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36|回复: 0

例析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指导策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4 08: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例析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指导策略
                                                                                          姜堰区蒋垛中学  刘海
【摘要】充分利用“泰州教育大阅读”示范创建校的机遇,结合文化特色校园的验收,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以《家》《子夜》《红楼梦》等文学名著阅读指导为案例探求高效阅读指导的途径。
【关键词】文学名著  阅读指导  策略
    “泰州教育大阅读”活动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经典阅读、系列阅读等富于创意的指导思路。笔者结合所在学校“泰州教育大阅读”示范创建校的工作,深感把整本书的阅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可以让阅读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让阅读成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台阶,让阅读成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动力。
  让学生在《家》中长大
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一直是我们研究关注的对象。我们在指导《红楼梦》《三国演义》《子夜》的阅读过程中,在阅读方法与技巧、阅读速度与质量等专项实验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这里以巴金的《家》为例,具体介绍指导过程。
首先是引读。根据调查,高一学生仅极少数读过《家》,他们认为这部名著比《子夜》容易理解。部分同学看过《家》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至于有关《家》的观后感、读后感没有写过。老师与同学们准备一起读《家》,在《家》中找到成长的感觉,找到阅读的快乐,找到思考的智慧,找到随笔写作的价值!
通过巴金和《家》的简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江苏语文考试说明》的要求,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本次阅读机会。我们要求每位同学给所读章节加100字左右的导读说明。老师先进行了示范。全书四十节。每个学生形成了3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这一方法大大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其次是赛读。比速度、比质量,让学生在快读中抓主要人物,熟悉主要情节,分析重要细节。我们指导学生分组每十个章节设计一份与内容密切相关的竞答题目。每份十小题。四组四份竞答试题,内容覆盖全书,题目涉及每个章节。学生在赛读中可以相互启发,激发思考的活力。
再其次是精读。精选《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或者一个情节或者某一个章节片段进行重点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家》中总有你感兴趣的人物或者事件,让你为之一动,用文字记录下来是我们审美品位提升的见证。
用阅读丰富人生经历,把写作看成生命叙事。学生勤思考,老师勤指导,师生在共写随笔中获得成长与发展,这不只是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追求,也应当是教育的一种境界。
最后是研读。当下音频视频录制十分便利,微视频风靡网络。以《家》的阅读与欣赏为背景,用手机或者相机,录制《家》的微视频。每3-5人为一个制作小组,5-10分钟的片段,情节相对完整,对话精彩。这一做法借鉴了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划分、课题酝酿、方案设计、成果表述的基本思路。故称之研读。我们还将《家》的阅读与欣赏放在新桥文学社读书群中讨论,大家表现出浓厚兴趣。   
在师生共读《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那么多学生在泪水中挣扎。鸣凤的泪、梅的泪、琴的泪、瑞珏的泪,女人们的一生几乎淹没在泪水中。觉新的泪、觉民的泪、觉慧的泪,男人们一个个也身不由己。那是一个充满泪水的时代。《家》中这些人的人生悲剧其实正是那一个时代的悲剧!
