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3|回复: 0

“仁”在何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5 20: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仁”在何处



“仁”贯穿《论语》的始终,无论是做学问,学为政,还是礼仪文化,似乎都与达到“仁”的修养息息相关。其实,为人之道在于如何做到“仁道”,一个人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做到不改其乐,不失其节,也许慢慢就学会了“自处之道”。然而要成为一名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实属不易。

就如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提高师德修养绝对离不开“仁”字,“仁师”是有德性教师的代名词。我也常常会问自己,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该如何为“仁”?在“里仁第四”这一章节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一个真有了仁的修养,眼睛里是没有特别讨厌的人的。这很奇怪,世上一直都存在好人与坏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看到一些不道德的现象,不道德的人,我们的本能反应就是厌恶,鄙夷,或者是提出批评,严厉指责。但是这一切在孔子看来,都不是一个有“仁”之人该做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不道德就“隔离”他,或者是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而应该想方设法去改变他,感化他。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班里的那些“特殊的孩子”。

特殊的孩子不仅仅特殊在学习能力,还有行为习惯,甚至是情绪管理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或者是障碍。其实最令老师头疼的不是一些偶尔出现的突发事件,而是那些长期反复出现的问题行为,每每对待这些孩子,都会有一种无力感。但是,我深知这些问题行为的产生不是某一个原因单方面导致的,而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引发的,所以我不可能奢望一次谈心,一个故事,一节班会,一次家访就能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要允许问题反复出现,甚至要做好“前功尽弃”的准备。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种宽广的胸怀,也就是要具备推己及人的精神。

所以说,当面对“问题学生”时,怎样保持住我们的问责之心至关重要。当要大发雷霆之前,试着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试着从对方的感受出发做出一种教育判断,这事情至于大动干戈的惩罚学生吗?有必要吗?有那么严重吗?当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时千万不要表露出对于他们的厌恶,而应该带着深深的同理之心,因为我们的一切惩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教化他们,而不是为了发脾气。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里仁”需“忠恕”,这也许是我们能理解的“仁”的境界,但一以贯之,会慢慢参透所谓的“夫子之道”。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5-1-4 18:13 , Processed in 0.2440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