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0|回复: 0

转载 小学语文有效备课三部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9 17: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有效备课三部曲


张敬义

                  



    著名特级教师李蒙钤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吃透教材才有法。”是呀,钻研教材,吃透文本,精选教学资源,既是备好课的基础,也是上好课的根本。怎样把语文有效备课落到实处呢?我想大致要经历三个过程。

一、浸泡:悉心研读文本

    要想上好课,文本研读是基础。每一篇优秀文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浸泡”是一种通俗的说法,指教师拿到教材能放声读,沉浸其中,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解读文本,读出味道来,用智慧的双眼去寻觅文本的核心价值。

首先,从宏观上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厚重。大凡名家名篇,其作品都有一定的写作背景,了解写作背景,把握好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会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厚重。比如,听一位教师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苏版五上),在学生自学生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醉里吴音相媚好”都有哪些人“醉”?为什么“醉”?学生通过研读教材惊喜地发现:老爷爷、老奶奶因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人居环境而醉;因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而醉;因大儿积极锄草,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拥有勤快、顽皮、可爱的儿子而醉……其实,陶醉的人远不止这些,过路的人醉了,作者醉了,连我们读者也醉了。听到这里我也颇受感动,这位教师不简单呀!课后,我又进一步琢磨,联系爱国词人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和他一生的政治主张,发现这首词所描绘的还不仅如此。南宋地区的人们暂时生活得无忧无虑,和谐安定,但是战争迟早会来的,那时,江西上饶地区会是什么景象呢?这会给人们留下深深的思考。

其次,从中观上整体把握教材,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全面。研读文本应防止“结论先行”,即在阅读课文之前,头脑里先有了该文本内容、形式方面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不是从阅读文本中发现的,而是从教学参考等资料中直接获得的。就此设计教案,浅尝辄止,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每篇课文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讲,研读一篇新课文,要从三个方面思考:写的什么?即通过阅读了解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怎样写的?即弄清作者为了表达这一内容,用了什么方法、技巧;为什么这样写?即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抓住这三个问题,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全面。比如,《谈礼貌》(苏版五下)是一篇结构简明,语言简洁,事例生动,论点精当的浅显的论说文。解读时可以追问:作者写的什么?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怎样写的?先讲故事,然后再讲道理。为什么这样写?一个好例子,胜过一堆大道理。作者选材具有典型性:其一时代不同,有古代人的故事,也有现代人的故事。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需要继承和发扬;其二性质的不同,同是《说岳全传》中的故事,岳飞问路“礼到人心暖”,牛皋问路“无礼讨人嫌”,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其三人物身份不同,有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也有伟人的故事。这就告诉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人人过上美好的生活,不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伟人都应该讲礼貌。

第三,从微观上聚焦关键的词句,使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对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细节描写、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字词有温度,文字知冷暖。仍以《谈礼貌》一课为例,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一不小心在脸上划了一道小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可是周总理只一句话就打消了朱师傅的顾虑。这句话非常神奇,里面肯定有大学问。细读不难发现,从提示语中的一个“安慰”可以读出周总理的宽容;从“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可以读出周总理不光宽容,还把责任全转移到自己身上了;从一句话连用了三个“您”,可以读出周总理对朱师傅十分尊重。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言一句总关情。从简朴的一句话里读出了安慰,读出了尊重,读出了学识,文雅、和气、宽容的周总理的形象在我们心中立起来了。这就是研读文本的大学问,大智慧。

二、漂洗:精心筛选资源

要想上好课,筛选资源是保证。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应着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悉心研读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把自己的阅读所得全部作为教学的内容,要“漂洗”,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保留其洁净之美、简约之美。

一要精选需要积累的词句。语文学习是范例学习。大量的心理语言学的实例证明,流利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来自储存在人脑记忆中以往体验过的大量语言范例。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槐乡五月》(苏版三下),课文的语言如诗般美妙动人。比如,课后第三题的六个叠词“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傻乎乎、甜丝丝、香喷喷”,就值得归类梳理,让学生读读、品品、背背,可以丰富其语言积累,提高其认识事物的能力。再如,文中对称句式的妙用,“‘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两句有声有色,有花有果,有滋有味,值得作为范例让学生积累。

二要精选需要品味的语言。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在以后的阅读中关注语言,主动积极地去思考。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阅读教学不能一味抓情节,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式。比如,“……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槐乡五月》这一段文字直接写花香的词就有六个:“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香海”,足见其香。此外,文中的“省略号”和“浸”字同样让人感受槐花香味之浓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玩一番。

三要精选需要诵读的内容。人民日报社副社长、著名作家梁衡这样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大量阅读还不够,语文学习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将众多的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营养。”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学有所得,须诵读(朗读、背诵)。仍以《槐乡五月》为例,这么美的课文教师可以用煽情的语言激发学生诵读:放眼望去——“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仔细观赏——“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用心聆听——“‘嗡嗡嗡……’‘啪啪啪……’”;用力深吸——“……清香、醇香、浓香……”;赶快品尝吧——“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这样,点燃学生的是富有启迪性的提示语,沉醉学生的是动情的诵读,感动学生的是美妙的意境,丰富学生的是多姿多彩的语言。

