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0|回复: 0

阅读,丰富了我的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4 10: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丰富了我的人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和文明的传授者。因此做为教师不可不读书。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对的,书能使人成长,书能使人变得聪明,书能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还记得儿时,最快乐的事就是读书。书,犹如一抹阳光,给幼年的我带来温暖。从妈妈的口中得知,小时候的我就是个名副其实的“书虫”。从开始读连环画到后来读经典童话,每一次读书都会让我收获良多。许多漫无边际的深思让自己常常不由自主的感动着,想到难过时会流泪,想到高兴时会哈哈大笑。书,让童年变得丰富多彩,让年幼的我感受着人类的丰沛情感,更是照亮了我的童年。
书,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在教海扬帆前行。毕业了,带着满腔热情踏上了工作岗位,面对繁杂的工作我却束手无策,幸好有那么多的教育理论书籍与报刊杂志给我借鉴。古人曾经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句话是我教学路上的真实写照,刚毕业的我几乎称得上是教学路上的愚笨之人,既缺乏教学经验,又毫无任何教学技巧。是一本本有关的书籍让我一步步改变自己。那个时期最爱不释手的是《教师之友》,每拿到一期新的杂志总是迫不及待的走进去,感受那里面的名师风采与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再后来,这样的阅读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了,于是案头摆放了各家的教育专著。这些书像良师益友,让我的教育生活变得充实。
在初为人师的前两年,由于家离工作的学校很远,我住在学校,我成了校图书室的常客,从此,更多的书籍开阔了我的视野,《班主任工作漫谈》、《第56号教室的奇迹》、《赏识教育》、《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以及《班主任之友》、《教师博览》、《乡村教育家》等书籍把我带进了一个美丽的殿堂,我读着,抄写着,校图书室春天的细雨,夏天的蝉鸣,秋天的石榴树,冬季安静的小路都有我经过的足迹。
常常听到有人会说,没有时间读书。自从我结婚到有了宝宝,每天读书时间确实少了很多,但是我总会忙中偷闲,每天挤出1个小时左右读八九页书,如此一个月就可以读几百页,一年就可以读数十部书。当然读书要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读窦桂梅老师的《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很欣赏序言里的一个比喻——读书犹如串门,进入书本便可听“主人”畅所欲言。几番“串门”之后也总会让我们收获良多,满意而归,书中的言论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影响着我。常常想就这样静静享受阅读,就这样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
人生是很漫长的。我们需要用行动来充实和提升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活可以分成专业生活和业余生活两个部分。一个人的生活,属于专业的那部分所占比例并不大,最大的部分,其实还是业余生活。我有时与同事或朋友们聊天,就谈到一个问题,我们在小学和中学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数理化,但是,客观地说,这些占了我们中小学最多时间的学科的知识,在我们的人生中是运用得很少的。 数学,我们日常生活所用,小学三年级的知识就足够了,其他的全忘了。物理、化学,我们初中时学得很吃力,可成年后,该知道的知识也会慢慢知道。不知道的也可以不知道。反过来,美的感觉与技能(即艺术才能)、自然知识与能耐、语文能力、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在我们的人生中却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些知识往往需要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学习,需要童子功,不像物理、数学、化学,我们成年以后学习,其实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我的意思是,在我们大部分人生所需要的素养中,属于人文素养的成分,其实占了更大的比重。说得直观一点,当我们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的 问题之后,我们究竟用什么去充实和提升我们的人生呢?旅游、种菜养花、书法绘画、打牌下棋、电视电影、上网游戏、打球跳舞,所有这些活动中,不要忘了那个最简单、最方便、最能怡养性情的活动,就是读书。我的结论是,读书是充实和提升我们人生的重要方式。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作为这个社会的特殊群体,肩负着社会赋予的特殊使命,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心灵的塑造者,读书求知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读书,可以提高专业知识,让你真正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是他从事工作、教书育人的根基,没有这些,一切都是空谈。一个教师能走多远,他的学生就能走多远。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充电”,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每一本书,都别有天地,与一本好书相对,就是与智者相对。著名诗人狄金森在他的诗中这样说道:“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可以让自己始终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读名师的书,看他们成长的足迹,奋斗的艰辛,追求的快乐,可以激励自己奋发有为,成为真正的文化人。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经典的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化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它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还流淌着思想的要义。很多大师的作品大都思想丰富,还流淌着审美的追求,而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美!
其次,读书可以不断地完善升华教师的人格。韩愈在《师说》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这只是字面意思的解释。其深层含义则在于文化的升值和人格的升华。因此,我认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仅仅需要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和心灵方面涵养学生,且通过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完善人格呢?途径非止一端,而读书是最佳最捷之径。最近我又一次拜读《论语》,也许这是来自两千五百年前一本古老而又遥远的书籍,而论语和孔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却无处不在。2008年当世界各国人民欢聚一堂时,鸟巢上空响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当我们在公交车上与别人拥挤时,孔子提醒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常常教育学生不要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我们看到一件坏事的发生而忍无可忍时,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时常勉励自己要珍惜时间好好奋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民办教师,他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经典意义,相反这种思想穿越时空而慰籍不同的时代特性。再读《论语》,仍然让我感到光华不减,甚至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觉。怪不得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读圣贤之书,和圣人对话,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地去完善去升华自己的人格!
没有书,成长的道路上就没有阳光,在我陷入黑暗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它真诚的告诉我:“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
回首几年来的从教之路,读书,使我单调孤寂的生活变得丰富生动,在书中,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书的底气。读名师的书,看他们成长的足迹,奋斗的艰辛,追求的快乐,可以激励自己奋发有为。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可以让自己始终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始终牢记:教育的根本在于人格的塑造。读书促我自省,让我时时扪心自问:今天上的课有哪些新气象?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今天处理问题时是否有了新的方式?读《论语》,我懂得了处人事、求学问的原则。读《简爱》,我感受到了善良、质朴和坚韧的品格。读《窗边的小豆豆》,我被小林校长的耐心、智慧所感动。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会学着他那样微笑着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惊奇。
读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为师之道,在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我从一个刚走上讲台、缩手缩脚的新教师成长为一个有教学自信、乐于与学生一起分享成长快乐的教师。虽然不能说,读书学习是我生活中唯一的快乐,但我可以说,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带给了我成长的喜悦!读书让我认识到,要做一个有激情的人。生活需要激情,教学更需要激情。惟有对教学、对学生满怀热爱,才能保持一以贯之的激情,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读书让我认识到,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教师要教书,更要育人。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她还说:教师因读书铸就备课灵魂,便成就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灯。让我们看的更远、更清晰。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
是阅读丰富了我的人生,让当年一位蹩脚的新教师成长为如今这位自信的优秀教师。是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曾经自卑的少年找到生活的力量与驶往未来的航向。是阅读滋养了我的心灵,让我在灯火阑珊的城市依然保持一份纯真与善良。
回首走过的岁月,是书籍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华秋实的美好岁月;是书籍给我带来了智慧和力量,在我成长的路上不断为我“加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我站在书的小山峰上自豪的说:读书,促进了我的成长!读书,丰富了我的人生!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7:23 , Processed in 0.2630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