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皮球剧情
作者将“提问-回答”这类经典课堂对话形式,称之为“水皮球剧情”。老师将手中的的水皮球抛给一个学生,学生接住球再抛回给老师;然后老师再将皮球抛给下一个学生。对于这类师生互动,作者并不认为是有效地课堂互动。接住老师的水皮球并回抛的,总是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甚至这一枯燥的做法也会削弱他们的积极性。其他没有能力接住水皮球的学生,只能沦为课堂的“收听器”,逐渐丧失上课兴趣。
2、全员参与的准备
流畅的全员参与流程需要充足的准备,包括教师准备如何实施全员参与的计划、学生是否明细参与的具体步骤、师生参与的一些辅助材料等。作者在文中提到“面对面伙伴”和“肩并肩伙伴”这两个口令,学生在听到老师下达这两个命令时,就会明白前者指的是学生在一个特定的小组里互相合作;后一个指的是学生们与邻座的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生在投入一个话题时,很容易在滔滔不绝中迷失自己,哪怕没有任何人在听我们说。
案例:*事先分好组,每两个人一组;根据机房座位设置,每一长排又是一大组,一大组设置一个组长,负责帮助老师检查零部件、电源及搬运机器人;
3、快速绘画
作者指出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将自己对一个抽象事物或者概念的理解表达出来。并且在学生绘画之后,要给学生机会去分享,去解释他们之所以这样表达的用意。
案例:*在向学生解释电子邮件是如何发送和接受时,我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和学生较为熟悉的邮局联系起来。当我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电子邮件如何发送时,却不知如何操作。快速绘画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用此方法获取学生对电子邮件原理的理解。
4、比喻
四年级信息技术有一课时是认识论坛。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术语,有的学生说,是一个坛子,放进很多讨论的东西。没想到学生自己采用“比喻”的方法来理解概念。我也就顺着这个思路进一步解释这个“坛子”到底是什么,“讨论的东西”是什么。怎么实现“放进去”。
5、分组编号活动
作者指出,分组编号活动可以再分组活动中,让所有学生都保持责任感,都能够向别人转述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
案例:机器人教学中,每两个学生分成一组。在分组时,我没有采用民主方式或者随机方式。从课堂管理及电脑教室机位安排两方面考虑,将相邻每两个同学划分为一组。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投入到小组活动中,互相讨论和学习。但是有一组只有一个女生动手,男生不愿动手。这说明小组学习时,需要必要措施阻止“逃避责任”行为。
6、讨论
英国研究员大卫 苏泽指出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可以显著增强健康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他建议在每一节课中间的某些时间,都应该让学生们站起来活动活动,让他们讨论所学的新知识。
案例:上学期教研课时,有老师提出来我的课堂纪律太差。她的建议使我很长一段时间反思我的课堂,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信息技术课堂需要这样的差,甚至太差。除了理论课,信息技术课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过程中,就会遇到操作问题。相邻同学之间不可避免出现交流,甚至是大声争执,这些都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表现。在我反思的那段时间,我约束学生的交流,发现课堂真正出现了混乱,学生开始悄然反抗,在本应听的时间里讨论自己的问题。当我再次鼓励他们交流甚至下座位欣赏他人作品时,课堂气氛显得很融洽。有的课堂,就应该更具“运动性”。
7、做口型、手势或者空写
当我们没有时间去收集全班同学的反馈时,可以采用口型回答问题。
案例:在教授一二年级英文时,常会为学习新单词而头疼。一遍遍带读,学生嗓子吃不消,老师嗓子也吃不消。采取集体口型方式后,我可以根据学生口型判断学生读音是否正确;学生可以通过“猜猜看”的游戏,判断老师嘴型对应哪个单词。
8、表演、角色扮演和猜谜游戏
作者指出,我们可以用身体语言将概念表达出来。
案例:曾经看过南京一位老师赛课视频,在讲解“分栏”概念时,他让所有学生起立,按照某一个标准站队。当时还很困惑,直接拿一张实物报纸和学生讲分栏概念不就行了。现在反思当时那位老师的做法,他正是采用了身体语言来表达概念这一方法。
9、构筑信心
作者在文中指出,在同学之间交流,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同学之间的否定会影响参与的效果。
案例:学习输入法时,随机叫了一位女生到教师机前演示。在她刚输入完一个词后,下面的同学就大声喊错了错了。我站在她旁边,明显感觉到她的手在颤抖。我让所有学生安静,用手扶着她的肩膀,问学生,她完成输入的任务了吗?学生回答完成了。我接着说,既然完成了,怎么能称之为错了错了呢。她完成的是对的啊,只不过你们可能还有更好地方法,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帮助她,怎么样录入快一些?当我说完这些,明显感觉到手掌下的这个身体放松了下来。在之后的课程中我留意观察,发现她依旧能够踊跃举手。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4:18 , Processed in 0.1866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