关于觉新的评价,有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更多学生不敢苟同。觉新的不幸固然令人同情,但说他“不争”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实,觉新“争”了,只是“争”不了。首先是觉新懦弱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像老二觉民、老三觉慧那样公开地去“争”。多数情况他只能在内心进行矛盾的挣扎,他实在无法付诸行动。其次,觉新承受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家中其他人。长子当家,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上上下下几十号人的大家庭,让他无法只顾自己,他也无法逃避。当他看到觉民、觉慧争得自己的幸福,他也就有了一种满足了。
至于鸣凤,有同学借裴多菲的诗献给这位不幸的女孩: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而这皆可抛!鸣凤所处的那个时代,出身卑微,生命的价值得不到应有保障,还谈什么人身自由?她唯一能够做主的就是以死来抗争命运之不幸。她的勇敢让后人反思。在今天的家中,已经不太可能再发生《家》中诸多悲剧。我们每个人都要感谢时代的进步,感恩社会的文明。作为新时代年轻人,我们珍惜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我们更应为自己所处家的和睦与温馨尽上自己一份力量。
假如今天的生活中还有想高老天爷那样的家长专制存在,那毫无疑问应该遭到批判。作为长辈,理应为子女幸福着想,而不是以牺牲子女幸福为代价来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权威。
巴金先生说他写《家》的时候“坐在礼教的监狱里,眼看着许多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不必要的牺牲品,最后终于得着灭亡的命运。”[1]作家这句话是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对《家》创作的时代背景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很难读出作品的深刻意义。引导学生读《家》,必须给他们一把钥匙先让他们读进去。登堂入室才能够与作品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也才能对作品有更深体会。
当代中学生有多少人能够如此真正深刻理解《家》中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巴金说他“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牺牲品的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 [2]。我认为,中学生读《家》而产生伟大的同情心,是一种很自然的人性回归。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对人多一点认识,对人生多一点思考,我想应该是语文教育的使命之一。
有老师担心学生读《家》会读散了心,甚至会读出异性交往的某些情愫。对此,我诧异了半天:什么时候教师也成了封建卫道士了?据说也有家长担心:孩子不多做点习题,读《家》这样的闲书会不会读出一些叛逆?我终于明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为什么难以深入了,我也明白了语文教学的每一个创意为什么难以付诸实践了。做一个循规蹈矩的语文老师将是怎样一种风平浪静,哪怕是一潭死水。有好心同行劝我:多做点练习,多考点分数,领导赏识你,家长佩服你,学生感谢你,何乐而不为呢?对此,我只能苦笑:谁叫我至今还是那么不成熟呢!
“青春毕竟是美丽的东西!”这是巴金在《关于<家>》文末的一句话。我们教师的青春早已被某些不正常的管理逐渐扼杀,现在我们正高举无形的利剑扼杀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年轻学子,还美其名曰:培养祖国未来!于是,学生被吓怕了,家长也被忽悠了,其结果是大家一起在应试教育这条破船上一起老死终生。
为此,我们呼吁语文教育同行:多一点人性,多一点人文,用更贴心的阅读指导关爱每一个追求真知的年轻学生!
  在《子夜》中迎接读书的春天
活动之所以取这一名称有多重含义。高中学生确实在读《子夜》,而在语文教学几乎由练习与试卷一统天下的时代,进行长篇文学名著的阅读指导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学生不理解:大家都在做语文练习,你在读小说,会不会考差了?家长也怀疑:高中学生还读小说?更要命的是有同行在偷笑:傻冒!
是的,在急功近利的浮躁背景之下语文阅读正处在最黑暗的时代。高三读名著已经嫌晚了;高二读名著,时间也挺紧的;高一如果再不读名著,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是是问心有愧的。我自认为是一个有正义感的语文老师,多年来始终坚持“少一点试卷,多一点阅读与写作”这一原则。我一直相信“学生在一段时间里专注地读好一两本书,会受益终身” [3]。又更何况江苏省高考语文说明中将《子夜》列在考试范围呢?读书,思考,写作,做有品位追求的人!我与学生一起读名著过程中,看到学生的读书随笔我更增添了自信:阅读的春天已经来临,学生在文学名著阅读中长大,我们将继续坚持用优秀文化重塑学生灵魂!
  《红楼梦》读法探讨
首先是兴趣问题。《红楼梦》的阅读不像其他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那样富于情节性。就中学生时下的读书经历而言,一接触《红楼梦》就入迷的恐怕不多。为此,有经验的老师一定会花时间进行读前指导以激发阅读兴趣。清人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说法,一句话足以开宗明义。鲁迅关于《红楼梦》的经典评价可能就嫌深一点了,而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就很通俗:《红楼梦》这样的书起码读五遍,你才有发言权。笔者认为王蒙的《我读〈红楼梦〉》一文作为入门指导最妙,其中“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20岁”“《红楼梦》永远是一部刚刚出版的新书”之类的说法大有深意。类似上述观点的导入,可以大大调起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胃口。当然,巧用《红楼梦》影视片段点评来激发学生兴趣也是有效手段。只可惜一些语文老师忽视了阅读动机与兴趣的激发,使得学生面对《红楼梦》望而却步,一旦遇上阅读障碍就会停滞不前。
