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我们曾经有过伟大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传统,千百年来,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曾经把我们的祖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们拥有完全相同的语言,而这些语言也有着相似的解释:礼、仁、智、义、勇、孝悌……。在对于这些共同经典的解读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体系与思想基础。 而在数十年前,我们还曾有过一个短暂的共读历史,通过共同阅读马克思主义学说,一个民族又一次拥有新的共同语言。 我们提起这些,并不是緬怀失落的过去,更不是提倡大家把四书五经或者某部哲学经典当成是我们这个时代共同语言的惟一来源。只是从历史身上我们不得不看到事实本身:只有拥有共同语言、共同经典的民族才是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不是聚焦在一起的人群;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 没有共同价值共同愿景的一群人严格来说称不上一个真正的社会,更谈不上是一个共同体,那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这个“群众”的“众”字,也就是“乌合之众”的“众”字:。在最初的时候,它是一个日字下面的一群人,意味着大家在同一个太阳(象征共同的神话、光辉与价值的太阳)下生活的人群。后面,上面的太阳讹变为“目”字:。再演化为其中的一个“人”在上面:众。 众字的演变是不是意味着,共同的价值变成了某个个人的意志,人们在这样的意志下汇聚在一起?这个只能是我们的猜测,但无论如何,一个称得上真正的“众”的人群是应该有共同的太阳或者共同的英雄的,原子般和沙砾般的个体聚在一起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 时代过去了,共同的价值已经不可能再由谁来强制规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真的只能听任共同的语言慢慢丧失,听任共同的价值、标准逐渐地从我们生活中消失?听任一个历经苦难而好不容易又开始走向复兴的民族成为一群乌合之众? 是的,许多迹象表明一切并不令人乐观,正如安·兰德所言:“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人性的伟大为何物,心中也没有具体的形象,那么要保留对生活美好的幻想是很困难的。每天,当你阅读当天的报纸标题时,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猥琐,距离希望越来越遥远。如果你转向现代文学,想从中找到一些人性美好的东西,却往往发现那里面尽是些从三十岁到六十岁不等的罪犯。”(安·兰德《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 但是我们坚信我们仍然大有可为。我们仍然有力量从过去的岁月里,从人类的文明史上,从民族的发展史上找到我们共同的神话,共同的英雄,进而形成共同价值与标准。并用那些高尚的标准来使未来的人们从平庸的偶像崇拜中挣脱出来。 现在,大多数理智的人已经认同自己既是某一民族子孙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传人。但是,事实上因为另外的因素,我们并没有能够成为真正的承担共同命运的一家人,——贫富悬殊,东西部差距的持续加剧,使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我们共同的社会已经被偷走了!事实上,我们被金钱所左右,被流俗和传媒所左右,分成了富族与贫族,分成了东部与西部。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希望努力缩小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的差距。 现在,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我们整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都令人忧虑。有调查表明,我国国民阅读率呈持久下降态势。目前,中国人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 在所有阅读匮乏的重灾区中,西部儿童的阅读状况相对是最为恶劣的,引发的问题也更为严重。许多原本善良天真的孩子,在应该大量阅读的时期没有得到阅读的滋养,又过早地步入社会,面对着社会的一些残酷和世俗,善良的天性很快地被扭曲,这其实也是大量“马加爵”涌现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许多西部老师至今还认为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这使本来就贫瘠的西部儿童阅读雪上加霜。 我们想像一下三种未来: 一种乐观的前景,是今天通过父母和当地政府、学校的努力,东部发达地区的儿童顺利地在他们的童年晨诵了许多美妙的诗歌,阅读了许多美妙的童书,写下了他们美丽的童年生活,开展了丰富的艺术、体育、公益活动,在《小王子》、《彼得潘》们的保护下,在桑桑和杜小康们的陪伴下,他们成长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但与此同时,西部的儿童却因为历史的原因,因为经济的原因,因为人们的冷漠与短视的原因,他们的童年没有这些最能够丰富心灵的营养品,没有与同伴或者老师、父母分享与交流的快乐,没有能够愉悦他们身心的活动,而只有凶杀与言情的电视,和明星们的绯闻。当这两股潮流在未来的某一处汇合的时候,我们能够想像一个怎样的明天? 还有一种悲观的可能,是应试教育最终战胜了我们的一切努力,在应试教育摧残身心之后,在拜金主义大潮扫荡文化过后,在未来高耸的林立水泥与玻璃大楼之间,虚无的一代将像互不相关的沙粒一样存在于未来。 当然,我们还可以拥有第三种未来,那就是通过新教育人——以及所有和我们有相同志向的人们——的卓绝努力,我们让所有的孩子们共同沐浴于美妙的诗歌里,共同陶醉于神奇的童话里,共同生活在伟大的历史与神奇的科学世界里,沿着彩色的阶梯而健康成长。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一个生长在西部农村,但阅读过《小王子》的男孩长大成人之后;一个生长在乡下偏僻的角落,但画过《一百条裙子》的女孩长大成人之后,当他们来到繁华的大城市的时候,难道会那样简单地因为贫穷而成为马加爵?而更重要的是,未来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们,会因为在童年时读过相同的书籍而拥有共同的梦想,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可以无阻碍地沟通,可以真正地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同一个时代,同一个世界,从而可以真正地拥有同一个梦想。 