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二道学校2016年春季第一期业务学习

[复制链接]
贾荣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3-22 08: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2 09: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课本是死的,人是活的;目标是固定的,实现目标的方式是不能固定的;教学大纲是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不按照教学大纲也同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只要孩子有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引领他们轻松快乐的步入语言和文学的殿堂,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对于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的无奈已经被广大师生家长嚼烦,已然如此,我也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在挑毛病上,不如想出一些方法来吸引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套用海嘉语文老师的话说:“我们努力争取的是如何把‘馒头’变成美味的‘点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2 10: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其教学内容在具体章节的编排顺序,浏览教材的目录和编排特点,看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具体安排的,正确定位教材内容的属性,把握好每一篇教材在单元中起的作用,以及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什么样的基础,这样才能制订好教学目标。其次,要读懂教材中问题情境的编排,教材提供了哪些要求或者操作建议,设计了哪些师生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这些都必须认真研读,做到心中有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2 15: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材就是教学的一切. 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是教材中有的就一定有用,一定要学,却不能进行正确的筛选,忘记自己既是教材的实验者,更重要的也是教材的修订者和研究者,教师在这次课改中必须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课程实施并非现成方案的照本宣科,而是微观层面的课程再研制过程”. 教材的多个版本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和教材的编写者对课标理解的不同,造成各个版本均存在不同的缺陷,因此教学中如果只是依赖手中的教材那将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 所以建议所有的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各个版本的教材,依据课标, 把握方向, 找准定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2 15: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研读教材是用好教材的起点。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读出教材承载的厚度和深度。领会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关键。当前,许多教材已经改变了过去传统教材单调、枯燥的倾向,展现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教师应该真正领会教材,从文本中领会编者的意图,从有形的文本和呈现的素材中,读出无形的思想和编排的体系,具体目标定位准,内容把握到位。教材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案。因此,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一是从教材的局部知识中把握好整体的知识体系。二是从有形的教材文本中读出无形的思想。教师应该细心体会编者的意图,用好教材提供的文本和插图,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2 16: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一是从教材的局部知识中把握好整体的知识体系。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对同样的知识认识程度在不同阶段也会不一样。因此,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编排上遵循“螺旋式上升”和“交替式增长”的特点,分阶段呈现 , 纠正了过去“一竿子到底”等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倾向。二是从有形的教材文本中读出无形的思想。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小学阶段主要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师应该细心体会编者的意图,用好教材提供的文本和插图,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2 17: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许多教材已经改变了过去传统教材单调、枯燥的倾向,展现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当教师真正使用新教材时才发现问题多多,有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模式;有时,一堂课下来感觉新的理念也有所体现,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学生学到的只是浅层次的知识,甚至还会出现“活动了四肢,活跃了身心,休息了大脑”,导致“去教学化”的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没有真正领会教材,没有从文本中领会编者的意图,没有从有形的文本和呈现的素材中,读出无形的思想和编排的体系,导致具体目标定位不准,内容把握不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3 08: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材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案。因此,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一是从教材的局部知识中把握好整体的知识体系。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对同样的知识认识程度在不同阶段也会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3 11: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材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案。因此,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一是从教材的局部知识中把握好整体的知识体系。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对同样的知识认识程度在不同阶段也会不一样。因此,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编排上遵循“螺旋式上升”和“交替式增长”的特点,分阶段呈现 , 纠正了过去“一竿子到底”等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倾向。二是从有形的教材文本中读出无形的思想。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小学阶段主要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师应该细心体会编者的意图,用好教材提供的文本和插图,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3 11: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其教学内容在具体章节的编排顺序,浏览教材的目录和编排特点,看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具体安排的,正确定位教材内容的属性,把握好每一篇教材在单元中起的作用,以及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什么样的基础,这样才能制订好教学目标。其次,要读懂教材中问题情境的编排,教材提供了哪些要求或者操作建议,设计了哪些师生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这些都必须认真研读,做到心中有数。
领会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关键。当前,许多教材已经改变了过去传统教材单调、枯燥的倾向,展现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当教师真正使用新教材时才发现问题多多,有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模式;有时,一堂课下来感觉新的理念也有所体现,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学生学到的只是浅层次的知识,甚至还会出现“活动了四肢,活跃了身心,休息了大脑”,导致“去教学化”的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没有真正领会教材,没有从文本中领会编者的意图,没有从有形的文本和呈现的素材中,读出无形的思想和编排的体系,导致具体目标定位不准,内容把握不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3 11: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新的教学理念在一线教师的课堂上已经得到体现。但在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上, 有的教师的做法还存在偏差。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教材呢?
     我认为研读教材是用好教材的起点。 我们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首先,要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其教学内容在具体章节的编排顺序,浏览教材的目录和编排特点,看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具体安排的,正确定位教材内容的属性,把握好每一篇教材在单元中起的作用,以及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什么样的基础,这样才能制订好教学目标。其次,要读懂教材中问题情境的编排,教材提供了哪些要求或者操作建议,设计了哪些师生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这些都必须认真研读,做到心中有数。
      当前,许多教材已经改变了过去传统教材单调、枯燥的倾向,展现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当 我们真正使用新教材时才发现问题多多,有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模式;有时,一堂课下来感觉新的理念也有所体现,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学生学到的只是浅层次的知识,甚至还会出现“活动了四肢,活跃了身心,休息了大脑”,导致“去教学化”的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关键在于没有真正领会教材,没有从文本中领会编者的意图, 导致具体目标定位不准,内容把握不到位。
     总之,教材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案。因此, 我们应该认认真 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教师应该细心体会编者的意图,用好教材提供的文本和插图,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3 13: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研究专家舒尔曼教授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包含教师对学习者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法知识等,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学科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格罗斯曼教授则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学科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中最核心的知识,是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高程度教师与低程度教师的知识。发展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4 13: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读出教材承载的厚度和深度。首先,要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其教学内容在具体章节的编排顺序,浏览教材的目录和编排特点,看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具体安排的,正确定位教材内容的属性,把握好每一篇教材在单元中起的作用,以及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什么样的基础,这样才能制订好教学目标。其次,要读懂教材中问题情境的编排,教材提供了哪些要求或者操作建议,设计了哪些师生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这些都必须认真研读,做到心中有数。
领会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关键。当前,许多教材已经改变了过去传统教材单调、枯燥的倾向,展现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当教师真正使用新教材时才发现问题多多,有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模式;有时,一堂课下来感觉新的理念也有所体现,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学生学到的只是浅层次的知识,甚至还会出现“活动了四肢,活跃了身心,休息了大脑”,导致“去教学化”的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没有真正领会教材,没有从文本中领会编者的意图,没有从有形的文本和呈现的素材中,读出无形的思想和编排的体系,导致具体目标定位不准,内容把握不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4 16: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材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案。因此,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一是从教材的局部知识中把握好整体的知识体系。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对同样的知识认识程度在不同阶段也会不一样。因此,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编排上遵循“螺旋式上升”和“交替式增长”的特点,分阶段呈现 , 纠正了过去“一竿子到底”等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倾向。二是从有形的教材文本中读出无形的思想。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小学阶段主要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师应该细心体会编者的意图,用好教材提供的文本和插图,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5 10: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研读教材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的质量。为此,教师应把研读教材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理解他的编写目的,真正做到研有所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5-2-6 22:58 , Processed in 0.30194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