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2|回复: 0

转:学讲课堂,“讲”之有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9 08: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讲课堂,“讲”之有道
张慧敏
        女儿上一年级了,在家只要一有时间,就让大家听她讲课。从入学到现在,家里那块大白板忙得不可开交。教读拼音、教读单词、给大家提笔画猜字、列数学分合式、教唱歌等等,这些都曾是她讲课的内容。这足以见得,“讲”,特别是在有听众的情况下像老师那样讲,是来自学生心底的渴望。讲出来,正是契合了学生们这一心理特点。学讲计划推行两年来,我们的课堂模式、课堂规则、学习方法等都已更加完善,如今,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随之呈现出的学讲课堂也应更加成熟。在学讲课堂中,“学”与“讲”无疑是灵魂,可学与讲之间,真的没有缝隙吗?学进去了,如何有效地讲出来?正所谓学之有法,讲之有道,乐意讲、讲什么、怎样讲为我们的学讲研究之旅打开又一个空间。对此,我展开了一系列的尝试。
一、运用现代化手段,自学备“讲”
曾经,对于英语学科来说,自学是个难题。英语是第二语言,语音是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老师在课堂上教读,怎么学会呢?而随着现代化手段突飞猛进地发展,这已不再是困难。各种软件及互联网为学生的提前自学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比如,利用一起作业这一互联网站,老师们提前在网上选择相应的教材、内容,将其中的跟读等图、文、声并存的任务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们,学生们在家登陆网站,就可以开始愉快的预习之旅。在预习过程中,他们有声朗读作业的声音会记录保存在网站上,老师们可以随时登陆,听一听学生们在家中朗读的情况。再比如,利用“少儿趣配音”这一手机软件,鼓励学生模仿语音,为喜欢的故事或预习的内容配音。(展示)由此以来,学生们预习英语更方便了,老师们对预习的监管也更直观了,高质量的预习为学生们在课堂上“讲出来”铺就平坦的道路。  
二、借助思维导图,“有话可讲”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口语表达是必不可少的,可有时在课堂上,虽然学会了,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那么思维导图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构建思维导图。我在教雪人这一绘本故事时将思维导图的构建和课堂融合在一起。首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根据自己对生词的掌握和故事的感知绘制初步的思维导图,并留白。这一阶段,学生搜集了相关词语,理清故事的主要人物及脉络,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错误;第二,在课中和学生们一起深入学习故事,边学边纠正、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这一阶段,可以加入体现故事情节的关键词语,加入理解词语后联想到的其他词汇,从而构成完善的体现自己思路的思维导图。这张课堂上边学习边生成的思维导图,记载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悉,甚至由错误到正确的学习过程,它成为接下来大家复述故事,或进一步展开话题谈论的有力工具看,使孩子们可以有话可讲、有条不紊地讲。
三、加强组内合作,人人都讲
小组是学讲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各个小组成为课堂上的重要元素。组建小组的意义在于互助与合作。在学讲计划初始阶段,我们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形式主要停留在群体式活动和讨论式活动。群体式活动往往表现为小组齐读、齐背等,无从体现个体的思维内涵;而讨论指在英语课堂上就某一问题或话题输出各自的看法、交换观点或以各自的成果、学习材料等为依据展开意义协商。讨论式合作的一般程序为:理解问题含义——就问题各自发表观点——最终通过协商确定结果。但在以上两种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仿佛总有学生在小组中若有若无,特别是需要“讲”的时候,有的成员只讲几个字,甚至有的小组总是推选某一名学生代言。假如所有活动都如此进行,那么讲的机会将始终光顾少部分学生。因此,我们的课堂需增加多种形式的小
组活动,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是指群体针对同一目标行动,个体之间相互依赖,每个参与合作的个体都是不可缺少的。如,在讲出生词时,请组内三位同学负责将组内共同找的生词一一说出来,而其余一位同学则负责到黑板前边听伙伴说边找出相应词卡贴在黑板上。这个小活动中包含了找、读、听、认等任务,组员分工不尽相同,避免了任务单一或讲的机会失调。再比如,在学习中国节日的话题时,安排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一张节日活动海报。每个小组成员设计一项活动,分别用一、两句话写在小卡上,读给组员们听,大家一起讨论活动顺序并一起按顺序粘贴,然后装饰完成海报,共同向全班介绍,介绍时每人负责讲自己设计的节日活动。这个小组活动中,每位成员都可以发挥创意,都可以尝试讲出来,同时又可通过合作协商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从而达到人人都讲的目的。
四、开展组际交互,争相开“讲”
虽说小组是学生们课堂学习的根据地,每个小组都有了强烈的凝聚力,但教室内的各组绝非孤立存在,教师必须促进组际交互才能真正打开学讲课堂新格局,避免学生们只学不思,只讲不悟,让质疑永远躲在求知的暗影里,将学生们带上更炫丽的“讲出来”的舞台。组际交互可以通过竞争、质疑、补充来实现。比如,在深入学习一篇文章时,我先布置各小组内根据文章内容提出各种问题并找出答案,然后开展组际大挑战,各组可以向任意一组发出挑战。提问组的组员们每提出一个问题,迎战组的组员们快速回答,互相补充或更正,提问组适当评价或质疑。在这个组际挑战活动中,大家的“讲”是自由的,无需推选、无需点名。这看似简单的活动,恰恰解放了学生的脑和口,看着他们问得如此高明、听得如此仔细、答得如此积极、争得如此热烈、悟得如此自然,感觉整个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当沉静的思考、理性的质疑、智慧的批判、美好的合作相遇在课堂,真的妙不可言。
五、坚持不懈,训练有素地“讲”
对于课堂来说,“讲”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对于学生本身来说,“讲”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这种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平时坚持不懈的训练。为了使学生“讲”得镇定自若,“讲”得有小老师范儿,给每位学生一次完全“变身”教师的机会,每周拿出20分钟时间,请两名学生上岗当小老师给大家上课。讲课内容自己选定,教科书、课外教材、小故事、语法知识均可。短短20分钟的放手,却“放”出一次次惊喜。由于每位小老师有一周的备课时间,这一周中他们卯足了劲儿准备。真没想到,他们自己制作精美的教学图片、卡片,自己制作PPT,自己寻找录音,自己设计教学环节和各种有趣的游戏!每个小老师的10分钟都带来不一样的精彩。甚至在某次测验中,讲到定冠词的用法时,大家还不约而同地提到:这是小孟老师讲过的!可见,只要大家愿意讲,有内容可讲,讲得有效,一定会让短暂的课堂成为记忆中的永恒。  
无论怎样引导学生“讲”出来,坚持是最可贵的。离开长期的一点一滴的激发和训练,“讲”显得遥不可及,骤然呈现的“讲”或许只能是短暂强化后的一台戏。作为学讲计划的直接推行者,我们必须将学讲的种子播种到课堂深处,使其渐渐生根、发芽。也许,会步履艰难,但继续下去,一定走出一路花香!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5-1-4 18:18 , Processed in 0.2270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