其次是阅读目标定位问题。中学生读《红楼梦》高一点、雅一点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陶冶情操,而浅一点、露一点,读《红楼梦》就是为了语文高考考高分。既然读《红楼梦》能让将来语文高考得高分,还能增长知识阅历,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们完全可以从新课程三维目标上列出大小一二三来。不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间往往也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诸如学会广泛而大量的收集关于《红楼梦》的各种资料,对《红楼梦》中某一人物形象情有独钟,或者酷爱《红楼梦》中的诗词。小小红学迷的产生不失为当今浮躁世风里的一道独特风景。培根有句名言大家都熟悉:“书籍好比食品,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红楼梦》这样的巨著应该引导学生以之为终身研读的对象,其长远的影响毋庸置疑。但是,确定浅近的目标才能让学生“跳摘”到红楼上的“桃子”。
再次是过程推动问题。要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持久,过程推动十分重要。《红楼梦》故事讲演大赛,读书笔记评比,读书心得交流会等等系列活动可以促进《红楼梦》的阅读欣赏走向持久与深入。尤其借助网络媒体,学生对“红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旦大开眼界,读书过程中的许多困惑会茅塞顿开。鼓励学生参与“一句话评红楼”等帖子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对红楼博客文章进行点评,即使班门动斧也是一种创造。一些老师未能及时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与平台,不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与欣赏。
曾有语文同行担心学生太入迷出不来,笔者以为这种担心可谓杞人忧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与人生,而读书正是有效手段。中学阶段不读《红楼梦》这样的名著,必将成为人生一大缺陷。把《红楼梦》这样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天职。
  文学名著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
中外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必要性乃至紧迫性毋庸置疑,而阅读内容的选择性、阅读方法的科学性、阅读过程的互动性以及阅读创新的探究性等诸多涉及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不够深入。鉴于此,笔者结合文学名著阅读指导的多年经验,形成如下思考。
首先是阅读内容的选择性。
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阅历不同,尤其阅读兴趣差异,为他们提供的文学名著也就不同。这在《课程标准》语文必读书中体现十分明显。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水浒传》是初中必读内容,《红楼梦》《三国演义》则是高中生必读名著。阅读内容的选择性,影响学生阅读兴趣。主题理解的难度,语言障碍的多少,均须考虑。即使初中生,学生读本的《西游记》《水浒传》阅读明显比原著更适宜名著入门阅读。而高中生,建议先读《三国演义》,后读《红楼梦》则更符合学生的精神成长规律。即使同一学段,阅读内容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高一年级,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并指导多读、快读,尤其应该向外国长篇文学名著阅读拓展,如《安娜卡列宁娜》《人间喜剧》。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则应该帮助选择浅一点的阅读内容,如莫泊桑、欧亨利、契科夫的短篇小说。人生,关键时段读到自己应该独到的文学名著是一大幸运!
其次是阅读方法的科学性。
不少人认为,开卷有益,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最佳。其实阅读效益最大化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教师高屋建瓴,如何读书的科学方法固然需要自我摸索,反复实践。但明智之举是借鉴。比如初级阅读阶段进行圈点勾画、要点摘记,中级阅读阶段进行点评与读后感写作,而高级阅读阶段则以欣赏为主。文学名著的阅读方法上格外需要我们进得去出得来,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学会辩证思考,有利于学生提升理解能力。
第三是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社会飞速发展,“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读写传统面临互联网+的挑战。网络时代的阅读需要更多互动保持阅读状态,在交流中迸发思维火花。个人阅读如何发挥更大影响力?关键在于互动中展示阅读体验,激发思考创新。没有互动的阅读是孤立的,没有交流的阅读是静态的。互动交流让阅读过程如一潭活水。尤其文学名著的阅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圣地亚哥。文学形象的审美差异性在互动交流中得到新的个性化思考,从而丰富了文学作品阅读的审美体验。
第四是阅读创新的探究性
文学名著的阅读没有创新思考,就没有时代价值。与时俱进的阅读需要在追本穷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究。众多世界文学名著搬上荧屏,没有阅读创新就无法让观众接受。从原著到电影,无疑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今天,我们怎样读鲁迅?今天,我们怎样看待安娜之死?书面讨论、演讲辩论的交流效果大大超过传统知识竞赛形式。学校组织的首届中英文名著故事大赛盛况空前,事实证明名著阅读的创新探究是提升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能力,展示阅读成果的新空间。把名著阅读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戏剧、摄影、舞蹈等社团整合起来,真正做到让大阅读满足学生多样需求,服务学生未来发展,这是我们继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2]《关于<家>第十版代序》,1937年2月
[3]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P29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4-26 15:52 ,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