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教育在线 门户 机构 新教育研究院 会议 查看内容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新教育实验第九届年研讨会(2009年海门)主报告 ...

2013-9-2 10:23| 发布者: NEI| 查看: 8920| 评论: 0

摘要: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海门年会主报告报告人:朱永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

7. 生命叙事的诗、思、史

生命叙事,就是“诗”与“思”交织出一个或完整或破碎的“史”。

任何生命,最初都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和可能性,蕴含了独特的生命密码,这是生命的浪漫阶段。但是,当生命被抛入世界,或者被抛入职业之中,往往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迷失。或迷失于名利场,或迷失于另外的各种喧嚣之中,生命的可能性因此被抑制,人往往找不到自己。因此,生命必须经历一个不断的思的过程,这是生命的精确阶段。生命通过反思,梳理,不断明确方向,拒绝各种诱惑,从而不断地蓬勃向前。最终,生命仍然会朝向诗的方向,在诗与思的交织中,进入真正的自由之境,并唱出一首伟大的歌,这是生命的综合阶段。

教师的职业史,也是这样的一个诗与思交织的过程,或者说,也是一个“浪漫-精确-综合”不断交织循环的过程。

一般而言,教师总是先感性地、直觉地、自发地进入教育场景的,这时候,教育教学对教师而言,是朦胧的,新鲜的,整体的,教师凭借着师范时的知识,凭借着对学生的爱进入教育教学之中。这是职业史的浪漫阶段。

许多教师终生处于浪漫阶段。但是一个教师,不可能仅仅依赖于直觉和生活经验去面对孩子,也不可能仅凭热爱,他必须去理解孩子,理解生命,理解教学,这需要一种精确的修炼,这一过程,即是专业发展的过程。例如,他可以要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以及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来迎接挑战。这是职业生涯的精确时期。

经过浪漫期的大量积累,经过精确期的专业训练,教师可能会形成丰富的专业素养,拥有比较自觉的教育哲学和专业方面的个人知识,能够凭借专业技能解决大部分专业问题,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自动化水平,这是职业生涯的综合阶段。

新教育实验认为,理想的专业发展路径是,拥有足够丰富的浪漫时期,并能够进入足够清晰和深邃的精确时期,最终进入足够丰富和开放的综合时期,形成足够卓越的专业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浪漫-精确-综合”不是一种机械的阶段划分,而是职业史中不可逃遁的内在的发展结构或者说节奏。从本质上讲,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单纯给予教师不断增多的知识,而是在教师内部形成一种“深刻的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为信仰与智慧。信仰是属于职业认同,包括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智慧是指处理工作问题的能力。

一个完美的生命史,既是诗与思这生命之绳的两股的永恒纠缠,同时也是一个“浪漫-精确-综合”不断循环的过程。但无论哪一种生命,只要不失其本来面目,那么它就必定不能丧失生命的“诗”与“思”,而艺术与哲学(以及从这里分化出的科学),就是生命本真的诗与思的学科化。这种学科化既是对生命的精确化,也隐含着对生命完整性的可能的损害。当思极端地发展为体系哲学,以及科学主义的时候,我们已看不见生命的面目,把体系本身当成了真理,把对自然的研究当成了全部意义。当诗否定思,并以一种粗俗的方式出现的时候,同样我们看不到那种深邃、清澈的生命。

如果童年和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命中诗思未分的浪漫期,那么职业生涯就意味着步入精确(分工、学科本身都是一种精确),但是,生命还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愿意与努力,就还能在这特定的职业中实现生命的意义,达到生命的综合时期——也就是诗思实现并重新一体的状态。

任何人的生命,如果得到完美的实现,那么它都孕育着一首伟大的诗,这就是生命之歌,存在之歌。在生命的混沌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是由我们身为教师者,传授、给予他生命叙事的元语言,告诉他何谓英雄,应该以谁为榜样,什么是本质的诗。而我们自己,也正是从这样的童年少年中走来,直到某一天,我们站在人生的楼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生首先需要寻找,寻找你的“良人”。这个“良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是你的榜样、范本,是你的自我镜像,是未来之你,是你要走向的地方,是你要成为的人。你终生都在寻找,并渐渐长成他的样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你调理弦索,为这首伟大的歌曲做准备的阶段。你需要经过痛苦,经过艰辛的练习。你必须学会向崇高之物俯首,以谦卑的姿态修炼自身。同时,还要学习远离那些轻浮的音符的诱惑,在不断的选择中形成自己。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终,你会找到自己,会唱出你的生命之歌。你的生命之歌,一定不在万众瞩目的地方,那倒可能是异化或迷失之所。相反,它始终在你的内心深处,需要足够的寂寞和艰辛才能够真正找到。

8. 像孔子一样做教师

有没有一位老师曾经在他的一生面临重重困境却依然如此信任世界,如此信任生命?