是的,未来孩子——无论是东部的孩子,还是西部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共同的偶像不应该是由小报制造并传播绯闻的明星们,而应该是一个民族以及人类文明史上那些最激动人心的真实英雄与文学形象。他们象征着那种高于金钱的核心价值与目标,而这些,只能通过今天的共读共写,以及今天就开始的共同生活来实现。 五 然而,在今天,不要说整个社会的共同语言已经开始丧失,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里,在夫妻之间,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一样存在着共同语言沦丧的危险。 前些天,在教育在线网站(www.eduol.cn)上有人转帖了一个十岁孩子的一首小诗:《我们孩子的痛》。这是一个男孩写的一首诗。他叫陈鲁直,今年十岁。全诗如下: “我们这些小学生, 痛苦实在太多太多, 在我们这年头, 光是思维就已被大人侵入。 即使不被侵入, 也已经陷入黑暗。 因一点小错误而挨骂, 因成绩不理想而被斥责。 因想考上好中学而被迫奔波于补习班, 这些都是大人制服我们的军队。 劝告和警告,都是间谍。 优等生是指使它们的统领。 他们用它们来劝我们投降。 打骂更是大人的攻城器具, 这已足已让我们恐惧。 我只是想通过这首诗, 给那些大人提示。 如果你们觉得语言过激, 那我就告诉你一个道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其实,这个孩子也并不是清醒的旁观者,但是孩子毕竟是无辜的,如果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竟然是这样敌对的两个世界,或者父母与孩子只是因为共赴中考与高考的难关而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确实应该反思,身为父母与家庭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许多父母由于全神贯注与他们自己的问题中,“于是把使孩子幸福的责任推给教师”。的确,许多父母因为生存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住房的压力,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为生计而奔波了,他们对“家”的理解,已经仅仅是宽敞一点的房子和宽裕一点的经济,而把教育子女的任务,大部分推卸了出去,交给了学校和家教,甚至听任孩子在社会上,在网吧里不知不觉地接受一种现世的低俗文化和道德教育。而那些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父母,也仅仅把教育视为提供学业成绩,或者用参加兴趣班、艺体班来提高用来相互竞争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多少家庭在进行真正的全人的教育。最好的家庭教育,本也应该从“亲子共读”开始,从父母与孩子的分享开始,从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活动开始。据调查,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即使在北京这样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城市,其比例也不足20%。没有父母与孩子们的亲子共读,孩子们就处于一种人生的盲目之中,他们敏感的小心灵,就非常容易被另外的不良的声音所捕获。 台湾地区的家长们普遍地知道:“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从小培养儿童注意周遭的人事物要有所感觉、感触、感动或感恩,这是教育的真正本质。阅读对于儿童来说是他生活的一部份,因为阅读使他对事物的看法更精确,因为阅读使他对生活事件更敏锐,因为阅读使他对人与自然产生感情,而对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的操持。因此,儿童阅读‘读好书’比‘读多书’更重要,‘如何读’比‘大量读’更重要,‘读适合的书’比‘读好书’更重要,每一个学习的关键期有其适合导引的图书可阅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父母与老师的任务就是选择和导读,而且和孩子们一起来共读,就像哲学大师卡缪说: 请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不喜欢去跟随 请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不爱充领导; 我只期望请你与我同行。 曾经读过一首最受美国人喜爱的诗歌之一: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现在,当我们新教育人明确提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方法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美国人喜爱它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亲子共读是一个孩子未来的智力发展和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必要保证。国外的许多研究也可以看出,有早期亲子共读经验的家庭,儿童的发展与终身的成就,远远超过没有早期阅读经验的家庭。这样的故事,在《朗读手册》中间可以随时看到。亲子共读,从科学上来说,就是用最温暖的方法,用最不着痕迹的方法,让孩子掌握“阅读”这种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武器。而且,因为学会了阅读,他会爱上阅读;因为爱上了阅读,他会在今后的学习上持久地领先,在一生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 而比这个更重要的是,通过亲子共读,通过父母亲口向孩子们传递那些最最重要的语言密码,父母与孩子们就真正实现成为一家人,而不仅仅是生活在同一个房间里的陌生人。 事实上,这样的陌生人家庭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已经是如此普及,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们操着另外一套语言,讨论他们的工资,讨论他们同事的是非,股市的涨落,而孩子们则沉溺于他们的“还珠格格”和“五阿哥”,再大一点,则用的是网络上令成年人完全陌生、惊讶与恐慌的符号与语言。他们完全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这样的家庭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出现最大的危机。就在今年六月份,广东瑶台一位16岁的王姓少年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砍伤了自己的父亲。