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人是教育之本,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旨。而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过程是由境入情,情境交融,以情感人的过程。它是充分利用形象,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潜在智慧,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品质和谐发展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这一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的做法可概括为四点:
一、创设情境,洞开想象之门。
文章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因而读者要想正确理解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再现相关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因而,没有想象,学生就无法真切地感知语音形象,而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是千古名句,而其中“绿”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字不仅写出春天已来到江南,而且写出了春天来到江南后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春天鲜明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时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出诗人立于船头眺望的简笔画,继而让学生听着《春江花月夜》的乐曲,根据提示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接着再让学生扮演诗人来讲述想象到的情景,最后又向学生介绍了诗人王安石在选定“绿”字之前曾想用“过”、“入”、“满”等字的故事,并让学生分别将这些字放入诗句中像诗人那样呤诵、比较、体会“绿”字的妙用。由此可见,教学时,教师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可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
二、启发引导,架设知识之桥。
情境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基于这一点,我在安排情境时,认真揣摩,使之成为通向新知识的一座桥梁。《新型玻璃》一课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我把这一课安排成一次别开生面的“新型玻璃新闻发布会”,使枯燥的知识一下子变活了。学生有当厂长的,有当记者的兴味盎然,争先恐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小记者”积极从课文内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者”的提问层出不穷,“厂长”也是对答如流。其中一“记者”提问:今后在新型玻璃的研制方面有什么新打算?五位“厂长”一合计,决定联合起来根据需要向多功能新型玻璃迈进。同学们都拍手叫好。学生在整个“新闻发布会”的过程中表现得很投入,他们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应用。
三、激发熏陶,培植情感之苗。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用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情境教学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情”的作用,主张让情感进入课堂,使学生在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蕴的情感因素。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我在讲授这课时,首先出示幻灯片,同时配以凄凉、同情、悲苦的音乐,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小女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遭受的可怜可悲的境遇,从而加深了对资本主义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的真实了解。在讲解过程中,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女孩若是生在现在的中国,她会是什么样?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她会不愁吃不愁穿;有的说,她会像我们一样上学……我又顺势提问:为什么呢?很多同学都能回答出: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平等。通过这样的情境安排,质疑解疑,同学们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增强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学以致用,铺就发展之路。
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学到知识,并且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再在一定的情境中加以运用,这样才能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由理解到运用,达到景、物、语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
教学《五彩池》一课,在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这么神奇美丽的五彩池,吸引了不少的中外游客,可那里缺少导游,你愿意做他们的导游吗?这激起了同学们表达的欲望,个个都跃跃欲试。这一情节过去,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你能为这个地方写一句广告词吗?要是再配上精美的图画,那更是锦上添花了。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在反复应用中得到复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交流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身心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情境教学的魅力所在。
通过进行情境教学,学生不但能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学到语言及读写方法,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而且还陶冶了情操,得到了美的享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5-7-5 11:52 , Processed in 0.1678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