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57|回复: 31

夹信子镇二道学校第六期业务学习2016年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0 10: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
——尝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
特级教师    熊生贵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版比较,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未有过地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整个修订版课标,提到语言文字运用运用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语文运用一共13处,如此突出与强调语用,在我国有史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第一次。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而对于语用学,广大语文教师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当初从事语文教学,拥有的语文学科知识背景,主要就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有文学知识等),包括语言学基础,最多深入到有点语义学基础,而今需要语用学理论来解析课标和指导课程实施,不言而喻,我们需要补一课,学习一点语用学知识。有了语用学理论背景支持,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与学会语言文字表达。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会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在指导学生理解别人的表达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上,将会较大地提高指导水平。
      什么是语用学呢?这首先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从百度搜索上得到的解释,倒不失为一种简单化的概念了解: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提到语用学,必然会涉及到语义学,因为语义学与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两者都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意义,但侧重点与方向相异: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片段(话语、语词)的编码意义即字面意义、抽象意义,而语用学的重点是研究语境化意义,即用意,是语言片段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这一简单梳理,就让我们不难领会,其实,我们过去在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是有较厚实的语义学基础知识的。而我们主要缺乏的,是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中,在语境化呈现中,它有怎样的规律,我们该用哪些理论去指导我们,从而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补习语用学理论知识基础,其价值意义正是基于此。
        学习掌握了语用学知识,首先可以让我们运用语用学知识,深刻理解新课标的一些论断(结语或语词),这种理解是领会它的语用学背景,让我们自觉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施。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科视界更开阔,教学行动更理性而科学,真正兑现新课标的愿景:让学生学习好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下面笔者尝试用语用学的一些知识,理解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些诊断,以期同大家一些深入解读新课标,从而实施语文教学。
      ●课标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很自然就会对应到语文的实践性,但为什么要强调它的综合性呢?
       2011年版语文课标,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指明了语文课程的两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两性的定语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应实践性,几乎是同义对应,很容易理解的,学习语言文字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语言文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这是由语文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但是综合性呢?如果说,语文学习要剔除杂芜、直取干货,这干货无疑只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的因素自然是超越干货之外的外延性的因素,似乎是非本质属性。但新课标为什么要将其与本质属性并列为语文课程属性,甚至还排列在实践性之前?难道其价值就是因为语文学习内容必然是综合的,还有就是避免唯工具论而必须兼顾语文教育的思想性、道德性等?
       其实不然。有关语用学的关联理论特别是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揭示了关注语文的综合性,实在是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分内之责。这些理论告诉我们,交际过程是编码和解码过程:表达者将意义编码成信息符号,以语码的形式呈现出来,理解者或信息获取者进行解码和推理,在推理中获得意义。要实现有效的推理,需要利用语言知识、逻辑知识和百科知识,缺乏百科知识等语境信息,推理是不可能成功实现的。”“百科知识是以积木的形式存在于每个人的认知环境中。当然百科知识的积累或认知环境的构筑,是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共同实现的,但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不可能将这些综合因素剔除干净,专攻语文专业,事实上,避开综合而专事语用学习(含理解)与实践,基本上是不能实现的。
比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中这样的句段“……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要真正解码盲青年画画的认真投入,必须要掌握百科知识之绘画技艺工笔细描速写的知识,如果单从字面望文生义地推理,是不能完全获取《鱼游到了纸上》作者在上述文段中所传达的意义的。
        因此,语文教学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同时伴随着百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认知水平的历练与提升,语文课程是绝不存在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的,唯工具论的教学是无法操作的。由此可知,语文综合性正是从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本分角度必须设定的,是实现与提升语文教学效益所必需注重的语文特性。
      ●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多次强调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理解(推想、体味或推敲)词句意思,为什么要特别重视这一点呢?
