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舞蹈·生命·诗人
那不过是一只无名的小鸟,它凭什么也能够进入这永恒的诗歌?这不是我们会摆上来讨论的问题,不过,诗句总能够适当地提醒我们注意到这些微妙的事实。连接两个主题的诗歌意象是“毛虫与蝴蝶”(一个毛茸茸的家伙),我在好首诗前,引进了另一首小诗: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之辈? 这就有了我们一对!可是别声张! 你知道,他们会大肆张扬! 我是无名之辈,是那只偶然从诗句里默默走过的小鸟,而孩子们呢?自然是同样不起眼,也许更不起眼的小小的毛茸茸的家伙: 一个毛茸茸的家伙,没有腿脚 奔走,却胜过寻常步履! 像天鹅绒的,是他的面容, 他的肤色,暗褐! 有时,他住在草丛! 有时,高在枝头,从那里 穿一身长毛绒外衣 跌落在过路行人身上! 这一切,都在夏季, 但是当凉风惊动丛林居民, 他搬进锦缎的宅邸, 摇头晃脑,引线牵丝! 然后,比贵妇人更俏丽 出现在阳春时节! 每一个肩头一片华羽, 认不出往日形迹! 有人,那些自称科学家的人, 叫他鳞翅目幼虫! 而我!一个默默无名的诗人, 我算什么,却道出蝴蝶 有趣的秘密! 这是一首关于“毛毛虫变蝴蝶”的“叙事诗”,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懂。但是这并非不需要注意一些必要的技巧,以及点一点诗歌的关键处。事实上,最后两句诗原来是这样的: 有人,叫他鳞翅目幼虫! 而我!我算什么, 却道出蝴蝶 有趣的秘密! 改诗把诗人原来含而未发的原意作清晰地点明,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清晰地感受到这首诗的“诗人视角”,让学生感受,但不向学生道明“诗歌视角”与“科学视角”之间的张力。 当时,这首诗的教学也是颇有意味的。这是马玲老师记录的几天前徐子晶(子夜星空)上这首诗时的情景: 当孩子们用饱满的声音,充满向往地读完《有另一片天空》后,子晶幽默地说:“昨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有羽毛的东西’,知道了原来它是——” “希望!”孩子们会意地笑着。 “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毛茸茸’的家伙,”子晶故意放慢了速度,故作神秘地说,“猜猜它是谁?” 孩子们又乐出了声,更期待地看向大屏幕,要学的新诗,已经在那里了。 一个毛茸茸的家伙,没有腿脚 奔走,却胜过寻常步履! 像天鹅绒的,是他的面容, 肤色,暗褐! 子晶让孩子们自己先读读,然后猜猜:这个毛茸茸的家伙,会是谁呢? 孩子们兴致盎然地读着,猜着,“毛毛虫”,“小鸟”,很多孩子情不自禁脱口出声,也有些孩子还在琢磨着,呵呵,这些正是子晶的“预谋”啊,她让孩子们说开去,却不作评判,等孩子们想不出别的时候,她又给了一些提示,并同时给出诗句:“这个毛茸茸的家伙越长越大了呢,你看,它住这里呢——” 有时,他住在草丛! 有时,高在枝头,从那里 穿一身长毛绒外衣 跌落在过路行人身上! 哈,这一下又热闹了,孩子们读啊,猜啊,不亦乐乎,有的人坚持“毛毛虫”,有的人说“小鸟”,还有的说“蒲公英”、“苍耳”、“大雁”……同样,子晶不揭示谜底,接着出示下一节诗句,继续把学生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它又长了一段时间,到底是啥东西呢?” 这一切,都在夏季, 但是当凉风惊动丛林居民, 他搬进锦缎的宅邸, 摇头晃脑,引线牵丝! 哈哈,一看到“摇头晃脑,引线牵丝”,马上学生又转向了,“蚕!”十四个孩子马上脱口而出,迅即有同学又变了,“是蝉,知了!”马上大家都摇头,蝉怎么能“引线牵丝”呢?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大家期待的眼光中,子晶把第四节显示在大屏幕上: 然后,比贵妇人更俏丽 出现在阳春时节! 每一个肩头一片华羽 认不出往日形迹! “哦,毛毛虫!” “不是,小鸟!” …… 在猜诗过程中,PPT上只有诗句,而当确认这是毛毛虫到蝴蝶的经历后,PPT上的伴随着各段,出现了逐渐成长的毛虫、蛹、蝴蝶。 儿童课程有一个总名,叫“毛虫与蝴蝶”,为这五个字,现在它们有了绘本《肚子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我的自传体《天虫》,以及狄金森的这首妙诗《一个毛茸茸的家伙》。它们和安徒生著名的童话《丑小鸭》一样,讲述的是青蛙变王子的神奇,于是,我又选读了一首新诗,为孩子们。