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教育在线 返回首页

潇晗的个人空间 http://bbs.eduol.cn/?514463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朋友和心理医生

已有 835 次阅读2014-11-28 15:42 |个人分类:成长困惑| 心理医生, 朋友, 如何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朋友和心理医生
    面对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心理需要和困惑,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呢?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技巧,既做孩子的朋友,又做孩子的心理医生,帮助他们拨开心灵的迷雾。
1.家长首先必须了解孩子,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
    了解,就必须善于聆听他们的心声,善于和他们沟通。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耐心地听取他们对周围事物或发生的事件的评判。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去打断,不要急于批评或评价。
    当他们讲完后,你再用十分简练的语言对他的话做一个概述,帮他理清思路。这是他不但获得了尊重,也有利于他们搞清自己的思路,在互相理解与交流中增强地家长的尊重与信任。在人际沟通基础上,家长还应培养孩子学会自己与自己沟通,心理学上称为内在性的沟通,即鼓励孩子时常和自己对话(脑海中的对话),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角色,以另一种角度来看自己,激励自己。
    从目前的家庭情况看,不少家长还不善于亲子间的沟通,现在孩子不喜欢家长唠叨,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出于好意,不断重复简单的语言,老一套的问话,比如作业做了没有,考试成绩怎样等等,从小学到高中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为这样才算尽到家长的责任,其实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单调的刺激、说教的方法,使孩子易于造成厌烦和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可能呈现对抗性质。
    家长要了解孩子,指导帮助孩子,首先要认真学习家教知识提高家教艺术;对孩子说话,要理智思考不要责怪埋怨;叮嘱虽然重要,但要讲到点子上;要放心孩子,放心让孩子去做,做错了,吸取教训,无非花点“学费”;该管的要提出具体思路和要求,做后检查,肯定成绩,纠正不足。
2.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也是帮助孩子消除困惑的方法之一。现代的孩子过多的享用和获取,他们只能接受爱,对父母的一句稍重的言辞,就感到受不了,就生闷气,就发脾气,于是家长就不敢再流露自己的不满情绪。其实这样并不能培养出成功的人才。
    成功人才的心理基础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成功人才=认知能力×情绪能力×行为能力。这其中情绪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孩子只能听赞扬的话,只能捧着、抱着,那是很难成功的。
    大家要知道爱迪生的成功与他妈妈南希的教育分不开。但南希并不是只给他关照,给他爱,她也有生气的时候。爱迪生从小思维就极其活跃,他看到能飞上天空,看到气球也能上天,就弄来了解能产生气体的药粉,和小朋友米杰利偷偷做“实验”。
   结果,米杰利吃了药粉不久,肚子就痛得要命,幸而抢救得快才免于一死。这件事使南希十分生气。正是她的生气,使爱迪生懂得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精神。
    在表达情感时,要对孩子多鼓励,而不要替代。常常听到家长痛苦地说:孩子现在已经读高中了,过去他不会的功课,我还能教教他,现在这么多课,我再行也不能全包了它。请家教也请不起那么多呀!
    于是,家长在学习这方面不能帮忙了,就在其他方面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去、去、去、去做你的功课,这些事不要你做。”这是高中生家长常说的一句话,似乎这就是“爱”。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压抑孩子的发展,只会使孩子感到人生的枯燥、乏味,使他们失去行为的动力,成天处于一种消沉、烦闷之中。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应该也是个会生活的人,如果他只能读书,不会生活,他又如何立足于社会呢?
3.在做孩子朋友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了你还是孩子的父母,是他们生活、学习的榜样
     这个界限千万不可模糊!美国一个青年期研究会的会长约翰.柯尔曼博士认为,孩子有很多行为都是与成人的行为变化有关。他说,成人对自己的习惯、情感和忧虑表现的日益开放,孩子常常效仿大人,大人与孩子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孩子为什么产生不良行为。
    要做孩子的老师和心理医生,家长要重视自身榜样的作用,要自律。我们常常看到有的父母要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从不学习,甚至到要晋升考试时,还作弊;父母要孩子诚实,自己却经常撒谎;父母要孩子讲究卫生,自己却不讲卫生。
    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经常发现孩子的困惑很多来自家长的行为,他们会十分困惑地问:为什么大人那么“假”?为了减少孩子的这类困惑,家长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4.要帮助孩子学会交往
    心理学对交往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论,称作PAC分析理论。它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以训斥人的、权威的口气和行为与人交往。他们说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了客观的理智,这种人的行为表现是待人接物冷静,深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说起话来只是:“我个人想法是……”
    “儿童”状态像孩子似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这种人说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而和孩子交往的理想状态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这就是说我们与孩子对话时应该冷静点,都应该尽可能理智些,应该相互尊重,这样对话才能进行下去。
5.要教会孩子欣赏自己,悦纳自己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我们常常发现,同一群人欣赏一副画,有的人赞不绝口,有的人却认为一钱不值。其原因只是人的看法、想法不同而已,这副画并没改变。我们人更是如此,同一个人,有的人会说你好,有人也会说你不好,如因别人一句褒贬之词,就把自己搞的情绪振荡不已,那么,你就会被情绪所驱使,就会陷入“情感的旋涡”。
    我们要做情感的主人。要以我们的榜样和对孩子的真切鼓舞,帮助他们在情绪上逐渐学会独立,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悠悠自得品味人生,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于不足有信心赶上,对自己的优势要敢于展现。要相信自己一定是个有价值的人,是个成功的人。
6.要帮助孩子学会宣泄
      当孩子有了不良情绪时,应该帮助他学会宣泄,或是让他到操场去跑一跑,或是放声唱一唱,或者与他信任的人谈一谈,这一切都必须让孩子明确宣泄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合适的人选。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这个时代比他们的先辈生活的时代有更多的机遇,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安定富足的生活。可是,这个时代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他们不仅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挑战,  而且面临着自我心理能力的挑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要经的起竞争和挫折的考验。
    然而,许多孩子却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情绪低落,他们可以为自己的长相、为自己的成绩、为自己的失败、为自己……而苦恼,以至不能接受自己。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心中有一块迷雾,因为他们还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陪着就是教育 
    听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讲过这样一件事——
    某日,十一学校的一位学生找到他,说:“校长,我们几个同学这个周六准备到天津去一趟,我们想请你一起去,怎么样?”李校长当即查了自己的日程安排,周六还真没有什么事,于是一口答应。
    到了周六,李校长跟几个学生一起乘高铁到了天津,考察一圈,当日返回。一路上,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故事发生,无非就是几个学生海阔天空的神聊,评点时事,说说笑话,大部分时光李校长都是笑眯眯地听学生侃大山。
    回到学校一周之后,有一天,李校长在路上遇到了那个组织到天津考察的同学,他一脸认真地对李校长说:“校长啊,上周到天津,你让我们很受教育!”
