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7|回复: 0

转《一株紫丁香》课堂观察与评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9 08: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株紫丁香》课堂观察与评析
于老师执教的《一株紫丁香》一课,整堂课就是带着学生读好书、写好字,教学内容看似简简单单,但细细咀嚼,每一个过程、每一处细节都是那么扎扎实实,耐人寻味。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纵观本课教学,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带领学生达成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踮”和“挂牵”。
2.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左耳旁的写法,练习写字。
于老师为什么会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选择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呢?
一是遵循了课标的要求。本篇教材是一首诗歌,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可以看出于老师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诵读儿歌、儿童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本课教学于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背诵诗歌上,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积累、内化语言,既体现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也适合了诗歌这一文体的学习方式。
二是遵循学生的学习需要。本课生字新词较多,但是于老师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依据学情选择了新词“踮”和与平常语言习惯有别的“挂牵”这两个词语进行检查。儿童认识事物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思维。因此于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在为第二学段形成“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做好过渡和铺垫。在练习写字环节,于老师选择了两个带有左耳旁的字“除”和“院”进行指导,因为左耳旁和右耳旁的书写是有区别和变化的,而这恰恰是学生书写当中容易忽略的地方。于老师所教的这些内容都是学生易错的,不会的,把时间花在了“刀刃”上,这样的课堂才能看到学生的“生长”。
二、学习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课教学结构清晰、简约,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学习活动:
1.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2.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指导偏旁,练习写字。
这三个学习活动的开展,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于老师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而自己则适度隐退在其背后。
一是让学生“先行一步”,自主尝试。在教学的重点环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活动板块,于老师启发学生:怎样读才能够不打扰老师的工作,不让老师知道呢?自己练,看谁的表情好。学生充分练读之后,请两位同学展示练读的成果,最后才是老师进行示范和指导。在学写“左耳”旁,练习写字这一活动板块,于老师同样让学生“先行一步”:自己描红“除”和“院”,要求盖住红色部分,观察左耳旁的写法,记住起笔、收笔的位置,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然后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书写……在学生自己观察、练写的基础上老师再作点评和指导。
二是把学生推到“前台”。在检查“踮”的词语意思,学生表述不清的情况下,于老师把学生请到了讲台前,让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当学生背诵时,于老师请出一位最佳选手到台前和自己比赛;学生练习书写时,于老师又请出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展示……
学在前,教在后;学为主,教为辅。于老师的这些教学行为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三、教师的助学行为
从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的教是真正地在为学生的学服务,他的“助学”行为适时、适度、有效。具体表现在:
1.该出手时就出手。“挂牵”为什么要倒过来说,二年级的孩子不可能自己弄明白,于老师便直接“告诉”:为的是押韵。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这个词语所在的段落,体会押韵的声律之美。“踮起脚尖儿”的“起”是轻声,而且又处在句子中间,这个字的读音很难把握,于老师就一遍遍地示范。当于老师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唱读严重,不能很好地读出诗的节奏和情感的时候,他便一小节一小节地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他的表情,倾听他的声音。左耳旁的第一笔较为特别,不是横折折钩,而是横弯弯钩,于老师一遍遍地强调,一遍遍地示范。老师的“教”全都教在了当教之时,教在了该教之处。
2.启发诱导、扶持帮助。二年级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较弱,老师便一步步引导和帮助:
师:小朋友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写了他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
师:他们指谁?
生:指小朋友或同学们。
师:他们怎样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的?
生:小朋友悄悄地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师:你怎么知道是悄悄地呢?
生:同学们踮起脚尖。
师:真聪明!什么时候栽的?
生:一天夜晚。
师:请把这段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一天晚上,小朋友们悄悄地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
在于老师的步步启发,循循善诱下,学生了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完整地表述出了整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了诗歌的整体意境,而且为下面的感情朗读定下了基调。
3.师生比赛,游戏激趣。
在检查背诵的环节,于老师采用师生比赛的方式,调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尤其在老师背诵的时候,于老师故意连连出错,既考验了学生的“听力”和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俯下身来和学生打成“平手”,让学生拥有“成功感”。
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课文朗读由最初的平淡无味,到后来的入情入境,到最后,所有学生都达到了会背诵的程度。左耳旁的书写由错误到正确,再到整个字的规范书写,步步扎实,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提高与发展。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5-1-4 17:52 , Processed in 0.2506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