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9|回复: 0

转 于永正老师《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断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9 08: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跟于永正老师学概括——于永正老师《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断赏析
《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萧红记叙了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深怀念。《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于阅读叙事性作品提出这样的要求:“了解故事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概括是思维的第一特征,覃永恒在《概括的力量》一书的前言中说道:“很多人从小学开始‘概括’,到了大学毕业,还概括不好一篇文章,甚至一个段落,更不要说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练达的概括力。如果说概括可以凭简单的技巧获得,早就获得了!对于概括,你学到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于老师在《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概括事件,在练习概括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概括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力。
收获一:通过归类练习概括
于永正老师教学片断——
师:看完了吗?你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用眼睛看到了什么?我看谁记得多、说得多。
生:我看到了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师:嗯,真不错,把你看到的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谁还再说,看到了什么?最后的女同学,请你说。
生:我看到了狗尾草、谷穗、韭菜,还有野草。(生板书)
师:(走到另一位男生面前)补充一下。
生:我看到了白蝴蝶、黄蝴蝶和大红蝴蝶,还有倭瓜、谎花、玉米。
师:嗯,那么多,你把蝴蝶、谎花、玉米写上去吧。(生板书)
师:谁还有补充?你还看到了什么?多得很,说一个也行。
生:我看到了虫子、谎花。
师:谎花有了,把虫子写上去吧。(生板书)
生:我看到了小鸟。(生板书)
生:我看到了锄头杆。(生板书)
师:还有补充吗?已经有的,就不要说了。
生:我看到了水瓢、草帽。
师:这个你都看见了,写上吧。
生:我还看到了文中的“我”和祖父。
生:我看到了倭瓜。
师:倭瓜有了吗?没有?写上去。差不多了吧,眼睛真尖。
生:我看到了土窝。(生板书)
生:我看到了鸟笼。(生板书)
师:现在于老师想提一个问题,你走进祖父的园子,都看到了什么?聪明的孩子绝对不会把黑板上的词语念一遍,聪明的同学、动脑筋的同学用几个词就概括了。先告诉我,你觉得用几个词能概括?
生:三个
师:三个就可以概括,说来我听听。
生:我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动物、植物和人物。
师:既然有人物,就有他们做的……
生:事情
师:这样看来,可用四个词概括。当你走进了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了……
生:我看到了动物、植物、人物,还有祖父和“我”做的事情。
师:这样的回答,我是非常满意的。一个问题,要想回答得正确,回答得全面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今后老师让你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要想好了再说。
师:谁来把她的话再重复一遍。(指名说)
师:正确,非常完美。这叫会说,不但会说,而且会概括。更聪明的同学,这四个词儿都不要说,用两个字就概括了。
生:我看到了事物。
师:如果说得更好一点,许多……
生:我看到了园子里的许多事物。
师:同学们注意,我们一切东西都可以用这个词概括。
归类,即是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置于一定的地方或系列中。于老师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引导学生把写在黑板上的几十个词语归为三类,达到缩小范围、理清思路、方便记忆的目的。从逻辑学角度来看,蝴蝶、蜻蜓、蚂蚱等属于种概念,或下位概念;动物属于属概念,或上位概念。此外,形状、形态、颜色、味道、名称等等,都是属概念,如果学生能熟知这些表示属概念的词语,是非常有利于概括的。而实际情况则是,当学生应该用这些词语进行概括时,头脑中却一片空白。
收获二:围绕中心练习概括
于永正老师教学片断——
师:请你再次默读全文,刚才用眼睛看的,这次用心去看,当我们用心去看,你又看到了什么?透过这些事物,你又看到什么?文字背后,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个要用心去读,就是思考。
师:边思考边写,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但我要告诉你,绝不是一个词能概括了的,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很多。
师:交流一下,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读懂了什么?作者写这些事物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你先念。
生:祖父很勤劳。把勤劳写上。(生板书)
师:祖父光勤劳吗?你写了什么词?
生:祖父很疼爱文中的“我”。(生板书“疼爱”)
生:祖父很有耐心。
师:还有比耐心更确切的词吗?
生:亲切
师:还有比亲切更准确的词吗?
