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3|回复: 1

教育是什么 ---学李镇西教育思想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9 13: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镇西,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 “南李北魏”,可以说久闻大名却无缘一见。以前听过不少“大师”的报告,绝没有这次感到震撼。在会场,如同所有到会者一样,聚精会神,心无杂念,那种甜甜地感觉,让人心旷神怡。李镇西,满面春风的脸上镶嵌着一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睛,温文尔雅,落落大方,是一位举手投足彰显儒家大师风范平民教育家。这,才是我心目中仰慕已久的那种担载着中国教育希望的大师。

晚上,依然是无法从李老师报告会中解脱出来,独自一人呆坐在电脑桌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教育是什么?” “教师该干些什么?”“我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吗?”一个个的疑问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我的脑海中蹦来蹦去。“李镇西是不是不食人间烟火?”鬼使神差,有一种神龙探海的强烈愿望,不自觉地上网百度“李镇西”,追根问底,一探究竟。一本本著作,一句句惊人妙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刷刷的在我的眼前晃动,此时此刻犹如与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学校教育的美,在于教授孩子知识,并能容纳孩子的多样化,让孩子因为不同,所以多彩。它不以孩子成“才”为目的,而是培养真正“完整的人”的教育。”多么惊人的感叹!令人钦佩,让人折服。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案例,李老师想告诉我们的不就是这些吗?

教育就是实实在在的做事。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搞了这些年,其实我们根本不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人说“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学弹琴、练体育、学书法,会下棋等等,不一定能够考高分,上大学;有人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成绩,考不了高分就上不了大学,谈何就业!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解,要么偏左,要么偏右。其实两千年前的孔子老先生就给出我们非常明确的解释--“因材施教”。意思是说:“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百度词典上更进一步解释说:“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从中获得了几个关键信息:其一是学生的自身素质;其二是教育学生要有针对性;其三是发挥长处,弥补不足,激发兴趣,树立信心,促进全面发展。应该说还有一点,那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尽可能的在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切忌“一刀切”,量体裁衣,因人而异。李镇西老师在他的论著、报告中经常借用一句话,“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话同样适用于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为什么要做教育?或者说,教育是为了什么?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那么农业是什么呢?就是该松土就松土,该播种就播种,该除草就除草,该施肥就施肥……一切都顺应庄稼生长的规律,而且每年都重复做同样的事。”做教育,不同于办企业,不同于工厂车间生产产品,我们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实实在在,从点滴做起,切勿好高骛远。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关鸿羽教授曾经作过一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的报告,深入地阐述了教育应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告诉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不要只强调知识而忽略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到过永威的老师都知道,永威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让人感到震撼。端正的坐姿、规范的书写深深地烙印在到场的每一老师的脑海之中。当时我们都曾为此感到十分的惭愧。前不久我曾在一期《教育文摘》上见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成长比成才更重要。”近几年教育教学类报刊杂志上有很多专家学者说过类似的话。我们却是过目即忘,不曾反思过什么。一位哲人说过: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回想我们,每天关注的是给学生布置了多少作业,至于学生作业的质量又关注了多少?关注的是布置的作业学生做完了没有,至于学生如何完成作业又关注了多少?

教育就是给予学生指导和引领。记得美国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永威的课堂真正体现的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整个课堂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也正是永威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华所在。如何能够做到这些,我国古代一位名叫李渔的学者,曾给我们留下颇耐人寻味的一句话,“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捉住鱼送给别人,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吃到鱼,又可以体验到捕鱼时的乐趣,岂不快哉!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以前对一些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明白了几分,而又做到了几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说起来是一句话,做起来却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要做好,需要考虑的因素真的很多。就学生而言,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等等;就老师而言,老师的知识水平、指导能力、时间精力等等;还有,不同的学科,也不一样。

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以学生阅读指导为例,就这一话题,就会衍生出很多问题。读书不能乱读一气,读什么?怎么读?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老师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阅读书目等多方面问题予以耐心、细致地指导,让学生阅读水平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同时让他们喜欢上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可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不一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或许还很固执的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认字、写字、背课文、做练习。这种思维模式或许会收到很好的短期效应,其实这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结果会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无知,逐渐地对语文失去兴趣。阅读不仅会增加学生的长度,提高成绩,更重要地是会增加学生的宽度,使他们在阅读中不断地认识人生,改变自我。正如狄金森在诗歌中说的那样:“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实事求是地说,一位语文老师如果想要做好这一点,让学生能够喜欢阅读,又是何等的不易。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仅是读书,教师处处是楷模,学高、身正方可为师。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之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


发表于 2016-4-21 14: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我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5-1-4 18:10 , Processed in 0.2384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