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87|回复: 17

2017年春第六期业务学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3 14: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夹信子二道学校 于 2017-5-23 14:46 编辑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

教育习惯篇:做一名智慧的教育者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一 期盼是更深层的爱
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舌功能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 李元功
“三分教育,七分等待。”教师的期盼、等待也是一种爱,而且是一种更积极的、更深层的爱。
心理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从心底里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鼓励,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心理的满足。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品德的提高。事实上,学生非常尊敬那些期望他们做得更好的老师,教师积极的期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爱心的感召下引起积极的变化。
教师期盼性的行为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期盼性的语言,渗透着教师浓浓的爱,从而使好的学生更加刻苦地学习,也使学困生树立起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勇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强烈愿望,促进学困生不断发展。
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赏识、期盼性的课堂评价能感染激励学生,使学生欣喜不已,也能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知识因为插上了感情的翅膀而变得更有趣味和魅力。成功的体验更激励着学生勇攀知识的一个个高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较快发展,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分析:
魏书生说:"一位负责任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不仅要教给学生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
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且都会为了这个目标做不懈的努力,这名学生的目标是考上清华大学,但他也想到可能不容易达到。孙老师在这个学生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他从书中将一片清华校园里的红叶拿出并强调:他摘了两片红叶,一片给了自己的孩子,一片给了学生。说明老师对他和自己的孩子有同样的期待,这样在学生心中有了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更激发了学生更加努力去学习的动机。在送红叶的时候,老师特意强调了叶子霜打的红叶,并要看学生接红叶的方法,这个叶子代表了老师的期待,学生的理想。"想要"说明孩子对理想的追求,双手去接说明对理想的真诚,老师在这里很好地用自己的期待让学生更加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可以想像老师对自己的期望的信任一定会成为这位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这恰恰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二 威信:教育的潜在动力
教师要有威信,假如没有威信,师生之间不可能有正确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少了有效进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赞可夫
所谓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使学生感到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威信与威严不同,威严往往是靠冷漠、训斥、惩罚树立起来的。如果一个老师只有威严,学生就会成为"两面派":即老师在时规规矩矩,这是压抑出来的;老师不在时翻天覆地,那是渲泻出来的。而威信是靠言行传达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去深入人心的喜欢、敬爱或崇拜。
实践证明,教师要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完美地实现预期的目标,其威信之高低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种要求由有威信的教师提出,学生就容易接受,相反,由威信不高的教师提出,学生就不易接受。
可见,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按受教育的保证。同时,教师的威信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具有非常大的教育力量,因为只有有威信的教师才会让学生喜欢,而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喜欢老师教的学科。据我国学者吕昌顺研究,学生喜欢教师与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相关很密切。一致律达到95%以上;而学生对不满意的教师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都不喜欢程度也有很高的相关,一致律达80%。师生关系良好,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才会明显。才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树立自己的威信。
案例分析:
教师要正确树立自己的威信,应该注意哪些总是呢?
首先,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边柯指出:高度熟练、真才实学、有本领、有技术、手艺高超、实事求是、不辞劳苦--这才是最吸引孩子们的东西。""学高为师",学生最佩服的是知识渊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以下情形:当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钻研不透彻,学生一质疑,教师就不知所措,回答起来模棱两可,这时,学生投来的是"不信服"的眼神;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能结合教学内容谈今论古,就能被学生看成是很有智慧,也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自然能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所以,要树立威信,"学识"两字须牢记在心。当然,学识的获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应该承认每一位教师都接受过多年的教育,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高屋建瓴,左右逢源,才能真正堪为人师。
其次,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树立威信的决定性因素。孟子说:"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乐于奉献,有健康的价值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一个好的教师,不在于他教什么,教多少,而在于他能否点燃学生心灵中那支待燃的火把。
第三,要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具有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的时代特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因此,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所以"爱"成为教育成功的秘决。有些教师误以为要树立威信必须"严"字当头,有人甚至认为鞭打的威胁是唯一制止学生捣乱的前胆。其结果是,不但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反而损伤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另外,还有些人主张在一团和气中求得威信,他们讨好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姑息纵容光焕发,懒得对其进行深层管理,这样的教师虽然和学生的关系也可能是融洽的,但这种人在学生心目中却分量很轻,也并不能真正树立起教师的威信。所以说,"爱"要有度,"严"也要有度,一个好的教师,他应该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因此,教师要真正对学生爱出发,关心他们,严格要求他们,尽可能深入到学生中去,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这样在自己教育教学中才能创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此外,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后进生,不忽视中间生,也不溺爱优等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信服你,敬佩你。如此,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威信也就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了。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六 教育需要严格