    四要精选需要读写迁移的训练点。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必然包括迁移。阅读课不要忘了表达,写作课不要忘了阅读。比如,《孔子游春》(苏版六下)的第二段,作者把大自然比作成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茂密的森林比喻成大自然的长发,把轻风比作成大自然的轻声细语。整段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温柔。其实大自然不仅是大地、森林、太阳、轻风美丽。比如,月亮、河流、山峰等也很美,学习课文中借物抒情的写法,做一次写作练笔,可以发挥想象让学生去写。

三、甩干:用心设计学案

要想上好课,设计学案是关键。“甩干”甩掉的是水分,保留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用心设计学案,要做到“八思”:

首先,设计学什么?怎么学?简单地讲,课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书要让学生读,字要让学生识,词语要让学生解,问题要让学生提,思维过程要让学生说,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一课书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七步:1.把课文至少读三遍,做到一字不错,标上小节号,给生字注音、词语划上横线;2.联系语境或工具书解释3-5个词语;3.试着用一到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4.根据提供的段落起止,试写小标题;5.在课文的天头地尾的空白处试着批注,并尝试解答课后思考题;6.质疑问难。7.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以上自学内容可以放在课内,也可以放在课外。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择其重点检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下一步的学习。

    其次,设计思什么?怎么思?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思维,在思维的参与下,文字背后的东西才能读出来。一是引读性的设问。比如,教学《特殊的葬礼》(苏版四下)可以设问:这个葬礼“特殊”在什么地方?细读课文不难发现至少“特殊”在三个方面:举行葬礼的对象特殊,不是给死去的人举行葬礼,而是给瀑布举行葬礼;参加葬礼的人特殊,有巴西总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有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举行葬礼的对象特殊,还没有消亡,只是奄奄一息。抓住“特殊”,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这篇文章的主旨。二是含义深刻的语句。语文学习有些内容可以“不求甚解”,有些内容则需要深度探讨。比如,《爷爷的芦笛》(苏版11册)一课中强强的历险,其实是爷爷的良苦用心。作者通过文末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得以体现。教学时,可以提供足够的思维变式:山区的孩子应经受什么样的锻炼?农民的孩子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从抽象思维转化为为形象思维。三是值得研讨的问题。比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苏版五上)可以引导学生品评林冲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应该说“让”是林冲的最本质的品格。林冲“躬身施礼”、“起身让座”,是“礼让”;被洪教头奚落、羞辱了一顿,他不但不怒,反而连声说“不敢,不敢”是“忍让”;洪教头掂起棒来,“耍了一阵”,大喝一声:“来!来!”林冲说“请教了”,是“谦让”;一交手,洪教头举起棒“劈头打来”,三五回合后,林冲找了个破绽,却只是“一扫”,洪教头“扑”地倒地,而未受伤,是“宽让”。

再次,设计教什么?怎么教?首先,进行任务导向。目标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可以用问题或试题形式设计指导学生自学的内容,用缓慢而明确的语言给学生发出学习指令,让学生学习。比如,教学《水乡歌》(苏版二上)一课,可设问:第一段写水乡的“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你从哪里发现“水多”?学生自然会关注“千”、“万”、“连”、“处处”等关键词语,去触及语言文字,感受到江南水乡水资源的丰富。其次,教给学习方法。学习不同的文体也有不同的方法。学习叙事性作品,先要把握故事的情节,然后学会把握叙事性作品中描写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进行品味,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第三,启发深度思考。近日,听一位低年级教师教学《春雨》(苏版二下),教师为了让孩子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境,提出春雨“好”在哪里?二年级的儿童竟然能从古诗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一是“好雨”知时节,选择最需要雨的春天落雨;二是“好雨”善解人意,不打扰农民伯伯耕种、休息,白天不下,选择夜间悄无声息地下雨;三是“好雨”富有爱心,下着牛毛细雨滋润万物。第四,积极反馈评价。奥斯特兰德的《超级学习法》一书倡导“用减法来做加法”,即帮助学生消除恐惧,纠正自己的不良形象,建立自信心,有成就感。在课堂上,如何让那些学无兴趣、言无知识、做无能力、争无斗志的学生变得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敢于争论呢?最好的办法是抓住其点滴的成功给积极鼓励,让他们有自信心、成就感,促其从成功走向成功。

最后,设计练什么?怎么练?一要关注基础,注重基础知识的有效积累,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运用基础知识并加以内化。比如,学完杨万里的《小池》(苏版6册),可以设计:夏日,公园里鲜嫩的荷花在水面上刚露出尖端,便有蜻蜓欢悦地飞来立在上面。看着这情景,我不由吟诵道……二要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看似普通的语句、寻常词语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多品味语言。比如,学习《艾滋病小斗士》(苏版五上),可以设计“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有的同学认为句子中的“挺”应当换成“熬”或“挨”,你认为用哪个字好?为什么?三要内化课文本体,融入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人物与事件,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读写迁移。比如,学完《谈礼貌》可以让学生写生活交往中所遇到的人和事,选择一件写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言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5-1-4 17:52 , Processed in 0.2537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