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构建民主课堂 潘峰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的集体生活必须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认识、共同参加,而这共同的目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参加,不可由单个的团体孤立的建树起来。否则,又会变成孤立的生活、孤立的教育而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精神。”是啊,一个集体,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将是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因为“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及悲观懦性思想的有效药,集体生活用众人的力量集体地创造合理的生活,以这种丰富、进步而又合理的生活之血液来滋养儿童,以集体生活之不断的自新创造的过程来教育儿童。”“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看重个性。”这样,一个集体就有向心力,并能在合作意识的推动下构建民主课堂,学生就会不断地攀越一个又一个高峰,才能使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成为一名有着健全心理、健康体魄,过硬本领,对社会有用的人。 集体生活需要每个个体富有合作学习精神,因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不是你,是小孩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习困难学生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和指导,还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兵教兵”的作用,使得教与学成为每位学生的权利,在“双向”中寻求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与固化。 小组合作学习,实质上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成员不仅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学生是同自己过去比较而获得奖励。约翰逊等专家认为:小组学习主要有五个要素:积极互赖、个体责任、面对面的积极互动、社交技能,小组加工。可见,合作学习小组与传统的以智力、能力划分的小组或行政小组不同,其具有独特的构建原则。 首先,建立小组,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以3——5人为宜,人员过多,学生参与机会少,小组人数过少,也达不到合作的目的。小组划定后,要相对稳定,以利于同学间合作。经过一段时间,再重新分组,使每个同学都有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其次,分工明确,任务应有“梯队”特点,小组活动前,要有明确活动项目及目标,然后由各组设计便于学生合作互赖的适宜的作业,分解任务要照顾同学间差异,分工要明确,使每个人对作业都发生兴趣而积极进取,尽最大能力完成好。交给小组的任务,并不是让一个同学单独完成,而是分成若干部分,必须由每个成员完成其中一部分后,这项任务才算完成。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小组成员的情况,予以分配学习任务,使得每位成员所面对的任务都能“完成”且有提高,并使得交流与展示学习成果,成为最好的“分享”与“学习”,这样,学习任务达成后,每位成员虽“分工”有差异,但都共享和学习了“任务”,并且在交流、合作、展示中,内化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同学间合作与互助交往,不同的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想观点的碰撞,“敢探未发明之新理,敢入未开化之边疆”会使学生学得更好。合作的学习集体、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在交往中,学生可能是决策者,也可能是被决策者,这样,学生体验了多重角色,不但对以后工作相当有帮助,还能获得各种社会性情感体验。正如二十世纪意大利诗人卢恰诺德克雷·申佐的比喻:我们都是只有一个翅膀的天使,我们只有互相拥护着才能飞翔。 其次,合理的奖励机制,有利于小组荣誉感的建立,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日常学习中,一般情况下,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合作学习小组,当老师考核小组成员时,是以小组的平均成绩作为每个人的成绩,只有当小组成员都达到某一标准,才给每个人以奖励,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本小组才有荣誉感。 如果学生对合作学习没有正确的态度,小组学习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是成功的需要,合作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盛起来,就要看每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到公德,如果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着每一个行动,则这一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否则,少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基础必然动摇,并且是一定要衰败下去。”只有每个组员都具备了乐于助人,优势互补,虚心好学,敢于质疑,学习积极主动,勤于思考,这样,小给合作学习才能顺利开花结果,集体主义团队才能真正建立。“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看重个体”才不是空话,小组活动中才有交流、沟通、配合。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社交技能才能全面提高。使得学生的“个体”意识与“合作”意识有着良好的“共存”自我的提升关乎小组的荣誉,小组的合作,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如何在班级中,以“合作星”、“达成星”等明确性质的奖励,来激励学生既发展自我,又注重小组合作。 恰当的小组合作使得学生拥有了充分发挥自我能力的空间,又在交流、分享、展示中,体验了“合作”的功能与快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才得以真正创建,民主课堂才能真正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