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8|回复: 0

何为“学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8 21: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为“学问”

学问,我们通常认为是博学多才,见多识广,但是,在孔子看来,学问的含义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有知识的人。因为,在他看来,“观过而知仁”,学问不只是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更多地体现在从人生经验,做人做事上去体会。所以,他特别重视对人的内在修养的培养,特别是对一个人“温良恭俭礼”的教化。在他以及他的弟子的讲述中都可以得到印证,比如““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未必之学矣。”“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把孝、信、忠、礼、仁等道德修养提到一切事物的首要位置,即使你是一介白衣,目不识丁,只要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个有学问的人。相反,那些自以为是才高八斗的“大学士”,如果没有达到做人道德的最高标准,那也是个“假人”。

这种注重培养人性之美的道德论述,貌似和如今这个追求高效,关注结果的社会有点格格不入,甚至是背道而驰。通常情况下,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与他身上的财富,权利,智慧等外在光环息息相连,所以有一段时间“大学生卖猪肉”“不在自行车上笑,要在宝马车里哭”等社会热点被推上舆论高潮,甚至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背后反映了一部分国人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严重缺失,不禁引人担忧。物质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实现精神世界的丰盈,相反有时候却滋长了一些歪风邪气,扭曲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孔子最为担忧的社会局面,也是一个社会关系危险的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偶然出现了一些“稀缺现象”,烈日炎炎下依然认真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人们,大山里坚持支教数十年的山村教师,为救落水少年牺牲的大学生,割肝救母的孝顺小伙······这些感人事迹被各路媒体争相报道,我们在感受这些社会正能量的同时,是否想过为什么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却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来教育我们这个社会,也许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些所谓的奉献、坚守、孝顺都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不过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一定要竭其力,量力而行,有时候良好的动机,或者是一种想成为“好人”的念想也是同等重要的。

这时候,有人会说,孔子强调的这些就像“空中楼阁”,我们很难“修炼”到如此境界,就连那个多才多艺的工商界钜子,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的子贡,就以为达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自己的修养已经很不错了。可是,孔子给他“当头一棒”,“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由此可见,孔子对“学问”二字要求极高,不仅仅要“安贫乐道”,还要“富而不骄,待人以礼”,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要做到内心的“极其干净”,除了“饮食男女”外,其他的大抵都要从心底一一铲除。难做到,就不做了吗?如果人人都这样想,那么孔子注定是千年孤独寂寞冷啊,所以,读到这里的我们,要做那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圣人”的知己,“见贤思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当然,在如今这个社会,也要兼顾“学文”。

学问,学问,要边学边问,学做人,学做事,多读诗,多内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5-1-4 18:02 , Processed in 0.2425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