教不严,师之惰。 ——宋朝思想家 王应麟
"严格与爱"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严格"是建立在深沉的爱的基础上的,学校教育的师爱中必须包括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耐心教导。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爱护学生。教育好学生的关键是教育者以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真诚去爱他们。"老师的严格也是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是真诚地关心爱护,会更倾心于老师,会更加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和热爱学生是一致的。师爱体现在严格要求之中,不严格就体现不出师爱,名曰爱之,实则害之。要把握好"爱"与"严"的分寸。"严"是"爱"的具体表现,"爱"是"严"的最终目标。通过这样的严格要求,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样的严格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教不严,师之惰",教师的责任意识在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严格要求学生是爱的特殊表现,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真知是在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学生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严格要求既是对学生的学业负责,也是为社会未来负责。
爱不仅仅是无微不至的呵护,更不是随心所欲的娇惯、是非不分的放纵。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过分溺爱优生,对优生的过错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对犯点小错的后进生则严而又严。这样,就会使优生弱化自控能力,品德滑坡,而后进生则因为老师处理问题的不公平而产生反感、对抗情绪,从而对学习及各种活动失去信心。所以,我们要牢记"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学生严爱有加。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七 引导学生相互欣赏
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长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培根
嫉妒既害人又害已。嫉妒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给被嫉妒的人造成很深的心理伤害,同时,嫉妒别人的人自己在精神上也备受折磨,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言:"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
欣赏别人是美德,而这种美德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忽略的。欣赏别人绝不是逢迎与敷衍,专捡别人爱听的话。欣赏别人是一种真诚的赞美,努力地发现他人的长处,并从心里承认它。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这其实是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人们也对能够欣赏他人的做法表示由衷的赞美。
欣赏别人也是一种智慧。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赞美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矫正狭隘自私和嫉妒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学会喝彩、相互欣赏是人性的公正和善良。共同的人性存在于每一个同学的心灵深处,教师唤醒自己,也唤醒学生潜藏着的对于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帮助学生寻找开启心灵的神奇的钥匙,使颗颗心自然沟通、相互理解,把培养好习惯勤务员于更深的层面上。所以,引导学生相互欣赏是培养他们道德分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往频繁而密切,他们共处的时间远远超过与教师相处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比教师更全面更深入,他们之间的相互欣赏可以是全方位的。学生群体相互欣赏不仅弥补了教师对学生优点了解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使得对学生的表扬变成全方位的,同时,也会对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产生极大的推动力,使他们自觉地学人之长,补已之短。
经典案例:
之所以把引导学生相互欣赏看得这么重要,是因为欣赏别人本来就是种美德。它是一种理解和信任,包含了信任与肯定;它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悔过新,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而这种美德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忽略的,每个人都只知道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窃喜和欢呼,对别人则常常冷漠得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
案例分析:
我们应该怎么样引导学生学会相经喝彩、相互欣赏呢?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要能接受生活中有没于自己的别样存在,习惯于听到不同的声音,懂得去接纳别人。
其次,要善于发现别人值得学习的地方,人无完人,大家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纠正别人固然重要,但换一种方式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不仅是对别人的一种鼓励,也是能促进自己的发展。
再次,引导他们要宽容地对待他人成绩,与别人进行良性竞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而不是设法寻找别人的短处和不足,并且多进行自我竞争,从而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
都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对同学平时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及点点滴滴擀步予以肯定,突出的,可集中表扬时再次提出。值得注意的是,表扬应顾及后进学生。教师要着重引导善于发现后进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扬起前进的风帆,使全班同学一起进步,共同提高。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二十一 每天反思一下自己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
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它传承精华,去除糟粕,孕育智慧。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因为思考可以化解矛盾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把握了思考这个工具,在学习与实践中架起一道亮丽的彩虹,方能兼顾理论的验证和扩充,使得实践经验增长。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都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因为思考,才有了诸葛亮审度乱世、力挽狂澜、三分天下的壮举;因为思考,才有了苏轼眼观绵亘、灵思妙笔而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知灼见的人生妙谛……思考支撑起了他们的人生,他们也因思考拓宽了自己的人生。
也正是因为思考,成就了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窦桂梅等一代名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反思是教师积极探究心态的表现,它可以使教师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专家,相信自己才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教学行为和没有深思的教育理念,在反思的过程中,能在理论的水平上有深层的认识,使教师隐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反思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有些教师工作几十年,没什么长进,不在于他没经验,重要的是他不擅于反思,不擅于总结经验。
