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6|回复: 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9 11: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课文写了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围绕这节课,我谈谈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一、课题入手,问题导学,感受早年发奋的司马迁。
课文的题目非常清晰地展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凸显出人物的主要精神。如同人炯炯的双眼,文题提纲挈领,引人关注。尤其是“发愤”更是司马迁人格精神最精练最充分的体现。于是,我在全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课文题目”进行纵向、横向的展开,力求在不断深入的品读中,在不断深华的情感中读出“发愤”的内涵,读出“司马迁”这个历史人物的厚重与深意,懂得了人为什么活着,懂得人了精神存在的价值,这是在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中唤醒学生的灵魂深处对于人性真善美的向往。
教学前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书中所讲到的知识,司马迁受到母亲河的熏陶;源于历史故事的感染;受到父亲的影响。而第二个问题,则需要针对文中的重点句子对司马迁的内心进行细致的分析,司马迁受到了酷刑,在当时对他的内心遭到了极大的残害;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忍辱完成了《史记》。通过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说说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了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父亲的嘱托使司马迁与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了父亲临终的嘱托。接着,通过引读“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让孩子谈谈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这个层面对人物的解读立足人物的行为,获得的是一个直观的司马迁形象。
二、紧扣“发愤”,用心感悟,解读发愤著史的司马迁。
    而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发奋。这个“发奋”,非常切合此处对司马迁的描写:振作起来,开始行动。板书很自然地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与课题关键词语的区别,此时,我板书:发愤,并不急于去区分和解释,而是用困惑激发学生对人物更深层面的解读与感悟。我紧紧抓住“发愤”这个中心词,让学生理解“父亲的临终嘱托”。抓住 “飞来横祸”这个词的意思后,又结合资料理解所受的酷刑给司马迁身体、心理甚至一生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教学中,我反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学生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把自己放在文本的对立面上,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是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感受,成为了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其中,朗读也好,想象也好,表达也好,都成了激发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形式。课堂赋予了学生的是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表达心声,激发情感,回味一生伟大的司马迁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师语言,以情促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情节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为此,我设计了煽情的教师过渡语,旨在带领学生进入情节,进入人物的内心!比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而宫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听了我动情的话语,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激动,这时的朗读,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司马迁的内心!因为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们也愤怒了!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此时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让孩子真正品读司马迁的心声,从对“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诠释,从一次又一次的呐喊中感受到司马迁的不屈、坚强、勇敢、顽强、坚定……接着,忧伤而有力的音乐响起,司马迁奋笔疾书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我设计了一组想像型的语言实践:“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通过画面的引导,音乐的充盈,情感的澎湃,想象的深入,渐进的指导,引领孩子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真正理解与体会“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的深刻内涵。此时,司马迁的“忍辱之心,负重之意,坚贞之情”通过文字尽情流泻,溢满课堂,溢满孩子与我的心田。我又抛出了“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此时,你认为司马迁的生命历程还是“残生”吗?”两个足以释放孩子所有理解、体会、感动、震撼的话题,让课堂成为我、孩子、文本、历史共鸣的文字家园、心灵家园。此时,“发愤”这个词语更加关注人物内心与精神世界的深层含义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5-1-4 17:48 , Processed in 0.2166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