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教育在线 门户 实验研究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解读新教育精神

2020-8-31 10:14| 发布者: wangmao2019| 查看: 2043| 评论: 0|原作者: 朱寅年

摘要: 朱老师说,新教育的精神就是: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 ...

朱老师说,新教育的精神就是: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这四个方面是我们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


朱老师强调,新教育人心中有理想,扎扎实实扎根于田野之中,抱着一种合作的精神,作出一番公益的事业,去成就我们的人生,去成就我们的教育,去成就我们的民族,这就是我们的使命,这就是新教育精神的本质内涵。


“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是新教育人在进行教育行动和实践的一个清晰而明确的风向标,也将是新教育人共同恪守的团队发展定位和基本行动指南。


解读新教育的理想主义


新教育实验,作为一个教育行动,我们的理想是使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应该说,这是基于中国教育的残酷现实,通过符合教育规律的研究和行动,使教育回归到本来面目的过程。力图实现“四个改变”,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


理想与现实差距之大,常常令人沮丧。


但理想主义者愿意为理想而去试试,对于因理想而汇聚的新教育人来说,正是起于对教育现实的直面和困惑而决心做出努力。


面对教育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失去理想的现实,不甘堕落的教育人是可以行动的,理想主义者愿意在现实中寻找支点和可能。我们相信,“理想集团”一定能够战胜“利益集团”。


所谓理想主义,就是对现实不失去希望,怀着这一份希望坚定地改造现实。这里会有妥协、有迂回、有对最佳时机的等待,但用行动改变现实中不合理的成份,不堕落为功利主义,这些原则是永远不会动摇的。


新教育人的理想主义表现为以下特征:


赤子之心,胸中有梦


新教育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很难想象,想做这件事的人会不是理想主义者。新教育人多真诚之士,多理想主义者,从朱永新、李镇西起,这个名单可以开得很长。他们喜欢具有“童心”的人,喜欢怀有赤子之心的教育人,于是,一群人聚拢来,一起去追梦。虽然,大浪淘沙,不断有人出去,有人进来,但新教育的整体心灵特质没有变化。


不甘现实,求美求善


教育功利化严重,应试教育密不透风,教育公平问题堪忧,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每况愈下,市场主义在校园里甚嚣尘上……畸形发展的教育越来越远离教育的本来面目,咒骂中国教育的人比比皆是,对中国教育无可奈何的人比比皆是,充斥着喧嚣、失望乃至绝望的教育现实,令有识之士痛心痛苦不忍不甘。新教育的发轫,即是这样的一批从草根出发的学者和教师们行动起来的结果,一点点做起,期望以此撬动中国教育的顽石,探索理想的教育美好的教育,以求真的善的美的教育。从忽视已久的心灵入手,从阅读开始,从写作开始,从改变课堂开始,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始,让教师和学生苏醒,让学校成为有灵魂的地方。


敢于突破,负重前行


当教育成为这个国家最死板而变化最缓慢的领域时,这个国家是悲哀的。我们的教育在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中走过十年又十年。当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日以千里地变化着发展着,我们的教育却在不断地划着小圈圈,不断地“鬼打墙”。我们的教育观念变化小,我们的课堂变化小,我们的教育在片面追求物质条件的障眼下,失去了太多纯朴的东西。教育需要突破,教育发展观要突破,教育观念和理念要突破,课堂教学的思维要突破,教育研究的范式要突破……而这些,靠顽固不化的保守主义者是做不到的,靠既得利益者施恩也是做不到的,靠沽名钓誉蛮干者也是做不到的。新教育实验试图通过一个个实验项目,一个个研究成果,一个个敢想敢做的教育痴迷者,来一点点改变教育生态。新教育人深知压力重重深知武器不利深知教育泥沼行走艰难,但理想主义的灯笼在前面,照耀着,催促着大家结伴隐忍前行。


不惧失败,愈挫愈奋


教育实践是复杂的,教育研究是艰难的,教育变化是缓慢的,教育实验是充满未知和变数的。虽然,在实验初始阶段,确实行动往往就有收获,但作为一项教育整体性的实验,其科学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充满着挑战。每一个项目的探索,每一个教育问题的研究,也许会因为种种因素,往往在失败与成功之间徘徊。新教育人,在压力中走着,曾做过无用功,甚至种下龙种收获过跳蚤,曾在质疑的声浪中挣扎过,但仍然坚定地走了过来,更多的努力都获得了回报获得了验证,实验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新教育人的探索精神,靠的是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力量,靠的是不断反思不断修正的作风。精神不倒,人就不倒,新教育事业就不倒。


