行,并且把它书写得明亮、庄严。其中有这样一些文字: 每一个新的学年,新的学期,都是孩子们无可替代的人生中无可替代的一段岁月。它们将是明亮的诗篇,抑或沉闷的文章,这一切,首先取决于您写下的第一行。 一个生命的成长,就像是一棵橡树矗立在四季中,每一场风雨,每一缕阳光,最终都会以年轮的方式,铭刻在他的记忆里。而现在,这把岁月的刻刀,就掌握在您——一位老师的手上。…… 九月一日,对于中国的家长、孩子和老师来说,其实早已经成了一种仪式,它意味着新学期的开始,意味着在金色的秋天,我们将埋下一颗饱满的成熟的种子,并给它以期待,相信在岁月的沉淀中能开放巨形花的奇迹。 但是许多老师会说这几天实在太忙太忙了,忙得我们只是在像应付一切生活中的琐事一样对待这个日子,而忘了它本该是我们生命中一个最最重要仪式了。现在,我们恳求你,为了每一个教室里那几十双明亮的眼睛,在2007年9月1日这一天,新教育“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项目组向所有的老师们提出建议: 让您和孩子们、家长们一起重新拥有这朴素而热烈的仪式; 让九月一日的第一天对于您和孩子们、家长们都非同寻常; 选择一首别有意义的童诗,让它开启新的学习旅程的第一个黎明; 选择一个别有意义的故事,让它为孩子们带来对未来生活的满心期待; 选择一个别有意义的绘本,让故事与图画为孩子们展示另一个世界的神奇; 选择一本别有意义的童书,让老师和孩子怀揣着梦想一起上路; 同时,你要从这一天开始,在一年的时间里,隆重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的生日。并将每一个开始,每一个结束,每一次憧憬,每一次胜利与失败,精心地打造成一个个隽永的仪式,让它们换来一次次真正的心跳与微笑…… 每一个开始都是永恒的,每一个九月一日都是永恒的。让我们一起,用激情点燃创造,写下我们明亮诗篇的第一行吧!…… 非常欣慰的是,当我们在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中的时候,我们已经确确实实地看到:每年,有数万名孩子的九月一日,因为新教育实验,因为“毛虫与蝴蝶”项目,而成为一个终生值得珍惜的盛大的节日。 那么,一所学校可以有一个怎样生动隽永的开学典礼呢?美国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有一个片刻,那所女子学院的开学典礼,可以为我们借鉴: 教堂式的大厅大门紧闭,教师们身穿礼服肃立于前方的两边,正中站着校长。 一个女生走到紧闭的大门前,打开木盒,取出棰子敲击大门。 校长问: 谁在敲求知的大门? 女生答:我代表每一个女性。 校长问:你要寻找什么? 女生答:通过辛勤工作,唤醒我的心灵。并将我的生命,贡献给知识。 校长说:欢迎您,那些和她追求相同理想的都可以进来。 于是,学生们涌进了会场。 校长说:现在我宣布,新学年开始了——钟楼的钟声响起来了,被惊动的鸽子,扑棱棱地飞向了天空。 令人遗憾的是,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虽然这所女子学院保留了这样神圣庄严的开学典礼,但是校长和大多数老师以及受她们影响的学生,却已经丧失了承诺中对知识的渴望,并没有能够遵守“通过辛勤工作,唤醒我的心灵;并将我的生命,贡献给知识”的承诺。仪式,如果没有了真正的日常生活,它就会沦为形式,成为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 而与之相反,现在越来越多的新教育实验班级中,我们能够读到那种真正的心灵息息相通,生命彼此在庄重的仪式中相互镌刻出诗意的仪式——新教育实验特有的生日故事、生日赠诗。而且,在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和新教育实验班级,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节日,如“旺达节”、“榴花节”、“犟龟节”等这样一些源自自己环境和生活的独特节日。 在教育生涯中,最隆重的节日就是毕业典礼。毕业,对于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是具有特别的意义的,它是一段旅程的结束,又是一段新的旅程的开始。所以,古今中外,都把毕业典礼当成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里程来郑重对待。 这里,我们介绍一下新教育的榜样教师——常丽华五(3)班去年七月份的毕业典礼。 五年的时间,他们遇到过无数次或大或小的庆典,毕业典礼,无疑是最为隆重的一次。常老师邀请了所有家长参加,两个多小时的毕业典礼上,他们真诚地诠释了“结束”和“开始”的含义。 孩子们用自己创作的毕业诗朗诵拉开了典礼的序幕——回忆、留恋、不舍,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浓缩在了十几分钟的朗诵中。为了这个朗读,孩子们不知道悄悄排练了多少次。最后,当孩子们敬礼向老师表示感谢时,很多孩子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开启。孩子们的毕业诗,不过是一些断行的句子,却是五年岁月里开放出的极为绚丽的花朵,孩子们用这种方式告诉老师,也告诉自己:今天,我毕业了,我会继续写好我生命的每一首诗。 接下来,常老师则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慢慢地和大家回顾了五年的点点滴滴。从一年级开始,常老师用“成长”的长线,串起了散落在岁月里的一个个碎片。一年级的照片已经找不到了,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却一直留在她的心里。二年级,常老师带着孩子们开始班级共读,开始共写日记。三年级结束时,他们共读了两百多本经典童书,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共读共写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四年级,他们的阅读添加了历史、科学、人物传记的内容。冬至那天,他们拉开了农历课程的序幕。