    学生的话让李校长思索了很久。其实,李校长一路上并没有“教育”学生,没有对他们的考察进行任何指点,甚至没有叮嘱过安全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感觉很受教育呢?
    李校长说:陪着就是教育。
    是啊,我们的孩子从小生活在高浓度的教育氛围里,成人——从家长到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渗透各种教育,无时不刻不在进行各种说教,无时无刻都在试图影响和改变孩子。我们的孩子就像生活在教育的雾霾里一样,已经到了窒息的程度。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是另外一位校长接到学生私下里的这种邀请,会出现什么结果。你们要去天津考察什么?班主任知道吗?家长同意吗?安全问题怎么考虑?做好考察方案了吗?交通费用哪里来?……校长很可能会向学生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得到确切答复之后才会考虑是否陪同学生前往。而李校长什么都没有问,他相信自己的学生在邀请校长之前肯定做了周密的安排,他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他只是欣然陪着学生出行,而没有提出任何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没有做任何居高临下的指导,没有发出任何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他就是笑眯眯地一路陪着孩子们,甚至跟他们开开玩笑,说说笑话。然而,正是他这种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让学生“很受教育”。
    还有一个老师,与李校长的做法差不多。
    有一位初中女生,父母离异,她被判给父亲抚养。女孩感觉没有了母爱,整日郁郁寡欢。她的班主任发现以后,诚恳地邀请学生每天午饭后到自己办公室休息一会儿。学生很高兴,每天从食堂吃完饭,就跑到班主任的办公室里。其实也没有什么事情,有时候师生随便聊聊家长里短,有时候就是静静地各自看一会儿书,有时候帮老师改改作业,有时候各自上网转转……半年以后,这个孩子重新变得活泼开朗——她从老师无言的陪同里,感受到了自然真切的爱。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假如这位班主任每天把孩子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进行所谓的心理辅导,或者不停地安慰关怀。我敢说,用不了一个周,学生就会躲得远远的。
    类似的事情,我还亲耳听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讲过。
    他在去年来上海演讲期间,曾经说:他的班上有一个孩子,父母关系恶劣,整天打架,而且还吸毒酗酒。所以这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已经形成了扭曲的家庭观:家就是父母打架的地方,他讨厌家,他一辈子都不会结婚!
    如果是我们,遇到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发动全班同学给他送温暖,关心他,体贴他,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家是很温暖的,父母虽然打架酗酒,但还是爱他的……这应该是我们惯用的招数
    但雷夫没有这样做,他一句安慰和疏导的话没有说,他郑重地向孩子发出邀请,邀请他到自己的家里住上两个月。孩子欣然接受了邀请,进入雷夫家之后,雷夫跟他约法三章:必须按时起床按时休息啊,必须收拾自己房间的卫生啊,等等。孩子一一接受。
    两个月里,雷夫没有进行任何说教,没有刻意安排任何的“教育活动”,他把自己家庭生活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呈现给孩子:夫妻之间真切的爱和相互的尊重,几个孩子之间亲密的感情,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有不同意见时的平等讨论……结果,两个月后,当孩子离开雷夫家的时候,非常感动地说:雷夫,我知道了,家是很温暖的,将来我也要有一个这样的家!
    雷夫说:我不会强迫孩子改变,我没有这个权力。我的责任是让孩子自己体验和观察,自己得出结论。
    雷夫的话让我们惭愧。中国教育已经被深刻地异化为说教、控制和压迫,我们绞尽脑汁、费尽心血不断地开展各种所谓的教育,结果就是不断激发学生对教育的反感,不断地推着学生走向教育的反面。从李希贵校长到雷夫艾斯奎斯,他们身体力行的“陪着就是教育”,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面,看到了教育的真正力量。这样的教育,大雪无痕,如水般柔和,直抵心灵,浸润生命,能够影响孩子的一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2:38 , Processed in 0.1674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