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7|回复: 0

转载 《桂花雨》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9 11: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近琦君:《桂花雨》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任志刚

一、概述

《桂花雨》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作者是台湾作家琦君。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此外,又选择了琦君的另外二篇文章,分别是《毽子里的铜钱》《月光饼》。三篇文章都是通过对童年生活的追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三篇文章主题统一,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主题单元,体现了教学由单篇课文到多篇文章的拓展和提升,实现了“走近琦君”的教学期许。

二、教学目标

1.品《桂花雨》,通过朗读、品味、交流,让学生领悟到蕴含其中的摇花乐,思乡情。初步领悟琦君的语言特点、写作风格。
2.聊聊《毽子里的铜钱》《月光饼》,通过交流、朗读的方式,加深对琦君这一类作品的了解,继而达到走近琦君的教学期许。

三、教学过程

板块一:品《桂花雨》,初识琦君

1.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阅读分享三篇文章,哪三篇?——《桂花雨》《毽子里的铜钱》《月光饼》。三篇文章,《桂花雨》是我们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另两篇是课外的。
2.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一篇?有什么感觉?(师:就像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一样,初读一篇文章,总会留下一些别样的感觉,这种阅读的感觉很重要;各有各的喜欢,各有各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实在要好了;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3.真正让我们我们喜欢的文章,只是粗粗一读,然后仅仅对她有点感觉还不够。能不能有更多的收获呢?
4师:我们先从课文《桂花雨》开始,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说说对这篇课文的感觉?师:明白了,一定是蕴含在这段文字背后的挥之不去的快乐。你从哪儿感觉到的?
5.交流,分享阅读体会
6.作者写童年时代摇花这件事,仅仅是向我们传递她的快乐,她的欢笑吗?
通过写童年的这件事就是为了表达浓浓的思乡情。
这个故事难懂吗?文字难理解吗?语言呢?就是用朴实的语言给我们讲童年往事,用朴实的语言传递着真情,一字一句里蕴含了作者的快乐与欢笑。是这样的吗?
出示PPT,齐读。这篇文章作者琦君是怎么说的?(板书)
板块二:聊聊“片段”,再识琦君
1.她的《毽子里的铜钱》《月光饼》,也是这样的吗?快速读一读,找一找。
2.交流:
刚才,我们我们读《桂花雨》主要是品,下面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就聊聊。
《毽子里的铜钱》
预设:学生可能交流第三自然段中老人先后两次给我烤山薯吃。
引导抓第三自然段中的两个“难过”。
师:这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在她心中存着善良,而历经沧桑的老人也同样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所以,在他们相遇后,才能产生这样一段打动人心的真情。
生命中,有了这个烤山薯的老人,有了他的善良之举,才有了琦君的温暖的记忆,才有了打动人心的《毽子里的铜钱》。
文字寻寻常常,朴实无华,但感动到你了吗?
善良的人就是这样的朴实,简简单单话语和动作里,却给了琦君感动于温暖。
3.《月光饼》这篇课文还需要交流吗?我们不品也不聊,我们直接来读,用你朴实自然,又充满深情的朗读。
想起月光饼,便会想起我的童年玩伴,那善良的表姑,想起或酸或甜,或难受或愧疚的童年滋味。若干年以后,当琦君回忆这一段生活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温暖。         
4. 我在想:为什么烤山薯的老人,脸上长满雀斑的表姑会一直存在她的的记忆中,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呢?
就是善良的人,用他们善良的举动温暖着琦君的心灵。今天,我们读到琦君文章,她朴实的文字,以及她朴实文字背后的情感也同样温暖着我们。
板块三:回归“单元”,走近琦君
1.刚上课的时候,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感觉。老师也说,希望通过这节课的交流能有更多的收获。有吗?
她的许多作品都充盈着对故乡的真切记忆和美好情感。
她就是用她惯有的自然清新、朴实细腻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沉浸在她内心深处,一直温暖她心灵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来之中,却又融入浓浓的情。
不仅阅读交流了她的三篇文章,也通过文章走近了她,走近了她的作品。(板书)
2.琦君留给我们的文章很多。像这样追忆童年往事表达思想情感的远不止这三篇。这一切都跟她漂泊的人生经历有关。
1917年出生在浙江温州,1928年迁居杭州,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后又移居美国,一生漂泊。但不管她身在何时、何处,在琦君的心灵深处,永不忘怀的便是童年,是故乡。她说——PPT
“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烟愁》
3.想要了解更多琦君的人生经历,想要阅读她的更多作品,请百度搜索“琦君专题网”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5-1-4 17:56 , Processed in 0.2549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