生:祖父很宽容。(生板书“宽容”)
师:还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作者什么?
生:我看出了文中的“我”调皮、天真、可爱,和祖父在一起时很快乐自由。
师:把“自由”写上,把“天真”写上。
生:我看到了园子里生机勃勃。(板书“生机勃勃”)
生:我觉得祖父很慈祥。(生板书“慈祥”)
生:我觉得园子里的动物、人物都是无拘无束的。(生板书“无拘无束”)
生:我觉得文中的“我”很调皮、很有趣。(生板书“调皮、有趣”)
生:我觉得文中的“我”非常活泼可爱。(生板书“活泼、可爱”)
师:大家看黑板,这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这些书上没有,完全是用我们的心去读,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得来的。这是最重要的阅读,不但要看到字面的东西,还要思考字面背后的意思。
师:(走向课堂开始提出问题的男生)刚上课时,你提的是什么问题?
生:“我”在园子里那么调皮,祖父为什么不批评“我”?
师:现在明白了吧?
生:祖父很疼爱“我”。
师:这个词不恰当。
生:祖父是一个慈祥、疼爱“我”的人。
师:最关键的词儿就是不说。
生:宽容。
师:祖父是一个宽容的人,大家看,如果没有祖父的宽容,哪来作者的天真有趣,这是最关键的字。(于老师边说,边在“宽容”“天真”“有趣”三个词语上画圈)
莎士比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同一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这很正常。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心中的祖父也不尽相同,祖父是勤劳的、亲切的、有耐心的、宽容的、慈祥的、关心疼爱“我”的,于老师在最后明确地指出“宽容”这个词才是最关键的,我认为这样的解读是忠于作者的,是忠于文章的主题与中心的,实现了读者、作者、编者的沟通。因为就文本本身而言,总会折射出跨越不同时空的共性,凝聚着永恒性的母题。
虽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感兴趣的是,莎士比亚眼中的哈姆雷特是怎样的?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一种放之于阅读的任何阶段都正确的绝对真理。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叶欣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身先士卒,关心病人,保护同事等,但这些词语都不足以体现叶欣的崇高品质,“舍生忘死”才是她事物精神写照。
解读可以是多元的,没有错与对之分,却有好与更好之别,而真正的阅读则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教学是灵活的,教学也是严谨的,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同时,关注文本的写作背景、关注作者的内心世界,关注文本传达的情感,才能带领学生真正地与作者对话。作为老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法,一个方向的指引是极有必要的。
收获三:保主舍次练习概括
于永正老师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写出了作者的天真、活泼、无拘无束、调皮捣蛋,很有趣。哪件事你最感兴趣?找一找,告诉我。班长先说。
生:一抬头看见……
师:你先说哪件事吧。
生:作者看到黄瓜,吃了几下,然后又去追蝴蝶了。
师:追蝴蝶。再看,哪一件事儿还引起了你的注意?再告诉我。
生: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作者就跟在他后面,种了一个窝,本来想用脚把土踩平,却不小心把种子给踢飞了。
师:种小白菜。
师:还喜欢哪件事儿,这篇课文写了许多趣事,那件趣事儿写得比较具体?
生: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师:这件事儿叫……地?铲地。铲地这件事儿写得真是好极了,而且太具体、太生动、太有趣了。我也喜欢这件事。
概括事件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是个难点,这篇课文写了浇菜、种小白菜、追蝴蝶、铲地、睡觉等几件趣事儿。我们在概括事件的时候,一般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完整地表达“谁在何时何地做什么”,然而,几名同学都没能抓住最主要的意思或关键词句对事件进行提炼概括,语言表述冗长啰嗦,但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炼筛选了主要的方面,舍弃剔除了次要的内容,力求自己的表达变得简洁。而于老师则抓住了最重要的情节,以小标题的形式对事件进行了极为准确、精炼的概括,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王荣生教授说:“学校里的语文知识,不是太多,而是几乎没有。《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语文是百科之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像于老师一样,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解读文本完美地融合,恰到好处、不着痕迹。在练习概括的过程中,于老师给了学生一根思考的拐杖,引导学生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7:53 , Processed in 0.2561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