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夹信子二道学校 于 2017-5-23 14:46 编辑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
教育习惯篇:做一名智慧的教育者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一 期盼是更深层的爱 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舌功能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 李元功 “三分教育,七分等待。”教师的期盼、等待也是一种爱,而且是一种更积极的、更深层的爱。 心理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从心底里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鼓励,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心理的满足。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品德的提高。事实上,学生非常尊敬那些期望他们做得更好的老师,教师积极的期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爱心的感召下引起积极的变化。 教师期盼性的行为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期盼性的语言,渗透着教师浓浓的爱,从而使好的学生更加刻苦地学习,也使学困生树立起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勇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强烈愿望,促进学困生不断发展。 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赏识、期盼性的课堂评价能感染激励学生,使学生欣喜不已,也能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知识因为插上了感情的翅膀而变得更有趣味和魅力。成功的体验更激励着学生勇攀知识的一个个高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较快发展,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分析: 魏书生说:"一位负责任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不仅要教给学生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 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且都会为了这个目标做不懈的努力,这名学生的目标是考上清华大学,但他也想到可能不容易达到。孙老师在这个学生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他从书中将一片清华校园里的红叶拿出并强调:他摘了两片红叶,一片给了自己的孩子,一片给了学生。说明老师对他和自己的孩子有同样的期待,这样在学生心中有了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更激发了学生更加努力去学习的动机。在送红叶的时候,老师特意强调了叶子霜打的红叶,并要看学生接红叶的方法,这个叶子代表了老师的期待,学生的理想。"想要"说明孩子对理想的追求,双手去接说明对理想的真诚,老师在这里很好地用自己的期待让学生更加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可以想像老师对自己的期望的信任一定会成为这位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这恰恰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二 威信:教育的潜在动力 教师要有威信,假如没有威信,师生之间不可能有正确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少了有效进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赞可夫 所谓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使学生感到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威信与威严不同,威严往往是靠冷漠、训斥、惩罚树立起来的。如果一个老师只有威严,学生就会成为"两面派":即老师在时规规矩矩,这是压抑出来的;老师不在时翻天覆地,那是渲泻出来的。而威信是靠言行传达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去深入人心的喜欢、敬爱或崇拜。 实践证明,教师要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完美地实现预期的目标,其威信之高低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种要求由有威信的教师提出,学生就容易接受,相反,由威信不高的教师提出,学生就不易接受。 可见,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按受教育的保证。同时,教师的威信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具有非常大的教育力量,因为只有有威信的教师才会让学生喜欢,而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喜欢老师教的学科。据我国学者吕昌顺研究,学生喜欢教师与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相关很密切。一致律达到95%以上;而学生对不满意的教师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都不喜欢程度也有很高的相关,一致律达80%。师生关系良好,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才会明显。才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树立自己的威信。 案例分析: 教师要正确树立自己的威信,应该注意哪些总是呢? 首先,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边柯指出:高度熟练、真才实学、有本领、有技术、手艺高超、实事求是、不辞劳苦--这才是最吸引孩子们的东西。""学高为师",学生最佩服的是知识渊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以下情形:当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钻研不透彻,学生一质疑,教师就不知所措,回答起来模棱两可,这时,学生投来的是"不信服"的眼神;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能结合教学内容谈今论古,就能被学生看成是很有智慧,也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自然能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所以,要树立威信,"学识"两字须牢记在心。当然,学识的获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应该承认每一位教师都接受过多年的教育,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高屋建瓴,左右逢源,才能真正堪为人师。 其次,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树立威信的决定性因素。孟子说:"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乐于奉献,有健康的价值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一个好的教师,不在于他教什么,教多少,而在于他能否点燃学生心灵中那支待燃的火把。 第三,要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具有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的时代特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因此,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所以"爱"成为教育成功的秘决。有些教师误以为要树立威信必须"严"字当头,有人甚至认为鞭打的威胁是唯一制止学生捣乱的前胆。其结果是,不但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反而损伤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另外,还有些人主张在一团和气中求得威信,他们讨好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姑息纵容光焕发,懒得对其进行深层管理,这样的教师虽然和学生的关系也可能是融洽的,但这种人在学生心目中却分量很轻,也并不能真正树立起教师的威信。所以说,"爱"要有度,"严"也要有度,一个好的教师,他应该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因此,教师要真正对学生爱出发,关心他们,严格要求他们,尽可能深入到学生中去,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这样在自己教育教学中才能创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此外,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后进生,不忽视中间生,也不溺爱优等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信服你,敬佩你。如此,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威信也就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了。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六 教育需要严格 教不严,师之惰。 ——宋朝思想家 王应麟 "严格与爱"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严格"是建立在深沉的爱的基础上的,学校教育的师爱中必须包括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耐心教导。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爱护学生。教育好学生的关键是教育者以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真诚去爱他们。"老师的严格也是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是真诚地关心爱护,会更倾心于老师,会更加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和热爱学生是一致的。师爱体现在严格要求之中,不严格就体现不出师爱,名曰爱之,实则害之。要把握好"爱"与"严"的分寸。"严"是"爱"的具体表现,"爱"是"严"的最终目标。