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5|回复: 0

转 评《梅兰芳学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9 08: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梅兰芳学艺》
付军玲
每一次听于永正老师的课,都是一种极好的享受。看着他的表情,品味他的语言,欣赏他的课堂教学艺术,他时而面带惊奇之色,时而眼含关爱之意,时而口出赞扬之声,可以说他的举手投足都有“戏”……
孩子们爱上于老师的课,因为在于老师的课堂上能学到语文的真功夫——朗读、写字、表达、写作……一堂课下来,各个神采奕奕,总是意犹未尽,于老师的课为什么会有如此魔力,下面以《梅兰芳学艺》为例做简要分析。
一、 把握学情,确定重点
《梅兰芳学艺》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三册的一篇名人故事,语言通俗易懂。讲述了梅兰芳面对自身天资不足,勇于练习,最终战胜自己,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对于这样一篇课文,二年级的学生究竟能从中学到什么,如果仅仅围绕内容打转转,去感悟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精神品质显然是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于老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能力的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极大的帮助。细读课例不难发现于老师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紧盯”“注视”“大师”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抓住“勤学苦练”,感悟人物形象,并练习用“经过……终于……”说话。
这些目标的制定其实已经将教学内容凸显了出来,主要是品读语言文字,在品读中感悟梅兰芳的勤学苦练,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提高言语表达能力。这些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要求,由此可见,于老师对每个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是非常了解的。
二、 指导朗读,读中悟法
众所周知,于老师的课重视朗读,但朗读绝不是形同虚设,他认为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过程真的比方法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在此篇课例中,于老师就巧妙地借助“读书”这一媒介,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在此篇课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读课题明大意。
片段一:
师:大部分小朋友都读了两遍,有的已经开始读三遍了。谁读懂了“学艺“这个词语?梅兰芳学艺是什么意思?
生:梅兰芳跟老师学习唱京戏。
生:梅兰芳学习唱京戏。
简单的导入语,一连串的问题,都旨在培养学生从课题中发现关键信息。学生读完课题于老师立即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获取关键信息,谁读懂了“学艺“这个词语?梅兰芳学艺是什么意思?从课题中了解了关键人,关键事,一下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进入中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读课文会质疑
片段二:
师:刚才大家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做了不少记号,这个是好习惯。下面,请小朋友在读课文,把不懂得词语、句子画下来,在你喜欢的地方画上波浪线。会做记号,就是会思考。
师:谁来交流一下哪个词语或句子你不理解。择其要者写在黑板上。
师:小朋友画的这些词语,还有句子,是有些难理解。不过,只要多读几遍书,边读边想,这些难懂的词语就逐渐明白。请大家再读课文,读慢点,边读边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老师及时表扬鼓励那些把不理解的地方字词圈画出来做记号的学生,让学生知道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读书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会了这个方法,学生就知道读书要留下痕迹,要边读边思。
三、 创设情境,有效助学
于老师关注教法的选择、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但他以人为本,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读听说读写活动丰富多彩,将这些学习活动不露声色地和游戏、表演、竞赛融合在一起,细读此篇课例,于老师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境,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了课上的难点。
1、 启发想象,完善具体情境
这篇课文中有些词语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生活缺乏相关情境,或生活情境未与相关词语构成联系,如果直接让学生说出意思,他们往往感到困难。如“注视”和“紧盯”两个词语,于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完善情境,在情境带着学生表演、体会从而准确地理解了词语。请看下列片断:
(师从几个举手的小朋友中请一位到讲台前站在凳子上,师用手指着上空,对这位小朋友说,天空有一只鸽子,看你能不能盯住它,老师用手在空中从左边向右边画圈,站在凳子上的小朋友的眼珠子迅速的跟着转动。)
师:“紧盯”的意思懂了吗?
生:(齐声)懂了?
师:(对站在凳子上的学生)你在向下看。下边是一个大水池子,里面有很多鱼。你看那一条——师说到这里,有右手指着“水池“,指尖忽而东,忽而西,忽而快,忽而慢,学生的眼珠则随着老师手指的方向快速转动,仿佛在跟踪一条游动的鱼。)
师:“注视“的意思知道了吗?
生:(齐声)知道了?
2、引导回忆,活用生活情境
就一般情况而言,课文要求造句的词语,学生在生活中都有相关情境。本课要求用“经过……终于……”造句,因为中间有两个省略号,学生要填得通顺,合情合理,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由于二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的限制,相关的情境往往难以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因而造句多还感到无话可说。对此,于老师常用的方法及时点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回忆情境,从多个角度展开,如写字、读书、跳舞、唱歌等等。当学生脑海中的词语与生活情境相联系时,就能恰当的运用“经过……终于……”造句了。在初步完成的基础上,于老师又趁热打铁,让学生们互当小老师,给他们搭个台阶,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习了别人的句子,又发现了不足,“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有效地助学。
在于老师的课堂中,他是引导者,是点拨者,是鼓舞者,是激励者。课堂看似简单,其实细细品来,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于老师潜心备课,精心设计而来的,每一环节都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学生在他的语文课堂上能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能变得充满灵性。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7:51 , Processed in 0.2702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