朱永新老师说,新教育人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为了理想而活着的人,是为了帮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从而也让自己不断走向崇高的人。新教育人,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知道他的每一份付出,都会悄悄影响世界,他知道一个世界,需要有一群擦星星的人。新教育人是一个乐于奉献的人,他愿意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新教育人是一个执着的人,新教育的坚韧精神,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挫折,碰到什么样的打击,我们仍然会坚定地往前走。这就是新教育的理想精神。


理想不是高飘的东西,是可以根植现实改变现实的。靠理想维系的团队,要充分意识到危机和困难。


理想需要可持续,理想需要互相鼓励,理想需要不断携手互助。但理想最终只成为一种标榜的标签时,表面上再庞大的组织和团队也会瞬间分崩离析。有多少辉煌一时的各种团队,各领风骚三两年后悄声匿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作为新教育,维系好这样一支可贵的团队,是多么重要。


理想要靠内容的充实来站立,要靠制度的建设来保障,要靠物质保证来作为支柱,要靠尊重与真诚来支持,要靠学术认同和社会鼓励来延续,要靠领袖人物、核心人物和团队成员的人格魅力及正直人品来维系,要靠历史的关注与书写来激励……


我们相信,理想王国必将胜利。新教育理应用自己的生存之本保护团队的理想,保护有理想的成员,使之以新教育的主人和共同成就价值的伙伴而相扶相伴,而不是把其当作铺路石和棋子,或者单纯的过客。如果哪位伙伴疲倦了,失去理想了,失去共同价值观了,就请以团队理想的名义欢送其离开。如果整个团队失去了理想和目标,那就请公正的社会良心抛弃它,解散它。成就少数人换来的成功,不是它的目标,也不是它的存在价值和历史使命。新教育要以民族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为使命。


解读新教育的田野意识


当我们发现,我们的书斋化的教育研究,与现实的校园与课堂现场有着惊人的差距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于是,会不断地追问,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令人悲哀的是,许多教育问题早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为什么这些教育问题仍周而复始地纠缠着我们痛苦的教育现实?猛然发现,我们的教育理论界与教育实践者在各说各话,他们互相都不在场。


田野研究,一个考古界早就开始以之为工作方式的名词,在广阔的田野中,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观察、揭露、记录和搜集……而教育,还在以书斋、书本、坐而论道为尊。


新教育要改变那种弊端累累的教育科研范式,走向田野、研究田野、认识田野、改造田野,从而在田野中吸取养分,在田野中寻找到解决中国教育大问题的答案。


新教育田野意识的特征:


放下架子,一线为友


浮躁的时代,造就了一批不愿意弯下身子踩着泥土行走的学者和研究者。他们更愿意以一个旁观者只管伸手要材料然后只去做分析了事。哪里知道,丰富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在基层在一线有最好的答案深藏不露。佩服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那一代学者,能够脱下西服挽起裤脚走向田野,走向广阔的现实,试图实现他们的改造之梦。新教育人有学者有名家有优秀教师,都见过大世面,但是,他们深知,只有挽起衣袖,走进满是教育生活气息的田野现场,与一线摸爬滚打,新教育才会在一线埋下种子,才会生长。我们必须相信,学在民间,学问在一线,行动研究,永远离不开一线,否则,新教育只是精英们手中把玩的道具而已。要知道,民间的智慧是巨大的,一位改革家曾说过,一切问题的解决办法,其实在基层都能够找到,只是我们不善于去发现和挖掘。因此,田野研究是研究者最不可绕过的现场,特别是作为行动研究的新教育,尤其如此。新教育团队无论是到西部农村地区开展教育公益活动,还是到实验区实验学校进行教育培训,还是在基地实验学校进行悄悄的实验,都少做报告讲座,多进入校园和课堂现场,与老师学生们在一起进行田野演练和实战。


尊重科学,真理为师


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规律,它的分支和理论庞杂精深。作为行动研究的新教育,必须尊重科学规律。科学的严谨态度,科学的分析求证,科学的问题意识,科学的求是精神,都是我们在课题和项目研究上要极力追求的。我们不只相信权威,我们以真理为师。在教育行动研究上,新教育人探求真的东西,而不敷衍和应付。一切研讨、争论、辩论、分析乃至批评批判,都以事实和真理为标准。真理不掌握在哪个人手里,但真理往往最终掌握在有求真态度的人手里。在田野上,科学来不得虚假和应付。在田野上,最朴素的东西,往往最深入本质。在田野上,最朴素的人们只相信你研究的真东西,而不会浪费时间在你没有价值的货色上。最朴素的真理,最吸引人,最能让你吸引一批批同道者跟你一起前行。