我们无须再去追究这种频频发生的家庭悲剧后面的细微原因,作为一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父母与孩子们因为不存在共同的语言,没有相互沟通的心灵密码,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危机。 我们一直认为,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理念。克里希那穆提说,“正确地教育我们自己,非常重要。关切我们自己的再教育,远比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和安全焦忧来得更迫切。”(《一生的学习》)而恢复亲子共读传统,在家庭中实现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的可靠途径。我们应该提倡从“亲子共读”开始,从每一个家庭开始,来真正实现一个民族复兴的希望,一个拥有共同价值与理想的未来社会的希望。而亲子共读的父母们,他们本身又需要我们教师——教育的专业人士——去加以引导。学校应该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学校应该领导父母亲一起来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 六 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没有对经典的共同阅读,因为没有师生之间真诚的共读与对话,因为许多教师自身没有把阅读当成一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因为没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生活,许多学校不要说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甚至已经沦为精神与文化的荒芜之地。 在上个世纪初,我们曾经有过一个短暂的名校林立的辉煌。当时有两所著名的基础教育界的名校:北有南开,南有春晖。这是怎样的两所学校,他们有什么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南开的校歌和春晖中学的毕业歌: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南开校歌) “碧梧何荫郁,绿满庭宇。羽毛犹未丰,飞向何处?!乘车戴笠,求无愧于生。清歌一曲,行色匆匆。”(春晖中学毕业歌) 我们已经无从领略当年的大师们,当年的学子们在这样的歌声中,在那样的校园里是如何孜孜于学习、汲汲于真理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这样的歌词里感受到对历史和民族的虔诚,感受到超越于小我、现世的那种大气磅礴。 有那样的大师存在,有那样的人生导师和莘莘学子们共读经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么一所小学、一所中学就是真正的大学,而反之,今天的大楼耸立的大学校园里,却因为丧失了拥有高尚操守的大师,也仅仅只是面积大、人数多,而不再是大学之大。 缅怀过去,只是想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如何让学校重返魅力?如何让学校再次成为社会的文化中心、文明中心、创造中心?如何让在其中生活,在其中度过青春和一生的师生们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给答案与分数的知识贸易市场?更不是恩格斯曾经抨击的智慧与心灵的屠宰场? 答案很显然,通过建造高楼,通过张贴广告,我们无法让学校成为我们想要的文化策源地、文明的焦点;甚至通过高价引进名师也不一定能够实现此一目的。而即使因为极高的升学率成为令世人瞩目的“高分名校”,我们也依然无法认可这是一个为实现我们上述的理想而努力着的理想之地。 学校,应该“相信教师所从事的事业不单纯是对个人进行训练,而是形成正常的社会生活。”(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学校,应该认识到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中心的扩展破坏了人们的集体感,使人与人之间相互疏远,而抗拒这股潮流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其中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通过师-生(子女)-父母的共同阅读,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共同关注与探讨,来制造相互依赖感和建立合作的精神。正像新教育实验“毛虫与蝴蝶”项目中所呈现的故事,尤其是常丽华老师的故事中所呈现的那样,通过与更多的家庭共读一本书,共同思考一个社会问题,父母的视野会逐渐地从自己的子女身上,扩展到整体共同体的命运上。这样,原本成为单纯地相互竞争的家庭,就成了一个大共同体中一道学习与生活的合作者,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 教育在线的老网友看云(薛瑞萍)老师有一本书非常有名,它的题目叫《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好书名,在这句话里有着相当的气度,只有既像一个古老的农民那样朴素地对待教育,又像一个现代的艺术家那样充满创造性地对待自己的职业,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而只有与自己的学生一道晨诵美妙的诗歌,一道阅读经典——中国的经典和世界的经典,一道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一道经历生命中的悲喜,才能够真正地拥有一个班,就像拥有一块辽阔的土地,一个永恒的历史。 不像许多抱怨社会环境,抱怨学校环境的老师,我们欣喜地在毛虫与蝴蝶项目中看到了许多像常丽华老师和看云老师这样把自己生活的乐趣和孩子们一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视为自己的职责所在的老师。我相信,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真正的希望所在,是我们的教育的希望所在——因为他们坚持着用朴素的岁月来进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因为他们的共读,已经将书本与自己的生命,与孩子的生命,并进而将自己的生命与孩子的生命,将那么多家庭的命运紧紧地凝聚为一个共同体。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的另一面是:我的班级我来承担! 老师们,孩子们今天的幸福,明天的命运,整个社会未来的可能性,全掌握在你们的手中。让知识焕发出它无穷的魅力,让课堂焕发出自主、对话的生命力,让诗歌和书籍成为我们共同的语言与密码,你们要相信,在这样的努力中,我们在开创一个真正令人向往的未来。 |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3 14:53 , Processed in 0.16507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