通过这样的严格要求,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样的严格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教不严,师之惰",教师的责任意识在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严格要求学生是爱的特殊表现,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真知是在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学生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严格要求既是对学生的学业负责,也是为社会未来负责。 爱不仅仅是无微不至的呵护,更不是随心所欲的娇惯、是非不分的放纵。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过分溺爱优生,对优生的过错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对犯点小错的后进生则严而又严。这样,就会使优生弱化自控能力,品德滑坡,而后进生则因为老师处理问题的不公平而产生反感、对抗情绪,从而对学习及各种活动失去信心。所以,我们要牢记"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学生严爱有加。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七 引导学生相互欣赏 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长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培根 嫉妒既害人又害已。嫉妒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给被嫉妒的人造成很深的心理伤害,同时,嫉妒别人的人自己在精神上也备受折磨,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言:"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 欣赏别人是美德,而这种美德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忽略的。欣赏别人绝不是逢迎与敷衍,专捡别人爱听的话。欣赏别人是一种真诚的赞美,努力地发现他人的长处,并从心里承认它。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这其实是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人们也对能够欣赏他人的做法表示由衷的赞美。 欣赏别人也是一种智慧。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赞美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矫正狭隘自私和嫉妒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学会喝彩、相互欣赏是人性的公正和善良。共同的人性存在于每一个同学的心灵深处,教师唤醒自己,也唤醒学生潜藏着的对于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帮助学生寻找开启心灵的神奇的钥匙,使颗颗心自然沟通、相互理解,把培养好习惯勤务员于更深的层面上。所以,引导学生相互欣赏是培养他们道德分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往频繁而密切,他们共处的时间远远超过与教师相处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比教师更全面更深入,他们之间的相互欣赏可以是全方位的。学生群体相互欣赏不仅弥补了教师对学生优点了解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使得对学生的表扬变成全方位的,同时,也会对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产生极大的推动力,使他们自觉地学人之长,补已之短。 经典案例: 之所以把引导学生相互欣赏看得这么重要,是因为欣赏别人本来就是种美德。它是一种理解和信任,包含了信任与肯定;它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悔过新,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而这种美德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忽略的,每个人都只知道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窃喜和欢呼,对别人则常常冷漠得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 案例分析: 我们应该怎么样引导学生学会相经喝彩、相互欣赏呢?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要能接受生活中有没于自己的别样存在,习惯于听到不同的声音,懂得去接纳别人。 其次,要善于发现别人值得学习的地方,人无完人,大家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纠正别人固然重要,但换一种方式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不仅是对别人的一种鼓励,也是能促进自己的发展。 再次,引导他们要宽容地对待他人成绩,与别人进行良性竞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而不是设法寻找别人的短处和不足,并且多进行自我竞争,从而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 都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对同学平时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及点点滴滴擀步予以肯定,突出的,可集中表扬时再次提出。值得注意的是,表扬应顾及后进学生。教师要着重引导善于发现后进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扬起前进的风帆,使全班同学一起进步,共同提高。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二十一 每天反思一下自己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 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它传承精华,去除糟粕,孕育智慧。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因为思考可以化解矛盾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把握了思考这个工具,在学习与实践中架起一道亮丽的彩虹,方能兼顾理论的验证和扩充,使得实践经验增长。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都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因为思考,才有了诸葛亮审度乱世、力挽狂澜、三分天下的壮举;因为思考,才有了苏轼眼观绵亘、灵思妙笔而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知灼见的人生妙谛……思考支撑起了他们的人生,他们也因思考拓宽了自己的人生。 也正是因为思考,成就了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窦桂梅等一代名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反思是教师积极探究心态的表现,它可以使教师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专家,相信自己才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教学行为和没有深思的教育理念,在反思的过程中,能在理论的水平上有深层的认识,使教师隐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反思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有些教师工作几十年,没什么长进,不在于他没经验,重要的是他不擅于反思,不擅于总结经验。 对探索者而言,反思是一盏明灯,会引导我们避免陷入教条和僵化。 经典案例: 龚春燕,特级教师,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重庆市创新学习中心主任,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学习研究与实践"项目主持人。他在谈起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这样说:"工作21年来,我坚持每天晚上反思一下当天的工作,并且把所思、所感、所得记下来,日积月累,形成了很珍贵的原始素材,多次整理,写了不少的文章。他还笃信孔子的教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总是将思考与读书结合起来,他读书,不是简单地了解别人的观点和见解,还运用思考把人家的观点融会于心,变成自己的。 案例分析: 一、持续不断 将思考变成一种习惯,弥漫于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龚春燕老师工作21年,坚持每天晚上反思一下当天的工作,这是需要顽强的毅力的。 我们身边有不少人,工作几年后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落差:我付出这么大的努力,为什么收获不大?我的良苦用心为什么总不能被家长、被学生理解?我的成绩为什么总不能被校长、同事承认?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了思考,光埋头苦干是不行的,还要学会思考,只有深入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二、读思结合 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单纯地苦思冥想,而是以书籍作为思考的后盾。每年,龚春燕老师都从工资中取出一部分买书或订阅报刊。他藏书5000多册,几乎每天都学习到深夜。所以,学习教育教学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新的信息、观点,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与自己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教育观念、行为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差距在哪里,找出原因及时调整。 三、以写促思 龚春燕老师不仅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还能及时将所思所想写出来,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在大力倡导教育反思的今天,有的老师说:"反思难道非得流于书面形式吗?实际上每个老师上完课后都或我或少进行些反思,只是没有以书面的形式写来而已。有写的必要吗?""很有必要"!停留于头脑里的思考,往往是零碎的、紊乱的,倘若你拿起笔将所思写下来,你就会发现,还需要对自己的思考做一番整理工作,而在这个写作、整理的过程中,又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和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