不过这首诗放在前一首诗之后,似乎只是一个注脚,理解起来并无困难: 我戴上王冠的一天 日子,一如往常- 直到加冕完成- 之后,才显得异样- 我成长,一切平凡- 但是当那一天降临 我和它,装扮一新 同样庄严 ——狄金森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这八个为儿童课程所写的字,现在已经超越出原来的界限,运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我们也同样是未雕塑完成的生命,同样是在捏塑着生命的每一天,直到它在死亡之前最后成形。而在最初的四天里,马玲老师同样把这个理念,带给了棉种场的孩子们: 我想捏塑一天 好像它是首诗 接着调整韵脚 强调我的原因 接着确定型式 琢磨它的光亮 让它会合其他同伴 群聚在爱的房间里 诗人写诗,画家画画,农人耕作,而我们在教室里同样辛劳勤奋。而我们生活着,最高的境界,也就是把每一天当成一首诗,每一生视为一首永恒寻求的诗中之诗。于是,我请孩子们用不同的角色,把这首诗读了两遍,而在两遍之间,插入了马玲老师当初送给他们的狄金森的秘密日记:“一旦完成一首诗,我觉得放下了一个负担。晚上诗句常会吵醒我,韵脚在我脑中走动着,文字占领我的心。接着我就能明了世界所不知道的,那是爱的另一个名字。” 后面一首,是一首跳跃性极大的诗—— 我不会用脚尖跳舞—— 没有人传授我技艺—— 但是我的内心深处,时常 感到一阵欣喜: 如果我有跳芭蕾的知识—— 我将到各地去应用 以绝妙的旋舞使舞剧团失色—— 使杰出的女演员发疯。 纵然我没有华丽的服装—— 头发上也没有小卷, 不会单足跳向观众,像小鸟 一只脚在半空虚悬, 不会让我在绒球中被举起—— 在雪白的轮中转动 直到从舞台上消失,满堂轰鸣 要求再来一次的喝彩声—— 也没有任何人知道我懂得 我说得轻松的这门技艺—— 也没有一张海报对我吹捧—— 仍会像歌剧院,座无虚席。 对于成年人,要理解这首诗并不困难,但是如何向孩子们呈现这首诗呢?在这时候,解释往往是无力的,因为已经懂得的那部分其实无非解释,而困难的那些部分,又极难解释。 于是,和《亲爱的三月》一样,我们仍然采取了“加注”法,不过,这次加注的更多: 我不会用脚尖跳舞—— 没有人传授我这门技艺—— 但是我的内心深处,时常 感到一阵欣喜: 像是我站在内心的舞台, 上演着同样精彩的一幕。 如果我有跳芭蕾的知识—— 我将到各地去应用 以绝妙的旋舞使舞剧团黯然失色—— 使杰出的女演员嫉妒得发疯。 但是此刻 纵然我没有华丽的服装—— 头发上也没有小卷, 纵然我不会单足跳向观众, 像小鸟那样轻盈 轻盈地用一只脚在半空虚悬, 或者让自己旋转如绒球 在旋转中被舞伴轻轻举起—— 就这样在雪白的轮中转动 直到我的身影从舞台上消失, 只剩下观众满堂轰鸣 响起要求再来一次的喝彩声—— 但是此刻 我难道不是身着词语的华裳丽服, 让诗句单足跳动,像小鸟(那样轻盈) 让意象旋转出迷丽的色彩 让节奏明快如舞蹈 押着奇特的韵脚 直到最后一句戛然而止 只剩下我的读者和听众 在诗句的余音中静静地响起共鸣—— 只是现在 还没有任何人知道我懂得 我说得轻松的这门技艺-- 也没有一张海报对我吹捧-- 但我会仍然坚信,总有一天, 诗歌的殿堂里会上演我的演出 到那时,就像是在歌剧院,座无虚席。 在原诗中,只有芭蕾舞演员的意象在舞动,但它如何成为写诗的比喻与象征?所以上面这一段全系加注上去的语句,我们可以说,是比较传神地传达了狄金森创作好一刻的内心情感的:“但是此刻/我难道不是身着词语的华裳丽服,/让诗句单足跳动,像小鸟(那样轻盈)/让意象旋转出迷丽的色彩/让节奏明快如舞蹈/押着奇特的韵脚/直到最后一句戛然而止/只剩下我的读者和听众/在诗句的余音中静静地响起共鸣——”并且在最后,我们替她道出自己对诗的信心:“没有任何人知道我懂得/我说得轻松的(写诗)这门技艺—/没有一张海报对我吹捧—/我会仍然坚信,总有一天,/诗歌的殿堂里会上演我的演出/到那时,就像是在歌剧院,座无虚席。” 这样加注后的效果如何?在为每一页添加上美轮美奂的芭蕾舞剧照之后,当马玲老师读完加注版诗歌: 真的无法言说这种感觉,整个教室里静悄悄的,连窗外的春天也仿佛屏住了呼吸,听我就这样,将一座诗歌殿堂里上演的“绝妙旋舞”缓缓送出—— 安静,有如神在。 少顷,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深吸一口气,转过目光,是他——刘豪,他的眼睛里,正和我的内心一样,流淌着同样的感动。我们,在诗句的余音中静静地共鸣。 接着,我又请全班同学把解释过的诗句,再一起读一遍,加深理解。孩子们读得真好。 然后,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理解,再回到原诗吧,再轻轻地自己读一读,品一品吧,而你,将会发现有更多的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东西—— 加注法能够帮助我们从文本细处理解诗歌,而补充背景法则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诗歌。这次我画蛇添足,又添上了几句他们未读过的狄金森的诗句: 这是诗人,就是他 从平凡的词意中 提炼神奇的思想- 从门边寻常落英 提炼精纯的 玫瑰油上品- 可惜,我没有来得及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落英,什么是玫瑰油,但相信孩子们大体上还是能够理解吧。 希望·歌唱·母语