有没有一位老师曾经在他的一生中孜孜不倦地学习,不知老之将至,生命将息?

我们知道,至少有一个人曾经那样,自觉地把一生视为修炼的过程,努力地让自己的生命与“天”、“道”或“真理”融为一体。他就是我们的先师孔子。

孔子的一生,是一个伟大教师的一生。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指生命要进行漫长的学习修炼,这种学习,是终身学习,是“吾日三省吾身”的学习,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学习,是朝向真理,朝向生活的永恒探索。同样重要的是,孔子所讲的学习,乃是原初意义上的学习,即一种反思性实践。《论语》中有这样一节: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由此可见,孔子的学习是知行合一的学习。孔子不但开创了终身学习的传统,同时还开创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实用主义传统,与几千年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许多方面遥相呼应。

“三十而立”。何谓“而立”?“立”,即生命独立、独特地站立于天地之间,成为一个充沛的个体。在孔子身上,它主要体现为成为“礼”的信守与张扬。对今天的教师而言,则体现为能够熟练地处理各种事务,拥有基本工作能力。一个教师因何立于讲台甚至立于世?这种基本修炼,是职业生涯的基础。因此,“而立”既是一个职业的境界,同是也是真正意义上职业生涯的开端。

“四十而不惑”。不惑,即是指不再迷惑。有了信仰,有了绝对的信念,人就不会再被种种声音所迷惑。这些迷惑,既有外界的种种诱惑,又有内心的种种困惑。为何先是“而立”,然后再是“不惑”?为何先是专业发展然后才是职业认同?因为专业发展是技艺之事,而职业认同关系到生命最深的意义感,它是朝向对真理的体悟。没有道(真理、神性)在心中,人便既不能对付世界的喧嚣,也不能对付内心的躁动。让一片土地不生荒草的办法是种上庄稼,不惑的办法,是获得信念,是培植对生命、对世界、对人类历史的根本信任。

“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指皈依之后,经历西天取经般的漫长历程,最后获得的对自己来世一遭使命的清晰认识。“理一分殊”,真理与大道,在每个时代,在每个独特的生命里,总会呈现为不同的实现方式。这一独特的实现,就是天命。它对于孔子而言,就是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重新弘扬一种超越的准则,不屈从于功利主义与现世主义,不屈从于强权与武力,而以道德(仁)的绝对价值,来规范社会和人生。在当今这个时代,对我们站在平凡的小小教室中的每个教师,我们的天命是什么?它也必然同样是真理与大道在此处的一种显现与规定,问题在于,对它的认知与体认,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完成。

“六十而耳顺”。在担当天命的过程中,生命既已洞察对自己内在奥秘的认识,又已洞察对天时、地利与他人的认识,它就能够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理解不同意见背后的合理性但又不失自己的原则判断。同时,这也意味着生命获得一种新的姿态,一种对于整个世界的同情与悲悯,以及不失原则的与世界上的一切和谐相处的态度。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可能是儒家人生之最高境界,生命之圆满状态,也就是自由之境。也许对此一境界,我们终身不能企及,但是,它的存在,让我们的生命以及职业,也有了一份共同的高贵与神圣。

在这里,孔子用简洁的语言把他自己的生命,以及职业之进阶,勾勒出来供我们阅读。我们在这里读到的,是不同于耶稣反抗、牺牲、成圣的宗教先知叙事,不同于苏格拉底追索、启迪、批判、献身的哲学先知叙事,更不完全不同于康德等学院智者的叙事,而是一个丰富、丰盈,既娓娓动人,又不断超越乃至悟得大道真理的独特的生命叙事。

细读孔子的一生,他没有作过一首诗,但是他的整个生命呈现为本质的“诗”性,他没有写出一篇正式的哲学论文,但他的整个生命呈现为本质的“思”的状态,他没有波澜壮阔的生命经历,但是却提供了一个在平凡生活中由最普通的生命达到至高境界的叙事与史诗。

和后世许多写出一部部专著的哲学教授相比,孔子的生命有着更多思想原创性。和后世许多以音乐或其它艺术为生的艺术家相比,孔子的生命更经常地呈现出本质的“乐”(诗)。这种诗性与思性,贯穿于成熟后孔子的全部生命,我们在《论语》的大多数语句中,可以体悟到这种深切的思与诗。如《论语》开篇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乐”,源自音乐之乐,是生命与艺术、与自然万物、与知识、与他人乃至与真理的共鸣。这种“学”与“习”的状态,因为“乐”,就处于本质的“思”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说”,是语言的“兑现”,是拥有共同的语言,是语言的共鸣。二人为仁,这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说”、“共同语言”、“共鸣”,使得孔子的生命与道家消极遁世不同,使得儒家的道不局限于道家的道(自然之道),而是基于共同天道的人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虽然世间的“圣人”是儒家的最高标准(不同于基督教与佛教的神),但是孔子一生只以追求成为儒家君子自诩。或者可以说,君子才是儒家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真正目标。而这个君子,既学而时习之,以达到与知识共鸣,存在于真理之中;又与友朋相说,以达到仁的标准;更人不知而不愠,以内在与道的体认为真正的尺度。