对探索者而言,反思是一盏明灯,会引导我们避免陷入教条和僵化。
经典案例:
龚春燕,特级教师,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重庆市创新学习中心主任,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学习研究与实践"项目主持人。他在谈起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这样说:"工作21年来,我坚持每天晚上反思一下当天的工作,并且把所思、所感、所得记下来,日积月累,形成了很珍贵的原始素材,多次整理,写了不少的文章。他还笃信孔子的教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总是将思考与读书结合起来,他读书,不是简单地了解别人的观点和见解,还运用思考把人家的观点融会于心,变成自己的。
案例分析:
一、持续不断
将思考变成一种习惯,弥漫于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龚春燕老师工作21年,坚持每天晚上反思一下当天的工作,这是需要顽强的毅力的。
我们身边有不少人,工作几年后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落差:我付出这么大的努力,为什么收获不大?我的良苦用心为什么总不能被家长、被学生理解?我的成绩为什么总不能被校长、同事承认?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了思考,光埋头苦干是不行的,还要学会思考,只有深入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二、读思结合
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单纯地苦思冥想,而是以书籍作为思考的后盾。每年,龚春燕老师都从工资中取出一部分买书或订阅报刊。他藏书5000多册,几乎每天都学习到深夜。所以,学习教育教学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新的信息、观点,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与自己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教育观念、行为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差距在哪里,找出原因及时调整。
三、以写促思
龚春燕老师不仅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还能及时将所思所想写出来,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在大力倡导教育反思的今天,有的老师说:"反思难道非得流于书面形式吗?实际上每个老师上完课后都或我或少进行些反思,只是没有以书面的形式写来而已。有写的必要吗?""很有必要"!停留于头脑里的思考,往往是零碎的、紊乱的,倘若你拿起笔将所思写下来,你就会发现,还需要对自己的思考做一番整理工作,而在这个写作、整理的过程中,又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和深刻。

发表于 2017-6-2 10: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庆君 于 2017-6-2 10:48 编辑

      平时,我们对“习惯”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在学校里天天给学生讲“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好习惯,然而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我们也应该养成好习惯,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清醒的意识到:常常,有一些习惯,我们不以为然。这些习惯往往超出了个人的意义,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给学生带来种种影响或伤害;有一些事情,我们做着、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怎么样”。然而对于教育者,这些事情因为联系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与拷问。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所传递的应是一种规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 13: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我想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入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教师的,也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 15: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比其他任何人群都更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与时俱进的成长,没有素质的提高,就很难完成自己的使命,学习是教师实现成长的主要途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教师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献给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养成学习的好习惯,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积小善为大善,积小能为大能,孔子就曾经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教师向周围的人学习固然能够汲取营养,增长经验,而向学生学习更能拉近距离、沟通感情。我们说教师不是万能的,所学知识肯定也是有限的。可使学生不同,学生都在发展变化,况且每个学生都各有所好、各有所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果教师能够以孔子为先例,只有这样,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6 07: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节决定成败,好的习惯成就精彩人生。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一种行为如果长期下去,就会成为习惯;而好的行为一旦坚持下来,就会成为一种好习惯。不管是在教育教学还是在学习生活上,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长期坚持。要养成这100个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但我坚信只要能明确目标,并踏实走好每一步,即使还在努力的过程中,也一定能感受到好习惯给我们带来的触动和促进。播下一个好的行为,必将收获一个好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14: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时,我们对“习惯”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在学校里天天给学生讲“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好习惯,然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应该养成好习惯,对于这一点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常常,有一些习惯,我们不以为然。然而作为教师,这些习惯往往超出了个人的意义,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给学生带来种种影响或伤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们做着、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怎么样”。然而对于教育者,这些事情因为联系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与拷问。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所传递的应是一种规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是不是每次都不拖堂;我们要求学生团结友爱,自己是不是对每个学生都公正;我们要求学生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我们是不是能主动问候学生……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细节,其中的内涵我们又深知多少。都说育人必先育己,非凡即平凡之坚持,教师同样需要寻求自我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而只有自觉养成并坚持好的习惯,才能在平凡的职业中创造不凡的业绩。因为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终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尤其是教师的习惯,它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相对一致的教育行为方式。