四年级的孩子们,对“希望”这样的词语其实还并不能真正地理解。但是,他们会由衷地喜欢这样的词语的明亮的光泽与明艳的色彩。《“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这首诗是我在上一周教给孩子们的,这首诗,并不容易理解: “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它栖息在灵魂里——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永远,不会停息—— 在暴风中,听来,最美——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它甚至能窘困那温暖着 多少人的小鸟—— 我曾在最陌生的海上—— 在最寒冷的陆地,听到—— 它却从不向我索取 些微的,面包。 当时我让学生自读之后,大家至少明白,这里诗人把希望比作了小鸟,栖息在灵魂里。但是,另外的含义,就只能蒙蒙胧胧地感受,却不太能够把握。于是,我出示了添补后的诗歌: “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它就像小鸟,栖息在灵魂里—— 它唱着没有歌词的歌曲—— 它的歌唱永远,不会停息—— 希望的歌声在生活的暴风中,听来,最美——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生活的风暴—— 它甚至能窘困希望——那温暖着 多少人的小鸟—— ——因为风暴太残忍,让希望落空,化成绝望 我曾在最陌生的海上—— 在最寒冷的陆地,听到——听到希望小鸟为我而歌唱 而希望的鸟儿,它却从不向我索取 些微的,面包。 但是,这虽然把所有诗句的困难“化解”了,却仍然缺乏足够的“形象”。于是,我又把他们在上一天刚刚学习的描写残疾人的课文《番茄太阳》编织了进去: 老师: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它甚至能窘困那温暖着 多少人的小鸟—— 学生: 那年,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 老师: “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它栖息在灵魂里——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永远,不会停息—— 在暴风中,听来,最美—— 学生: 那女孩5岁左右,是个盲童。 女孩安静地坐着,说话声音细细柔柔,特别爱笑。 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 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 老师: 我曾在最陌生的海上—— 在最寒冷的陆地,听到—— 它却从不向我索取 些微的,面包。 学生: 那个正午我坐在窗口,看城市满街的车来车往,眼前总浮现出明明天使般的笑脸。如同一轮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上面学生所读的,正是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当师生的声音相互交织的时候,孩子们惊讶地发展,原来课文与晨诵,也实现了相互编织。同时理解这两个事物,比理解单个事物更容易,更丰富,也更深邃。 而好的诗歌,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能够给人的灵魂,以某种深刻的鼓舞与激励。于是,我又补充了几句新诗,作为上面这首诗的余音: 殉理想的诗人,不曾说话- 把精神的剧痛在章节中浇铸- 当他们人间的姓名已僵化- 他们在人间的命运会给某些人以鼓舞 ——狄金森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知更鸟,都是毛毛虫,都是书写自己诗歌的诗人——都可以是。但是,你若希望自己是,那么,你就得“捏塑每一天”,“不停地歌唱”: 我要不停地歌唱! 鸟儿会超越过我 向更黄的气候飞行—— 每一只都有知更鸟的抱负—— 我,有我的红胸脯—— 我有我的音韵—— 晚了,要在夏季占一席位 |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5-1-15 16:41 , Processed in 0.18459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