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焦虑吗? 提到“数学”,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甚至是恐慌感。这种数学焦虑在孩子们身上也很普遍。在平日的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面对一页练习题或者是一张试卷时会无从下手或者是胡乱填写。好像脑中是一片空白,所学习的知识无法沟通串联,像零散的碎片在大脑中飘荡。这些孩子往往就会被我们定义为所谓的“学困生”。但是,今天读了一篇有关“数学焦虑”的文章,我才猛然发现,是我们对孩子心理特征的不了解才会导致这样的认知错误。 数学焦虑,是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的无助、焦虑、恐惧的情绪。而这一焦虑情绪的产生会抑制大脑工作存储能力,干扰学生的记忆,导致学生逃避数学问题,严重影响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我执教的两个班级中,有部分学生就存在着这样的数学焦虑,特别是情绪极不稳定的小杰,他的数学焦虑最为严重,这就说明数学焦虑和个体的性格也密切相关。 小杰从一年级开始就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些“抵触”。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他在数学学习上产生的连续的挫败感有关。每当我讲完新知,进入练习阶段时,他通常会大笔一挥,在书本上乱写乱画,完全是一副应付了事的姿态。一开始我对于他的这种做法反应比较激烈,但是现实情况是,他会变本加厉,更加肆无忌惮。 我忍不住轻轻地问他:“为什么不认真做题呢?” 他有些气愤地说:“我不会!” 我不会,我当然知道他不会。但是不可能连一道题目,一点思考都没有吧,连最起码的读题也一并否决,这不是自暴自弃,更准确的说是逃避胆怯吗?但是,转念一想,“我不会”这三个字为什么不能理解成为“我想学”呢?如果他能会了,懂了,难道还不愿意动脑筋思考吗? 于是我学着那篇文章中提到的多关注、鼓励和安抚这些有数学焦虑的孩子,给他们一些成功的体验,让逐渐增长的自信心战胜恐慌的焦虑。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对于这些孩子,我的评价标准是要适度放宽的。我很少纠结于他们答案的对错,更多的是关注他们努力思考的痕迹。只要他们能动脑筋想问题,不管能达到什么水平,不管结果有多么“离谱”,我都认为这些都是他们进步的最好证明。 就像李希贵老师说得那样,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教师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那么这束阳光会慢慢驱散他们内心焦虑的雾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