      强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获取)意义,正是语用学最重要的观点,语用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语言文字的语境化意义,语境是其核心词。语用学的指示语研究、会话含意研究、前提关系研究、言语行为研究、语用模糊研究等,都要是在围绕语言文字的语境化意义而探讨。
     另外,语文新课标非常明确地揭示出,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包括理解力和表达力,而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语言文字理解力实际上主要是语境理解力(推理得意义的能力)。因为人在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中,阅读与交际都基本是动态的,语境基本是以的方式呈现在学习者或理解者面前,只有形成了语境理解力,才算是真正具有了语言文字理解力,当然才有可能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此,语文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一以贯之并逐年段提高要求地强调培养学生的语境理解力。
       语用学关于语境理解的理论知识很多,难以一一介绍。下面我们以理解《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一个文段,来了解一下语用学中的指示语知识。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文段中出现了三个,属于第三人称指示语,一个属于第二人称指示语,这里各是谁?联系上文语境我们知道是阿曼达的父亲。那孩子又是谁?是才七岁、正在上小学的阿曼达。文段中出现了四个时间词,属于时间指示语,如“8小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8个小时了。这个文段中所述的事情发生的地点呢?联系上文和本文段可知,是在地震后废墟中、瓦砾堆中。孩子在哪儿?在瓦砾堆底下。这些都是有地点指示语告诉我们了。另外文段中还出现了社交指示中的敬语,孩子对父亲的称呼爸爸,表明了瓦砾堆底下的孩子与正在废墟中拼命挖掘的男人之间是父子关系。
     要更深入地理解上述文段,特别是借此培养学生联系语境而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主要应该抓的关键词是,并需要借助全文的话语/语篇指示,通过设置引导深入研读和思考的问题——父亲究竟怎样挖的,为什么挖了后会是那样的模样(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章前面部分,展开多角度的思维整理,并通顺连贯地表述出来:挖的工具?挖的对象?挖的动作?挖时的心理?挖时的困难与危险?挖后的形象变化?……这样,面对这段话,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就富有成效而扎实了。由此得见,掌握语用学的有关语境理解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水平。
       ●课标在对学生表达的要求标准上,提出了清楚明白”“内容具体、真实”“表达有条理等,这些都体现了语用学的什么理论?
      简单地说,这涉及到语用学中的会话含意理论中的合作原则。表达,无论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从交际的角度讲,都是为了把自己的表达(交际)意图传达给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从表达者所给出话语中获得语用含意(言下之意或弦外之音等实际意义)。要让接受者所获得的语用含意正是表达者所传达的交际意义,必须遵守交际的合作原则。交际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是否合作,比如是否提供了真实信息、足量信息,是否直接传递了用意或提供了相关信息等。表达者提供真实、足量、相关、简明的信息,才有利于交际顺畅——这就是对小学生学习表达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新课标对此写提非常明白。
合作原则涉及四个范畴:一是量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交际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二是质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是真实的;三是关系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四是方式准则,即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如,中秋的晚上,那轮圆月像小船一样挂在天上。这样的表达就违背了质准则。再如,目前而今眼目下,我大概基本搞懂了老师讲的几何学中最重要的几个原理。这样的表达就违背了方式准则。
如果表达者故意违背合作原则,那我们正需要从中去推导出表达者的言下之意,这涉及到表达的技巧与较强的语境理解力的问题。
       ●课标在对学生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中,提出了有礼貌,这仅仅是从语文教学涉及到的思想道德角度对学生提出的德行要求吗?
      当然不是,语用学告诉我们,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而且,这里面涉及很多理论问题,掌握并遵循了礼貌原理的表达,可以增强语用效果,提升表达水平。
      举例说明吧。课文《地球爷爷的手》中一个片段:
      一天,他俩在树下玩,跳啊,唱啊,真高兴!玩了一会儿,小猴说:小兔,我请你吃桃子吧。
     是啊,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一定很好吃。
      小猴对正在树上的猴爸爸说:爸爸,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
      文段中小猴有两次话语表达,都很好地体现出了交际中的礼貌原理。
       第一句小兔,我请你吃桃子吧。遵循了慷慨原则。英国学者利奇在他的礼貌观中提出了六大礼貌原则:得体原则,慷慨原则,赞誉原则,谦逊原则,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慷慨原则要求在交际表达时,要(1)尽量让自己少受益;(2)尽量让自己多吃亏。猴子小兔吃桃子,招待别人,是符合礼貌原则的。
       第二句爸爸,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遵循了斯潘塞·奥蒂的语用等级观和莱可夫的三个礼貌规则之规则一不要强求于人。小猴请爸爸帮自己做事,称呼爸爸是得体的,用了是非常礼貌的,而且不是一定要求爸爸必须做,是用一种商量的口吻好吗?小猴这样表达语用效果极佳。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训练学生礼貌表达。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个句子时,首先让学生体会小猴的话语妙处,其次让学生尝试填空说话,依次训练为:
       爸爸(或妈妈),请您                         ,好吗?