五年级下学期,又开始了儒家课程的穿越。这是五年的历程,三百多张幻灯片,每个孩子的笑脸都在这一个多小时中闪现,很多已经被遗忘的成长瞬间也在这里铺开,有欢乐,也有伤痛。诗歌、故事、音乐、大自然,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在常老师的讲述中再一次醒过来。 一个多小时的回顾,大家蓦然发现,生命的年轮就是在每一季的花开叶落中一圈圈沉淀下来的。回首之际,大家也都发现自己拥有了如此神奇珍贵的经历——未来的日子,常老师和孩子们彼此约定,要永远朝向伟大的知识,朝向明亮那方,朝向仁与恕,一天天地修炼自己。 然后是孩子们的毕业告别演出。这是孩子们的舞台,他们用诗,用歌,用音乐,诠释着成长的含义。常老师原打算用《青鸟》的演出作为告别,终究没有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这是她最大的遗憾。 最后是孩子们的卓越承诺。这也是常老师送给孩子们的毕业礼物——一个精美的相框里,是孩子们最后一天小学生活的合影,上面有这样一句话—— 作为五三班的一名学生,在小学毕业之际,我向老师和家长做出郑重承诺:将来,无论我站在什么岗位,无论我从事什么职业,我都承诺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卓越的人。 在常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把这句承诺说给老师听,说给父母听,说给自己听,说给未来听——一遍又一遍,孩子们的神情也越来越郑重严肃。这是一个朝向未来的承诺,是为他们五年,甚至十年,几十年之后相聚时做出的承诺。我们的教育,最终就是要让每一个走出校门的孩子,不但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还要成为一个卓越的人。 《放心去飞》的音乐响起来,常老师和五三班的每位老师一起,为孩子们献上这曲告别的歌。“放心去飞,勇敢地去追,说好了这一次不掉眼泪……”可是,歌声中,所有的人都掉泪了。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孩子们走到最亲爱的老师面前,和老师一一拥抱告别。泣不成声的孩子,泪流满面的老师和家长,就这样告别过去,走向未来…… 写下明亮诗句的第一行,写下明亮诗句的每一行,写下明亮诗句的最后一行……就这样,一个个节日,一个个郑重隆重的仪式,那些理想主义的新教育人,把教育写成精致动人的诗篇。而这,就是真正生活出来了的学校文化。 6、建筑:新教育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 学校首先是一个器物化的环境。它的自然、设施、技术、建筑等并不是外在于人的,相反都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折射着人的价值追求、审美趣味、思想方式,彰显出特定的文化意味。马克思曾经多次指出,人是环境的创造者,甚至是自然的建构者,通过创造和建构,人把自己的生命力量对象化到环境或自然中去,来确证自己,并直观自身,马克思把这种环境和自然称为“人化”的产物。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塔,一砖一石,一器一物,莫不浸润人的情致,莫不濡染人的品格。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以,我们说,改善学校环境设施,提高教育现代技术水平,自然无可厚非,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还应当在学校的这些器物世界里灌注一种精神的、人文的气息,它对师生才不是一堆外在的、冰冷的、陌生的物质,而成为学校的精神象征,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教育魅力。 我们不妨以学校建筑为例。 丘吉尔曾经说过:“我们先是建造我们的房子,然后是我们的房子塑造我们。”学校的建筑传统,不仅是学校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有时候,最好的教育,往往曾经发生在某棵大树之下,某间临时帐篷之中,或者在几间最朴素的土房里。在学校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保留这些记忆。我在主持苏州教育工作的期间,曾经面对苏州中学的扩建问题。这是一个千年府学的遗址,也是百年新学的见证。那些遗址是文物,当然不会轻易拆除。但是那些红色的四、五十年代建设的小楼,要不要保存?我坚持,学校应该保留这些建筑——尽管拆除他们建设更加现代更加宽敞的教学楼,无论从视觉效果还是从经济效益都会更好,但是从学校的历史记忆,从学校的文化自觉来看,保存可能更有意义。因为,钱穆、钱伟长、胡绳、叶圣陶、孙起孟、陆文夫、吕叔湘等文化名家以及30多位院士,曾经在这些教室里学习、工作过。 我们对贵州石门坎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里曾经创造过中国教育的奇迹。近一百年前,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等人,和中国的汉族、苗族等知识分子,在原来最贫困最落后的苗区,共同创造了教育的传奇。他们创造了苗文,编制了中国本土的教材,建设了游泳池和足球场,建立了足球队,把体育和卫生带进了还处于奴隶社会的落后山寨。几十年中,这个连鸟兽也难以到达的山区,走出了大学生,走出了博士生…… 在贵州石门坎民族中学,我们看到,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幢楼,每一间房,甚至已经倒塌的土墙,都成了文化本身,成了神奇故事的活的见证。我们新教育团队应邀到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延续那个伟大的传统。 在浙江春晖中学,我们看到了一间普普通通的老房子。这间房子有什么价值呢?可是,它是夏丏尊先生在白马湖教书时为自己筑居的,在那里,一些美丽的散文,同样美丽的教育思想曾经诞生,请问,有哪幢大楼能够比它拥有更高的价值? 所以,我们的学校究竟想要怎样的建筑?