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3|回复: 0

转载 《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与评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9 17: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点丰学   情思共生——《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与评析 
           张敬义

一、课前谈话,学法引领

师:同学们,对于咱们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大家一定掌握了很多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比如:不动笔墨——

生:不读书。

师: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要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留下圈画、思考的痕迹。还有:读万卷书——

生:行万里路。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突出了读书与实践的重要。既要读有字的课本,更要学会读无字的课本,有时我们也可以说,读万卷书不如——

生:行万里路。

师:行万里路,不如——

生:读万卷书。(众笑)

师:(板书:不如阅人无数)知道什么意思吗?读书很重要,实践也很重要,从别人的身上学习更重要。同学们,我们不妨把刚才的这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自由练习。)

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师:同学们,阅人就是读人,从他人身上获得人生的启迪!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刘老师,并和他一起去放飞一只只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生:(齐)理想的风筝。

点评:“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前张老师与学生的谈话,自然、朴素、有效。看似随机,实则有意。一方面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另一方面给予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回顾与引领。】

二、整体回顾,循“情”而入

师:作家苏叔阳写作本文的时候,不见刘老师已近30年了,但是作者却永远怀念自己的刘老师,他在文中说——(师生齐读)

出示: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呀,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当作者拿起笔来,要把对老师的无尽思念写下来的时候,当年的一幕幕不禁又浮现在眼前。那么,让作者难以忘却的又是哪些事件呢?

(指名说)老师适时板书:谈丢腿

写板书

放风筝

点评:从整体入手,师生共同进入作者的写作时态,和作者一起回想,一起感动,一起入文,师生共同遵循这条情感线路走进课文。】

三、精选内容,悉心指导

1、谈丢腿,一“笑”见神韵

师:一位普普通通有腿疾的教师,几件平平凡凡的小事,却撼动着作家苏叔阳的心,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谈丢腿”这件事上,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想一想: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边读边想,圈画出最让你怦然心动的语句来。

    (学生轻声读文,思考,圈画)

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发现?

生:“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刘老师非常乐观。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其他同学也针对这段文字谈一谈。

生:本来丢了一条腿是不幸的,可他却能“笑”着说出来,可见他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

师:一个“笑”字有魅力,平常表情见精神!

生:我读出了他的智慧,他的腿丢了,深怕学生伤感。他把自己的不幸变成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把同学们逗乐了。

师:有见地!一次“笑”谈,给同学们带来什么样情感变化呢?

生: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

生: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重。

师:再读一读课文中的这段描写,写笑声用了一个“腾”字,写酸涩的感受用了一个“泛”字,这有什么不同吗?

生:“腾”起了笑声,说明刘老师刚才的话太有趣了,大家都被逗乐了,更看得出来他很乐观。“泛”字说明同学们笑过之后,觉得这么好的刘老师腿残疾了多么的不幸,心里难过。

生:同学们理解刘老师,同情刘老师,内心深处敬佩刘老师。

生:“腾”字写出了笑声来得突然,道出了场面的热闹,而“泛”则是慢慢地,想一想之后的,是发自心底的感受!我觉得很准确。

师:爱之深,痛之切。一个 “笑”(板书)字很有神韵,我们可以读出刘老师是那么的坚强,那么的乐观,那么的充满智慧,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更给我们带来了酸楚,更增添了我们对刘老师的尊敬。真是一语打翻“五味瓶”,语言文字就是那么神奇,让我们用心地读一读这一段话。

    (学生自由读文,指名读)

点评:谈丢腿,一“笑”见神韵。问题指向言语的表达,切中关键,且把刘老师的言笑与同学们的表现勾连起来,让学生沉入“一语打翻‘五味瓶’”文字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感受到师生情谊的深厚。】

2、写板书,一“转”扣心弦

师:刚才刘老师的的一个表情,一串话语,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感受,那么“写板书”这件事中打动我们的又是什么呢?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刘老师是如何写板书的?圈画出有关的文字,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逢到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转……”我读出了刘老师爱教育事业,爱学生,宁愿自己受苦。

生:刘老师认为自己和别人一样是健全的人,他用一个健全人的行动面对自己的工作,身残志不残。

师:理解得深!说得好!同学们,这段话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字?

生:转。

师:课文中写用了几个“转”字?

生:5个。

师:课文中说刘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他用圆木撑地,跳跃板书,难不难?(生异口同声:难!)可他逢要板书时,仍要——

(投影出示,师生齐读)

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师:刘老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呀!他只靠着自己的一条右腿,一天要站上好几个小时。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累不累?(生异口同声:累!)可他逢要板书时,仍要——

(再次投影出示上面的文字,师生动情齐读)

师:刘老师这看似平常的一个动作牵动着同学们的心。他的每一次旋转,都会引起同学们激动的心跳。如果你就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此时你最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此时你最想对刘老师说的话(学生挥笔疾书,教师指名表达)

师:同学们,读书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还要往文字的背后想,你们觉得支撑刘老师的仅仅是根圆木棍吗?

生:支撑他的是理想、抱负、乐观、志向。

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认真负责。

生:对学生的热爱。

点评:读书如登山,渐入佳境,品味语言也是如此。张老师引导学生捕捉了一个“转”字,通过刘老师与常人比较,在“难”与“累”的体察中,学生自然感受到同学们心跳的内涵,感受到“撑”的深层意义。】

3、放风筝,一“喊”抒真情

师:从刘老师的一个表情和一串话语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坚强与乐观;从刘老师的一连串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赤诚。看似平常的文字,倾注了作者几多心血;而同学们经过一番用心揣摩,细细咀嚼,于文字的细微处听到了惊雷。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收获的读书,高品质的读书。下面,就请同学们走进“放风筝”部分,走进课文89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圈画出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圈画,批注。)

师:我们来分享彼此的阅读收获好吗?