一个教师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展开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处理和同事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都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当这种行为方式延伸到各种新的教育情景中,延续到各种教育环节中之后,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就像隆隆的列车,顺着已有的轨道行驶;它会自发地引导我们的感觉、观念和行动。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养成,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就要使它养成习惯。”无论从学习到工作,从为人处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出能力,好习惯出效率。而坏习惯是一个人身上藏不住的缺点,是人潜能发挥的大敌。因此,我们要不断培养好习惯。但习惯不是一时养成的,更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要想做到书中所述,要花费一定的心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07: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这本书值得我们多次细细翻阅,它旨在提高教师良好习惯、造就和培养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现代新型教师。以上就是我在书中看到,并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习惯。从中我明白了我将以饱满的精神去面对每一天,我将在每天睡觉前回顾一天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尽量做到最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9 10: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的严,是在爱的基础上,以关爱学生的心灵为重。严厉批评以后,一定要讲清道理,再加以适当的勉励。使学生明白,老师针对的,是他的错误;而且,老师是相信他能改正错误,成为好学生的。如此,学生有“前途、有信心,不会对老师的批评满怀怨恨。这才是批评学生而不伤害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0 08: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教师更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并把它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教师要使自己具备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学生,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学生的行为和语言。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宽广的、聪明睿智的人。教育学生过程是一个指导学生,修正学生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命令指挥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3 14: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也是充分展示教师魅力的舞台,追求有魅力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共同的愿景,教师需要通过其良好的习惯不断增加其教学魅力,才能激发学生去赞叹、仰慕、并主动聆听其教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6 09: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魅力的教师,必定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地张扬自己的特长,展示与众不同的个性色彩,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或风趣幽默的诙谐型,或收放自如的潇洒型,或严谨踏实的治学型,或涉笔成趣的作家型,或学富五车的博学型。可以说,一百个成功的教师,就有一百种鲜明特色的个性魅力。比如,上课时,面对学生,有的教师那声音,甜美悠扬的,抑扬顿挫的;有的教师那眼神,温柔慈祥的,蕴籍深邃的;有的教师那手势,遒劲有力的,舒畅优雅的;有的教师那语言,慷慨激昂的,妙趣横生的……。凡听过倪老师上课的人,都被他那恢弘的气势,辞赋般的语言所折服,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着了魔似的迷恋上他的课,被他带进那充满诗意的、童话般的语文世界。可以说他的课堂教学是鲜活的,充盈着灵性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激情、智慧、灵感、创造都在这个对话中迸发出来了。总之,每一个教师都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德”生威,以“才”生魅。热爱学生,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疑学生所疑。以高雅的“品格”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以馨香的“品德”去扣击学生的心扉,以楷模形象去赢得学生的敬仰和尊重,教出自我的风采,展示自我的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6 09: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的魅力源于内涵。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打造教师魅力的保证。绝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一个人学习的速度小于社会前进的速度,你就是退步者;一个人学习的速度只有大于社会前进的速度,你才可能进步。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在不断地阅读、学习、思考中促进自身精神的发育。

  登高才能望远,只有肚里有货,才有教育的本钱,教师只有让“肚中之货”日趋壮大,才有“生命”的产生,才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今天的教师不仅仅只是“园丁”,不仅仅具有“一桶水”,而是拥有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引导学生不停顿地走向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6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区别也在于习惯,习惯影响着教师的一生,好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成为优秀教师成功的基石。身为教师,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去获取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应该看到在争取教育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其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教育习惯能培养出教师良好的教育性格。“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好习惯将对我一生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8 15: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简单的试验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让别人观察你一会儿,然后描述你行为的每一个细节,不多时你就会很烦躁,并且会产生恐惧感,尤其是对细节的描述被放大和反复的时候。人性都一样,没有人会愿意生活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下面。有时,过度的能量投注将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8 15: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允许学生比自己强,作为老师要克服的是面子意识。在中国这个面子观念极强的文化环境里,要克服面子需要,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有难度的,但不是不可能的。之所以学生的“比我强”会威胁到老师的面子。是因为老师将学生的强弱与老师的弱强作了一个线性因果的链接,从而使二者对立起来了。破除的办法就是你要明白,学生和你之间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并且,你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一点:学生的成功是你的工作的一个成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4:51 , Processed in 0.3104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