              (任意角色),请                         ,好吗?
      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就是遵循语用学的礼貌原理,对学生进行语用礼貌的理解,和学习有礼貌的语言文字运用。
      ●课标提出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生语言使用上的创意表达,教师可以依据语用学的什么理论,对学生进行切实的指导呢?
       最需要了解和可以依据的是语言模因理论。掌握了语言模因现象及其规律,可以让我们自己在语言表达时更具艺术性,并包容和引导学生依据语言模因进行语言创新。
      简述一下,模因模仿基因,模因是一种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标语口语、时髦用语、名诗名句、网络流行新词等,都是语言模因。语言模因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复制和传播,其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是重复和类推。语言模因是驱动修辞的原动力,语言模因可以推动语言文字运用即表达的创新。
       一个学生在《今天的篮球赛》的作文中写到“……上一场我们班的篮球比赛输了,这一次是最后的机会。不知怎么我竟然感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陈老师的口哨声响了,我心中一紧:该上场了!’”引用一句诗句(模因),即刻让平凡的叙事语言出彩。
      朱自清散文《匆匆》中写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于是有人模仿着这样的格式写到:老婆离了,有再找的时候;孩子跑了,有回来的时候;煮熟的鸭子飞了,有飞回来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那放心猪肉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就是语言模因类推中进行的表达创新,明显比一般批评买不到放心猪肉的表述有感染力。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大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为什么那么受学生欢迎?这不仅与李校长讲话贴近学生的心灵有关,更与他成功地运用了语言模因进行表达创新有关,其中他大量使用了学生经常使用的词汇,包括网络流行语,大量使用了名言警句,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还创造了经典话语。如: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当今网络时代,语言模因正在凭借网络平台飞速地变异或创新,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应对。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表达,网络语言进入学生的话语或文章中,怎么对待?根据语言模因原理,只能在适度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绝对地堵,坚决地禁止是不行的。就像上述李培根校长讲话一样,适度地运用网络推动流行的语言模因,是一种表达创新,是会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
发表于 2016-5-30 13: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此文,豁然开朗,对语用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什么是语用学呢?这首先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从“百度搜索”上得到的解释,倒不失为一种简单化的概念了解:“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提到语用学,必然会涉及到语义学,因为语义学与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两者都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意义,但侧重点与方向相异: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片段(话语、语词)的编码意义即字面意义、抽象意义,而语用学的重点是研究语境化意义,即“用意”,是语言片段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这一简单梳理,就让我们不难领会,其实,我们过去在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是有较厚实的“语义学基础知识”的。而我们主要缺乏的,是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中,在语境化呈现中,它有怎样的规律,我们该用哪些理论去指导我们,从而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补习语用学理论知识基础,其价值意义正是基于此。
      语文教学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同时伴随着百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认知水平的历练与提升,语文课程是绝不存在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的,“唯工具论”的教学是无法操作的。由此可知,语文综合性正是从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本分”角度必须设定的,是实现与提升语文教学效益所必需注重的语文特性。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生语言使用上的创意表达,如同练字一样,都要先模仿再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0 13: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注意紧紧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意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强调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学习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活动,外界可以对个体施加影响,但无法代替个体活动。如同在骑车,在游泳一样,综合性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当然,教师对待学生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点到为止,即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帮助学生发现可能陷入的困境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张亚军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5-30 13: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0 13: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毫无疑问,语文综合性学习其实为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听、说、写这“三合一”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明确而富有意义的话题;同时也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一定的内容。综合性学习的这种听、说、读、写不是独立的,也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杂糅在一起,有机地交错进行。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提高和发展了语文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0 13: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实践性学习成为增强学生的运用语言、激发情感的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抓住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突出的特点,把它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核心任务。