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教育在线 返回首页

清新天空的个人空间 http://bbs.eduol.cn/?47677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让“10的认识”一课上出思维含量

已有 1113 次阅读2013-1-16 18:38 |个人分类:教学随笔

 

一年级新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甚至会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但在一年级接近一半的课程中有“10的认识”一课,那么,这些学生坐在课堂中就白白浪费时间,虚度一节课呢?当然不行,但靠什么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呢?这要求教师读出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来,在本课中加入思维含量,能让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下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常务编委王永老师对10的认识一课的设计。

 一、数出数感,数出运算,数出方法。

  教师要明确自然数是在数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应当在数数活动中认识数,没有“数数”这一过程,学生对“数”的理解是不深刻的。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让每一位学生在数数的活动中建立数感,教材是每一位学生都有的最佳资源。

【数学活动1】

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小朋友?(9个)

籹一数,图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10人)

数一数,图中有多少只鸽子?(10只)

    汇报数数的结果。如果学生汇报的答案不同,老师要让他们再数一数,确认

正确的答案,并讨论一下怎样避免数数发生重复或遗漏的错误。要一个挨着一个按照一定的顺序数。这其中渗透了“一一对应”和“有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课堂中,可以观察发现:学生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数的,所以当学生知道按一定的顺序数后,就问学生:“怎样数更快?”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可以两个两个数,也可以3个3个的数,5个5个的数等等,那么请每位学生都拿出笔,几个几个圈一圈、数一数。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的刘加霞,在“自然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中说过:“通过1个1个地数,学生知道了某个集合的数量,通过2个2个地数或者5个5个地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通过数列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认识数的特征,例如每5个一数,末尾的数要么是0,要么是5.正着数或倒着数能进一步发现‘自然数列’的内在规律:往前继续数就是加,往后倒着数就是减,几个几个地往前数就是乘,几个几个地往后数就是除,能够数到‘0’就是‘整除’,不能数到‘0’还剩几个就是‘有余数’除法。”这些丰富的数学思想及四则运算的意义不是在某一节课让学生一下领会的,而是从一年级就开始,在恰当的时机逐步渗透的。

接着“做数”,通过比较大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数感:

用摆圆片的方法表示9和10。可以有人教版教材中呈现的“横”“纵”两种摆法         

      

    

           9                10  

  9        10

    数词“十”是数的语音形式,它是这节课要认识的一个重要的数。接着向学生介

绍“十”的书写形式——数字“10”,它由两个数码符号1和0组成的,也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由两个数码组成的数。

【反思1】10与9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与同桌交流。(10是比9多1;②紧跟在9后面的数就是10。)

让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感受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

【反思2】能尝试写出一个算式或用其他方式表示9和10的关系吗?

    9+1=10;②尺子上可以看到10是紧跟在9后面的数。)

学生会数数,甚至会计算,但是真正建立数感,理解数的意义了吗?没有。通过沟通9与10的联系,认识10的意义:10是9的后继数,即10=9+1。在前面6与7、8与9的教学时,都应该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那么本节学生认识10的意义就可以应用迁移原理来学习了,并且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会一次次加深。)

【数学活动2】

P59页,读尺(先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读尺上的数字);并填空(比较9与10的大小)。

【反思】比较9与10大小关系的理由是什么?

(9要加1得到10,所以9<10,10>9。或者,从9数到10是顺数,顺数越数越大,所以9<10,10>9;从10可以倒数到9,倒数越数越小,所以9<10,10>9。)

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让10的分解与组合向前走一步,发现数字模式、数字关系、培养数感。

   【数学活动3】

P60页。用小棒摆一摆,再在书上填空(10的分解和组成)

【反思1】能写出加法算式表示10的组成和分解的吗?

(9+1=10,

  8+2=10,

  7+3=10,

  6+4=10,

  5+5=10,

  4+6=10,

  3+7=10,

  2+8=10,

 1+9=10。)

【反思2】观察上述九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相加,其中一个数多1,另一个数少1,结果不变。)

在前面7、8分与合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分解与组成的方法较清楚,能够有次序的找到所有的分与合的分式,可以换一种形式启发学生发现数字模式和数字关系,有助于培养数感。很好的沟通分与合跟加法的关系,挖掘出其思维价值与数学意义。

【数学活动3】

P60页。做一做(凑“10”)

【反思】最容易记忆的凑成“10”的组合是什么?为什么?

(5+5=10,这个组合在人体上的表现——双手共有十指。)

    将10 的认识于人的10根手指沟通起来,无形中泄露了十进制由来的秘密,且将今天的学习内容融入学生的生命中。

【数学活动4】

P60页。写数(在田字格上继续写四个“10”)

【反思】为什么规定“十”的数字的书写形式是“10”呢?

(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还不能回答。请大家记住这个问题,继续学下去很快能找到答案,这里隐藏着人类伟大的智慧——怎样用10个数码(0~9)表示数也数不清的数。)

    史宁中教授对“数的表示”作出的阐述中说过:“因为数量可以无限制地多,于是数字符号也应当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将遇到一个天大的难题,即必须用无穷多个符号来表示所有的数字。聪明的人类发明了进位,有些符号可以重复使用了。如果计数规则是十进制,那么,除了一到九的符号外,再创造出十进位基数的符号(个、十、百、千)……这个创造就是位数准则(数字符号在不同的“位”表示基数不同的量)。”但是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10的意义与写法。本节课没有必要引入认识计数单位“十”与“十进计数制”的学习目标,教材本身也没有这个设计意图,学生实际上也在这一课无法理解到这个层次。因为在还没有认识比10更大的数的时候,是不可能产生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的认识需要的。像这样“写数后的反思”设计,简约又不简单,即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又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数学王国的窗,适时又适度。

   王永老师说:“不管用哪种版本的教材,读懂教材都是创造性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基础。读懂教材我觉得应该想明白如下五个问题:

1、教材中活动或问题有揭示的新的、未知的东西是什么?

2、教材中的活动或问题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

3、教材遵循了哪些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4、学生学习的困难在哪里?那些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教师不教学生不会,哪些教师教了学生就会的。

5、能挖掘出哪些思维价值与数学意义?”

    王永老师的10的认识的设计让我们一线教师看到,应该怎样从数学、教材、学生三位一体的角度出发上出具有思维含量的课,让学生有所收获的课。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2:54 , Processed in 0.1774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