生:“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刘老师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是他却不愿意失去快乐,可见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师:没错!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刘老师放风筝的时候为什么要故意赛脱手呢?还有,当风筝飞跑时,他为什么不让我们管,而要自己去追呢?他可是个腿有残疾的人呀?

师:读书贵在有疑,你能提出这个问题太了不起啦!请同学们都来想一想。

生:这能看出来他是在向命运挑战,甚至要做一些正常人都没法做的事情。

生:第八节说他不像一个老人,而像个少年。第九节这样写更能看出他有着孩子一样的精神与活力。

师:读书贵在上挂下联。

生:这样的刘老师既像老师,更像朋友,像一个大朋友,更值得尊敬。

生:从“笑着”我读出了他的乐观,从“叫着”我读出了他的忘情,从“蹦跳着”我读出了他忘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

生: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很细致。

师:会学习!你不光关注文章了写了什么,还关注了表达方法。还有吗?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从他的语言我读出他很自信、顽强。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老师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

生:他把自己看成了一个正常人。

生:不,他比正常人做得好,他超越了正常人。

师:刘老师不向命运低头,你是刘老师的知音!这里,我们分明感受到刘老师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残疾。刘老师这一喊,喊出了——

生:得意和满足。

生: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师:刘老师用他那残疾之躯和实际行动,对自己的学生施加了影响。30年过去了,苏叔阳最不能忘记的是刘老师的这一“喊”。至今还历历在目,真可谓是刻骨铭心呢!所以作者怎么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同学们齐读——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呀,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您你……

师:“理想的风筝”到底是什么呢?

生:理想的风筝就是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他要超越正常人,像风筝一样在蓝天上翱翔。

师:正确。同学们再思考,刘老师为什么带领他的学生放飞风筝?

生:他想让自己的学生也像风筝一样在蓝天上飞翔。

师:是呀!刘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他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好老师,他乐观、他敬业,他不向命运低头,他在言传身教,他在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影响他的学生。

点评:在“谈丢腿”“写板书”学习的过程中,张老师注重了一个“导”字,“点”在语言上,“拨”在关键处,学生“意”“文”兼得。在教学“放风筝”的这一环节里,张老师又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问题与困惑,然后展开对文本的深入对话与交流。】

四、整体感悟,“情”“思”共生

师:30年过去了,作家苏叔阳从刘老师身上读出了做人的道理。自由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节,把“他”换成“您”,这种思念的情感就会更浓了。

(生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其实苏叔阳自己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文革期间,他由一个大学教授,一下跌落成了一个伞场的工人。19944月,他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0110月,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但是他和他的刘老师一样仍然坚强而乐观地生活着,写作着。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永远有一只只飞翔的风筝。他在6卷本《苏叔阳文选》的总序中说:(出示)

不管我多么衰弱,

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

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

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摘自《苏叔阳文选》

师:读了上面的诗行,我们知道:刘老师放飞的理想风筝在一直鼓舞着苏叔阳,刘老师凭借着自己的不屈精神与人格魅力,在作者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颗颗乐观的种子,坚强的种子。

师:“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为什么作家苏叔阳在这样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老师?为什么拿起笔来,开头没有直接写回忆的三个故事,而是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请同学们思考这些问题,下节课交流。

点评:公开教学有许多结尾的方式,张老师此处的结尾让学生再次引入了情感和思维的高峰体验阶段,课始的环境描写有没有意义?花未全放月未圆,这是非常美好的境界。阅读教学切忌上满,切忌把所有的问号变成句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保持一直思考的状态才是最好的。因为了有了前面对课文的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并不突兀,学生一定会领略到顿悟的美妙。】

总评:

“精点丰学”是张敬义老师“教学品质”观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鲜明特征,其要义是教师精心点拨、精妙点拨,学生潜心学习、会心学习;其要领是“读”占鳌头,以读见悟;其目标指向为经历一番“丰富的安静”,达成全体的“情思共生”。就本课而言,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遵循一般规律,充分地读悟。明代的胡宪仲说:“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口耳之赘而旋忘之。”读书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重要途径,读书也是学生表达感悟和见解的有效载体。本节课上,张老师留出了大量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为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张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自由读,理解读,探究读,想象读,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可谓是做到了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提高。

2、选择简约内容,精巧地点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张敬义老师善于在教学中抓住主要矛盾,精选内容,精巧点拨,以简驭繁,以少胜多。这篇课文篇幅长、内容丰、信息量大。张老师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到“谈丢腿”、“写板书”、“放风筝”三处细节描写,继而层层剥笋,引导学生聚焦一“笑”、一“转”、一“喊”,激发学生认真敞亮地思、热烈地说、动情地读,使教学渐入佳境。在这种点拨下,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是层次渐进的,是立体的,是扎根的,从词语的品味到对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课文的语言魅力得到了充分地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领悟。

3、追求情思共生——快乐地学习。有品质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收获情趣和理趣,做到“情”“思”并重才是语文品质教学的诉求。该课教学从开始就立足于循着作者的情感思路走进课文,和作者一起感动,一起回忆,在课文的学习中师生共同感动着刘老师的一言一行,被他那坚强、乐观的精神感染,植入作者心田的“理想的风筝”就是那不屈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种子也同样播洒在了我们的心田之中。正是有了“思”的参与,学生才读得更加兴致勃勃,才有了内心真实的感动;正是有了“情”“思”的交织,学生的读书感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才有了持久的动力和张力。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5-1-4 18:11 , Processed in 0.2649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