如何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为何要把人不知而不愠成为君子的一个尺度?因为孔子在告诫门人,生命的价值需要向内寻求。如前所述,孔子的一生,不是一个官阶不断上升的一生,不是一个财富不断积累的一生,不是一个声誉不断增添的过程,而是自在生命体悟逐渐深入的一生。

我们可以相信,孔子会赞同生命需要保持于一种诗与思的状态中,而真正的叙事说到底是内在精神的叙事。同样的,他也一定会赞同,虽然我们追求共同的大道与真理,但是因为际遇的差异,生命终将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面貌。因此子路与子贡,宰我与颜回,注定会以不同的方式叙事,并拥有不同的叙事风格。

是的,这个叙事确实在向世人宣告“道不远人”,“非道弘人,人能弘道”的内在超越的道路。它告诉我们,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一个生命就可能悟得最深的真理,获得最高的成就。作为中国第一圣人,他的平生之志,居然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长者、尊者对我们安心,愿意把事务交托;让朋友、同事对我们信任,愿意与我们共事、共同创造与承担;让年轻的生命在离开我们之后,会对我们共同经历的岁月念念不忘,并从中受益终身……这看似朴素的人生志向,不正是一个教师的最高梦想吗?

同时这个完美叙事也正在穿越时空向我们宣告:生命短暂,时光匆匆,在彷徨犹豫之际,岁月正大踏步地走向终点。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此刻用最简短的文字来勾勒出自己的生命叙事,那么这已经过去的三十年或者四五十年,我们又已为自己写下了什么?还将为自己写下什么?!

9.结语

在任何一个时代,理想主义为了让世界变得比昨天更为美好,也为了让自己偶然的生命具备恒久的意义,总是主动和世俗进行着或宁静或激烈的抗争。在这种永恒的争斗中,理想主义从来没有完全地胜利过,也没有彻底地失败过。但是,秉承理想或者背弃理想,却永远是人类裁定生命意义的重要标尺。

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理想追求者,这几乎是一个教师的宿命。因为教育一事本为理想而设,我们无法想像教育之事可以放弃理想主义而依然存在。为改造社会而终身奔波的孔子和孟子,最后也都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当成了他们人生的归宿、意义的所托,并最终成就了自己的生命意义,为中国社会不断更新提供了永久的资源。

以孔子为职业榜样,为人生典范;重新体认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依然有生命力及超越意义的思想传统,把它们作为自己生命叙事的元语言;把自己的生命看成一首由自己书写的诗歌,一部精神的小说(传奇);选择一种优美与崇高兼具的生命文风;无论如何,对世界抱以一种开放的信任,对生命抱以一种坚定的信念,对职业抱以一种深沉的敬畏;既让自己的生命恒久地处于诗与思的状态,又不断地修炼自己的职业技能,以努力达到在教育教学之事上左右逢源的自由之境;并最终把这一职业生涯锻铸成一部精致而隽永的历史……这就是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对理想教师的一个概述。

面对生无所息的职业倦怠与现时代的精神危机,是自甘沉沦还是自我救赎?新教育实验提出这个问题,把对教师职业的思考逼到一种“非此即彼”的信仰抉择的处境之中,就是为了重申教师职业的崇高天命,让每一位新教育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自己的追问与解答。谁向着生命深处提出这个问题,谁就是开始对之作出最初的解答,而最后的答案,是他最后的整个叙事,由他自己在今日书写,由他的学生们和后人们阅读与流传。而重要的不是这阅读与流传,而是他在自己的有限的人生中,最终体认到真理在自己生命中如此确定的实现。

   非常高兴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以常丽华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的新教育人,已经开始自觉地以孔子为职业生涯的榜样,成为我们民族元语言的守护者和传播者。五年以来,她和她30多个孩子,读了500本左右的图书,许多书是与父母亲共读的。2007年,她又领着孩子们用唐诗宋词、用音乐图画穿越24个节气。前不久,她又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了孔子课程。一年多的时间,在小小的教室里,她们一起走过了春夏秋冬,走过了孔子的人生,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一颗颗伟大的灵魂,在农历的天空下,她们唤醒了唐诗宋词,唤醒了中国文化,也唤醒了自己。

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新教育教师,开始自觉地将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编织在一起,把自己的生命汇入由孔子开创的伟大的传统之中,汇入正在形成的新教育传统之中,真正地摆脱种种虚无与倦怠,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其实,这就是新教育人的承诺,也是新教育人的梦想。

带着这种承诺与梦想,愿所有新教育人联合起来,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也书写新教育的传奇,书写中国教育的传奇。

123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5-1-23 05:01 , Processed in 0.20403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