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中学 李宝亮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初中数学课。整堂课老师都讲得十分投入,讲授条理清楚,板书工整规范,归纳总结头头是道。然而,教室后排的几个学生却在打盹儿。课后,听课老师们在一起交流,一位老师说:“这种情况很普遍,老师讲得再好,也有睡觉的学生。”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先举个例子,刚断奶的孩子不会用筷子,需要大人来喂。等孩子长大了,如果大人还去喂,孩子就不高兴了。这时候,大人要把筷子交给孩子,让孩子掌握主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我们大人呢,只需在做饭时搭配好营养就行了。前面说到的这位数学老师,尽管课前准备得很充分,课也讲得很精彩,但为什么还是有个别学生不听呢?我认为,老师依然在“喂”孩子。学生多了,就可能有你“喂”不到的,也有“喂”的不适合学生口味的。这样一来,喂不到的、不合口味的,思想就会开小差。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喂”,一般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如口味差别、饥饱感受不同等,不利于学生成长。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变“喂”为“吃”,把精力放在了解学生缺什么营养、喜欢怎样“吃”、“吃”什么等问题上来。弄清楚了这些,再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放心把“筷子”交给学生。时间久了,课堂上人人动手做、动脑想、动耳听、动情读、动心悟、动眼看、动口议,就不会再出现老师讲、学生睡觉的尴尬事儿了。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5:45 , Processed in 0.1853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