注重案例,数据说话


故事最能打动人,案例最能说明道理,数据最能让人折服。作为教育实验,需要用案例证明,需要用数据考量。新教育注重记述实验过程,重视书写历史,倡导师生共读共写,倡导师生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积累大量的实验案例和数据,根据这些,不断调整实验的思路和步骤,形成了新教育的实验特色和有效的实验基础。只有具有田野意识的实验,才会有效推动教育的实际发展。仅“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项目,就积累了数不清的宝贵实验材料和数据,这些厚重的东西才使得我们对儿童阅读有了充足的信心和把握。


解决问题,小处着手


中国教育充满了宏大叙事,充满了慷慨激昂却往往大而无当。看看许多教育论文的题目吧,看看一些课题和项目的名称吧,都是那么吓人,但对教育问题的解决毫无帮助。中国教育问题需要从问题入手,需要从小切口进入,需要以一步步扎实的研究去解决和克服一个个小问题,最后才有可能解决更大的问题。在田野上,一个农人不一棵草一棵草地清除,不一棵苗一棵苗地维护培养,怎么能得到整片土地的收获。新教育实验力求在学生阅读、教师专业发展、构筑理想课堂、校园文化等方面做出努力,我们深知,这每一块都是不容易做好的,每一块都需要一个个项目的踏实研究和行动,才有可能推动。每一个小项目,都针对着一个个小的教育问题,要做好这每一个小项目,都要耗费我们每个项目组各个成员的大量精力,许多人都是在用拼命不计得失的精神在努力攻关。但我们觉得值得,因为这每一点滴的努力,最终都会有它的意义和价值。


田野研究,强调研究者实际进入研究情境,并进行科学研究的观察,从而探求到问题的本质。


早有人总结田野研究的优点,说它不会因科学理论的既有框架而限制观察的角度与诠释的幅度,研究者可以深入当事人的生活世界;自然情境不会因高度人为的控制而失去事物真实面貌,增加研究外在效度;多种来源的资料可以互相比对、查证,日后有迹可寻,并且逐字记录可以反覆思索,以重现在地人之主观意义;促进参与和分享,并且减少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并能更增进尊重当地文化与主体性等等。


田野研究,让教育问题在场,让研究者的生命在场,让智慧在场……忽视田野意识,新教育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解读新教育的合作精神


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发展,每个领域都越来越多地互相依赖才能够发展,合作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


单打独斗的佐罗式的孤胆英雄时代早已过去。作为具有科学研究性质的教育实验,离开互相合作,几乎就不可能进行。


在中国,一人龙众人虫的合作弊端及鄙陋的单位政治现象仍然彰显,文人相轻明友实敌的内斗内耗现象此起彼伏,知识分子之间有名气有影响的人之间互相贬低不服气的现象有增无减,教育界的固有利益格局下鹬蚌渔夫之争屡见不鲜,等等,这些都让人对是否存在真正的合作心怀疑虑。


新教育实验是有名气有能力有理想的知识分子汇聚的地方,能否力避以上俗弊,能否形成新教育自己的合作精神,这是新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新型的成员相处方式,将影响一个团队的品质。


有人说,合作的成败取决于各成员的态度,但是维系合作关系却是你责无旁贷的工作。是的,合作的前提是每个人的真心付出,是大家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砥砺的结果。


新教育合作精神的特征:


谋求共识,互相信任


只有谋求共识,取得互信,一个团队才可能有产生团队文化的基础。新教育团队在转型后,取得了相当程度上的共识,架构中的不同框架及不同部门的关键性人物之间有基本的理念共识,团队的核心愿景基本一致。这都给新教育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即使如此,实验团队核心成员间的互信仍需要加强,在理念上仍需要深入沟通和讨论,学术理解和交流仍很需要广泛进行,核心成员间在互相信任上仍需磨合。理想主义者的汇聚,是最为难得的,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现状下。珍惜有教育理想和教育学术能力的人才,互信互助互相理解相濡以沫共同一步步进行共同关心的教育实验,这将是未来最值得羡慕的团队。


