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准确地捕捉课堂上从学生身上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学生的生长点,疑问点以及闪光点,各种现象的背后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用研究的眼光透视课堂,透析课堂。 贲友林老师执教的《年、月、日》这节课有一个很大的亮点,那就是放手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研究性学习单”。这样的做法是新颖的,无疑也是充满着挑战。想想,放手让学生自主先学,“自主性”的成分能有多大,“认真思考”的程度究竟有多深,教师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思考水平“因材施教”。当教学的起点不是书本上的例题,而是学生的预习成果,这样的课堂该如何设计和引导,这对老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我们在质疑或者是拒绝这样的教学方法时,其实在潜意识里是害怕“改变”的,害怕改变熟悉的课堂结构,害怕改变固有的教育理念,因为这太冒险,太费事,不如墨守成规来得保险和实在。 可是,亲爱的老师们,我们是否想过,当学生对课堂不再抱有好奇心,一切都在意料之内,即使我们讲得口若悬河,激情澎湃,能有几句话,几个公式真正引发学生的思考,进入学生的大脑呢? 是时候把书本还给学生了,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去发现其中的奥秘,然后通过思考、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让数学书不再“神秘”,数学知识不再“高不可攀”,让学生先有“意料之中”的成就感,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质疑和启发,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 这是贲老师透视课堂后得到的启发和思考,就如他所说,是时候该问问自己了,学生都去哪了?课堂中,谁为中心?当课堂过程都在学生意料之中时,我们该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