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56|回复: 31

二道学校2016年春季第一期业务学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0 13: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读教材 用好教材
姜堰市新桥小学 卞俊强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新的教学理念在一线教师的课堂上已经得到体现。但在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上,少数教师的做法还存在偏差。如受“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要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感召,在一些公开课和展示课上,部分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为迎合新课标的新理念,摒弃教材,追求所谓的“创新”,将重点放在如何去改编教材,如何创设自以为较好的情境,认为用现成的教材就不能体现创造性,出现了乱用素材,所选的素材不具有真实性、实效性的现象。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教材呢?
研读教材是用好教材的起点。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读出教材承载的厚度和深度。首先,要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其教学内容在具体章节的编排顺序,浏览教材的目录和编排特点,看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具体安排的,正确定位教材内容的属性,把握好每一篇教材在单元中起的作用,以及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什么样的基础,这样才能制订好教学目标。其次,要读懂教材中问题情境的编排,教材提供了哪些要求或者操作建议,设计了哪些师生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这些都必须认真研读,做到心中有数。
领会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关键。当前,许多教材已经改变了过去传统教材单调、枯燥的倾向,展现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当教师真正使用新教材时才发现问题多多,有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模式;有时,一堂课下来感觉新的理念也有所体现,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学生学到的只是浅层次的知识,甚至还会出现“活动了四肢,活跃了身心,休息了大脑”,导致“去教学化”的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没有真正领会教材,没有从文本中领会编者的意图,没有从有形的文本和呈现的素材中,读出无形的思想和编排的体系,导致具体目标定位不准,内容把握不到位。
总之,教材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案。因此,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一是从教材的局部知识中把握好整体的知识体系。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对同样的知识认识程度在不同阶段也会不一样。因此,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编排上遵循“螺旋式上升”和“交替式增长”的特点,分阶段呈现 , 纠正了过去“一竿子到底”等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倾向。二是从有形的教材文本中读出无形的思想。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小学阶段主要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师应该细心体会编者的意图,用好教材提供的文本和插图,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夏臻光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3-17 10: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3: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分享的优秀文章,希望大家抽时间学习。以后会有更好的内容。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7 11: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一是从教材的局部知识中把握好整体的知识体系。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对同样的知识认识程度在不同阶段也会不一样。因此,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编排上遵循“螺旋式上升”和“交替式增长”的特点,分阶段呈现 , 纠正了过去“一竿子到底”等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倾向。二是从有形的教材文本中读出无形的思想。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小学阶段主要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师应该细心体会编者的意图,用好教材提供的文本和插图,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7 13: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卞老师的观点我赞同“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7 19: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研读教材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的质量。为此,教师应把研读教材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研有所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08: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赞同卞老师的观点。研读教材是用好教材的起点。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读出教材承载的厚度和深度。首先,要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其教学内容在具体章节的编排顺序,浏览教材的目录和编排特点,看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具体安排的,正确定位教材内容的属性,把握好每一篇教材在单元中起的作用,以及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什么样的基础,这样才能制订好教学目标。其次,要读懂教材中问题情境的编排,教材提供了哪些要求或者操作建议,设计了哪些师生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这些都必须认真研读,做到心中有数。
领会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关键。当前,许多教材已经改变了过去传统教材单调、枯燥的倾向,展现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当教师真正使用新教材时才发现问题多多,有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模式;有时,一堂课下来感觉新的理念也有所体现,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学生学到的只是浅层次的知识,甚至还会出现“活动了四肢,活跃了身心,休息了大脑”,导致“去教学化”的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没有真正领会教材,没有从文本中领会编者的意图,没有从有形的文本和呈现的素材中,读出无形的思想和编排的体系,导致具体目标定位不准,内容把握不到位。
总之,教材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案。因此,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09: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研读教材是用好教材的起点。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读出教材承载的厚度和深度。首先,要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其教学内容在具体章节的编排顺序,浏览教材的目录和编排特点,看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具体安排的,正确定位教材内容的属性,把握好每一篇教材在单元中起的作用,以及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什么样的基础,这样才能制订好教学目标。其次,要读懂教材中问题情境的编排,教材提供了哪些要求或者操作建议,设计了哪些师生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这些都必须认真研读,做到心中有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09: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领会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关键。当前,许多教材已经改变了过去传统教材单调、枯燥的倾向,展现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当教师真正使用新教材时才发现问题多多,有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模式;有时,一堂课下来感觉新的理念也有所体现,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学生学到的只是浅层次的知识,甚至还会出现“活动了四肢,活跃了身心,休息了大脑”,导致“去教学化”的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没有真正领会教材,没有从文本中领会编者的意图,没有从有形的文本和呈现的素材中,读出无形的思想和编排的体系,导致具体目标定位不准,内容把握不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09: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材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案。因此,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一是从教材的局部知识中把握好整体的知识体系。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对同样的知识认识程度在不同阶段也会不一样。因此,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编排上遵循“螺旋式上升”和“交替式增长”的特点,分阶段呈现 , 纠正了过去“一竿子到底”等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倾向。二是从有形的教材文本中读出无形的思想。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小学阶段主要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师应该细心体会编者的意图,用好教材提供的文本和插图,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09: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些公开课和展示课上,部分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为迎合新课标的新理念,摒弃教材,追求所谓的“创新”,将重点放在如何去改编教材,如何创设自以为较好的情境,认为用现成的教材就不能体现创造性,出现了乱用素材,所选的素材不具有真实性、实效性的现象。
   研读教材是用好教材的起点。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读出教材承载的厚度和深度。首先,要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其教学内容在具体章节的编排顺序,浏览教材的目录和编排特点,看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具体安排的,正确定位教材内容的属性,把握好每一篇教材在单元中起的作用,以及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什么样的基础,这样才能制订好教学目标。其次,要读懂教材中问题情境的编排,教材提供了哪些要求或者操作建议,设计了哪些师生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这些都必须认真研读,做到心中有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10: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教学理念在一线教师的课堂上已经得到体现。但在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上,少数教师的做法还存在偏差。如受“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要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感召,在一些公开课和展示课上,部分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为迎合新课标的新理念,摒弃教材,追求所谓的“创新”,将重点放在如何去改编教材,如何创设自以为较好的情境,认为用现成的教材就不能体现创造性,出现了乱用素材,所选的素材不具有真实性、实效性的现象。领会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关键。当前,许多教材已经改变了过去传统教材单调、枯燥的倾向,展现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当教师真正使用新教材时才发现问题多多,有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模式;有时,一堂课下来感觉新的理念也有所体现,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学生学到的只是浅层次的知识,甚至还会出现“活动了四肢,活跃了身心,休息了大脑”,导致“去教学化”的倾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张亚军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3-21 10: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11: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平时的课时备课一般是这样的:   1、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凭个人的经验想一想每个例题、做一做和课后习题可能要求教师达到什么目标;再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学生的解题思路会是怎样的?课上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   2、看教师用书中关于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3、看一看其他版本的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如何编排的,有没有可供借鉴的东西,吸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   4、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写出自己的教学预案,预案分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选方案”三个板块。写完后,再参考一下教育刊物或网上有关这个课题的教学设计,看一看,别人是怎么设计这节课的,有没有比较新颖的环节,再对自己的教学预案进行二次加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6:37 , Processed in 0.30246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