倡导民主,务实高效


任何一个组织,其长远发展需要共识和共同的愿景,这是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要靠民主的方式加以滋养,这个团队才会维持的更久远。新教育作为民间教育公益组织,在架构中充分考虑到民主决策和民主生活方式的营建。参与式的集体决策的民主性的民间组织管理,是NGO组织独特的高效畅通民主清新的优势,新教育通过民主会议等避免决策失误以及目标偏移等。比如,作为实验的核心执行机构——新教育研究院,即是形成由研究院院长召集有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集体讨论集体决策,摆脱人治的决策方式,摆脱了NGO组织往往由发起人作为主要决策负责人的通病。在新教育研究院的联席会议上,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权利,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对一切关乎组织发展命运的问题发表意见并表决看法。在一些主要问题或问题的核心内容上决策,而各成员在具体执行各自任务时又有自己很大的自主权,这为处理事务的效率提供了保障。合作的目的,很大意义上是为了效率,民主的作用则在于使这些效率是正效率,而不是负效率。作为新教育团队,务实的作风,高效率的工作作风,追求NO1的意识,是深入人心的。团队倡导每个人在其岗位所做出的都必须是高水平的高品质的。民主作风,高效的工作能力,是衡量一个NGO组织的两大重要指标。新教育在这方面,还要继续为之而努力。


尊重人才,合作互助


实际上,人才问题是新教育能否走得更远的真正重要因素。新教育架构已经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摆上了议事日程。真正适合新教育的人才,真正理解新教育的人才,新教育的高标准需求,新教育的工作强度等,都为专业人才的引入提高了门槛。如果人才缺乏,专业队伍忙于实验培训和推广,必然导致精力不济,实验研究和项目研发都将受到影响。对已经成熟的人才,要敢于信任,敢于加担子,提高待遇。虽然实验具有公益性,但对于专职的专业优秀人才,要打破那种只靠理想维系强迫追求牺牲精神的不正确的公益组织人才观。尊重人才,注重人才的成长,新教育在其所开展研究与实践的各项目领域,未来都要各有一流的代表国内研究前沿水平的专家站在那里。团队成员,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成功体验,一起上路,一起迎接一个又一个的庆典。


心胸宽广,开放自由


心地无私天地宽。新教育是开放的,这注定了新教育的大门面对所有教育人都是开放的。任何人,只要有你想做的,有你能做的,你能够与我们新教育团队融合共同关注我们关心的事情,那我们就可以合作。新教育人的心胸也必然应该是宽广的,没有个人成见的搅扰,没有利益权衡与不正常的关系考量,一切都为真正有思想有做事能力的人开放,在共识和共同愿景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每个人的智慧来推进实验的进展,这将是我们最为关心的。新教育人喜欢坦诚与直率,希望在平等的前提下(朱老师甚至提出成员之间不以职务称呼对方,都以老师相称呼),进行自由而真诚的讨论和批评。在这个团队里,大家都对事不对人,不更多关注人的态度,而看他是否以开放的心态,追求真理和唯事实的探究。


合作,是共赢的基础。没有共同的努力,不可能成就大事业。


新教育人为一大事来,就要有清新而让人感动耐人品味的合作精神,新教育团队在合作的基础上,要能够低调务实多坐冷板凳踏实做事。新教育认清长远历史使命后理应耐得住寂寞,通过深度合作,通过相融共辱地共同生活,既推进实验又锻炼队伍。低调务实善于合作的团队,不会拉远与有识之士之距离,反而利于被认同,被尊敬,被襄助。未来新教育人,应是走遍中国教育界广受尊敬推崇之辈,而非缺乏合作走向沦落的团队。



解读新教育的公益情怀


在一篇文章中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多么完善合理的社会体系,都必然有着或多或少的公平危机和正义倾斜,更勿论缺乏公平的社会了。因此,从人道主义出发,公益的指向首先面对的应该是社会公平。因此,无论是带着善良的恻隐之心,还是寻求平衡的自我救赎之心,公益都是为了公平的目的。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认为,公益在形式上是一种中介;在本质上应该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通过资源的良性有序流动,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从而改造社会,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


“公益精神”,实际上就是怀着一个理想和善良的愿望,聚集资源,为公众利益而服务。“公益”,词语换位,其实就是“益公”,就是做对大家都有益的事情,通俗说,就是人们说的“好人好事”。


公益精神,我理解里面包含两层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一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也就是朱永新老师所说的“悲天悯人”的精神,二是说把好事做好,是需要智慧的,因为益己已经很费力气了,而真正做到益公那是很难的事情。


随着NGO组织的兴起,社会企业家的概念得到认同,我们也可以改造世界的观念在民间力量中得到舒展,被称为第三部门的民间社会组织的努力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公益性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这都为民间参与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3 18:29 , Processed in 0.20967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