去追逐时髦与潮流吗?可是时髦与潮流永远比建筑要走得更快。而反之,如果任何一幢朴素的建筑,如果有我们的故事曾经在那里发生,有我们普通老师创造的动人故事流传,有我们的英雄甚至伟大的人物曾经在那里栖息,那么它就是最美丽的,最值得保留的。 那么,作为一所具体的新教育学校,它的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应该如何进行呢? 第一,它应该处处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学校建筑确实应该是美的,但更应该是文化的。学校的教学楼、行政楼、食堂、庭园和道路等,都可以用具有文化意蕴的名字来命名。这些命名,要体现学校的文化追求、历史传统,与校训、学校愿景、价值观有内在的逻辑。它应该是我们社会主流的优秀文化,最好还同时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如我们在杭州萧山银河小学所看到的那样。学校的七幢楼宇名以北斗七星命名,七颗星连缀成北斗,连同天文台,体现学校“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的愿景。 在学校环境布置方面,应该尽可能多地用作品和照片等本校有生命力的内容,而不只是用文字、标语来彰显文化。即使用文字,也应体现学校的核心理念,而不应该是没有灵魂的拼凑剪贴。所以,作品应定期更换,一般按照月份为宜,最低的频率是按季度,春夏秋冬更换。能有一些地方成为学校师生言说的平台,让学校管理者能够及时倾听学生和教师的声音,让参观者能够重现师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场景与细节。最好有一些地方能够让学生涂鸦,让学生把意见贴在上面,学生与教师可以在这里对话、交流。 第二,它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学校建筑是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长”出来的。现在的学校,与宾馆已经非常相似,在一个大拆大建的时代,建筑设计师们根本无法定下心来,设计一些只属于一所学校的建筑。一张图纸稍加修改,就可以成批使用。许多农村的学校,不去寻求田园学校的境界,反而学起城市学校,搞起了水泥森林。所以,在学校建筑文化上,不能千校一面。 第三,它应该是由师生们共同完成的。学校是师生们共同筑居、点缀、生活的地方,它的设计,它的粉饰,甚至它的部分建造,更不必说它的绿化、美化,应该把师生的智慧与劳作融入其中。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是学校生活中的大事,有意义与价值的事。现在许多学校把所有美工、装饰全部外包给装潢公司,我们踏进这样的学校,表面看起来很有文化,也很美,其实这里没有生机,没有活力。而真正美妙的教育场所,就是师生们亲自创造的空间,一棵树,一棵草,一堵墙壁的粉刷,一个标志的设计,都是师生漫长生活的结果。 第四,它应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新教育让生命自由舒展的基本追求,应该体现在包括学校建筑在内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主张小学校园要有儿童化取向,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体现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如一些学校把校训物化为一个孩子易于接受的形象。“力求进步”,在石家庄的一个学校里被物化成“脚丫”,而海门通源小学则以卡通形象“源源”作为学校大小活动的一个标志。再比如学校黑板使用时应以最后一排同学能看到的地方为书写的下限,学校的一些作品的悬挂高度,下框最好与本年级一般学生的视平线等高,等等,这些对生命的尊重,其实都是新教育倡导的学校文化。 7、故事:新教育学校文化的英雄叙事 文化,最终是以两种方式凝固起来的:文化中的英雄叙事和神圣性的建筑。故事和建筑,往往成为文化超越时间的见证。 一所学校中,谁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也就是说,在本校所有曾经生活过的人之中,谁是教师心目中的英雄?谁是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换句话说,一所学校树立怎样的英雄和榜样? 这个问题将是对学校文化真正的回复。因为这是新教育学校学校文化的一个方向性问题,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那些如老黄牛般忠诚忠实的,确实曾是我们的英雄;那些冲破重重难关获得比赛荣誉的,也确实是学校的风采人物。但是,一所学校还应该有更伟大也更朴素的教育传奇:像雷夫的第56号教室,像爱林·格鲁威尔的“街头日记”,甚至像基丁老师那样“失败”而同样令人尊敬的教育改革。 是的,我们很多学校,可能什么都有,但就是没有真正的新教育英雄、新教育榜样、新教育故事。这也是我想追问所有实验学校的问题:你的学校有自己的新教育英雄吗?你的学校有自己的新教育榜样吗?你的学校有属于自己的新教育故事吗?我始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所有新教育实验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最应该努力的方向。 因为,我们认为,新教育的学校文化能否真正形成,新教育实验能否写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上,取决于新教育的教师能否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能否拥有真正属于新教育的故事。 |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3 15:12 , Processed in 0.20622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