让学生走出课本,深入生活,就成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渠道。通过参观、考察、远足等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视野。只有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中去学习语言,体验生活,创新思维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0 13: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这段话中的“胶囊公寓”蜗居,蚁族等词语都是网络和时下流行的,让人很容易记住。这就是语言的妙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0 13: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学习具有特殊性,在没有学校之前就产生了语言,就形成了社会化语言的传承,就存在了某种意义上的学习。语言学习是离开学校可以存活的,也是离开教师教授也可以传承的。由此看,语言学习的确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伴生。语言交际是语言传播的主要形式,而且正是依靠语言活动,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才能延续。
语言学习成为自觉,需要提升品质,即教给人更好的说话,实现更为文明的交流目的,就需要语言应用的自觉和规则来约束。这就是语文课程需要承担的责任了。这种提升语言品位的学习,自然离不开语言规则的掌握,即知识学习是需要的。所以强调语用并不是要打压知识教学,而是从语言学习的本质看到了语言的发展并不只是依靠规则的,其实践性是基本特征,那些所谓共同遵守的规则,不是需要装在头脑中的,而是需要应用在语言活动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0 13: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效的语言知识注定是应用性的知识。例如,用词。一个词在一般语境中有一个固定意义,而在一个变化语境中,把这个词投放进来,就发现它也能适应这里的生存,但是意义却变化了。这种一词多义现象,其实最初产生于词语误用。正是因为有一些误用,才构造出词语意义的丰富性。语言发展本身就是靠语言实践的推动。现实生活不断发生变化,在网络每一天都产生新的词汇。我用搜狗拼音,这个软件不断更细词库,每一天一些我不知道的新生词汇被告知进入了库存。学习语言,若是背离这个实践规律,不是在应用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是答题、解析,在静态的知识学习中认识语言,注定是很难转化为语言应用能力的。
强调语言学习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目的和价值就在这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0 20: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运学真是一个新兴的词,我在网上都没有查到,从字面上看应该是语言运用学。2011年版语文课标,明确指明了语文课程的两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两性的定语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应“实践性”,几乎是同义对应,很容易理解的,学习语言文字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语言文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这是由语文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但是综合性呢?如果说,语文学习要剔除杂芜、直取“干货”,这“干货”无疑只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的因素自然是超越“干货”之外的“外延”性的因素,似乎是“非本质属性”。但新课标为什么要将其与本质属性并列为语文课程属性,甚至还排列在“实践性”之前?难道其价值就是因为语文学习内容必然是综合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语用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后我要继续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贾荣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5-31 08: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1 09: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很自然就会对应到语文的“实践性”几乎是同义对应,很容易理解的,学习语言文字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语言文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这是由语文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现实生活不断发生变化,在网络每一天都产生新的词汇。我用搜狗拼音,这个软件不断更细词库,每一天一些我不知道的新生词汇被告知进入了库存。学习语言,若是背离这个实践规律,不是在应用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是答题、解析,在静态的知识学习中认识语言,注定是很难转化为语言应用能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1 10: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未有过地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只有抓住这个核心用来指导自己去备课,讲课。课堂效果会异彩纷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1 13: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课标提到“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一共13处。比如:
1、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3、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4、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如此突出与强调“语用”,在我国有史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第一次。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1 20: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多次强调“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理解(推想、体味或推敲)词句意思,为什么要特别重视这一点呢?
  强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获取)意义,正是语用学最重要的观点。语用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语言文字的语境化意义,“语境”是其核心词。语用学的“指示语”研究、“会话含意”研究、“前提关系”研究、“言语行为”研究、“语用模糊”研究等,都是围绕语言文字的语境化意义而探讨的。
  另外,新课标非常明确地揭示出,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包括理解力和表达力。而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语言文字理解力实际上主要是语境理解力(推理得意义的能力)。因为人在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中,阅读与交际基本都是动态的,语境基本是以“活”的方式呈现在学习者或理解者面前,只有形成了语境理解力,才算是真正具有了语言文字理解力,当然才有可能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此,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一以贯之并逐年段提高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语境理解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4:43 , Processed in 0.3273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